从“新”开始 以“点”贯之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ding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实践使笔者深切体会到,要把改革的精神落到实处,最基础的要从抓学生的注意力做起。夸美纽斯早已指出:“教学艺术的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而吸引学生的“注意”,离不开教师对正确观念的一致认同、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剖析、对教学情境的精心准备和对教学方法的巧妙使用。本文结合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是如何抓住几个“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
  
  一、解读详细的教学文本,确定简明的教学目标,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点”
  
  设计一个精美而有效的教案必然要以文本教材为基础,但这并不意味仅仅准备教材内容或简单拼凑教参和教案就可以达成此目的,仍然有一个依新课程改革要求,对教材从结构重新把握、在内容上认真解读的不可或缺的过程,以解读出其中的内涵和价值,在教学中“用”好教材。换言之,教师解读教材时体验、感悟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只有当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了较深的感悟,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教学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如笔者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中,依据其内容很“简洁”的特点,把它分为三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所用例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贴近,理论分析也很浅显。这样安排,是基于以下认识:笔者从“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和“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等语句读出,教材处理简单,但意义明确,它是为了响应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中“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的提法而编排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这些就是本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的出发点和教学的归宿。但一些教师为了“尽力”体现新课改精神,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错把学习方式的转变当成了新课改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对教学目标的研究。于是,直接地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相关的教案有之,简单地从教学参考书上抄一下了事有之,剑走偏锋,无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经过以上分析,笔者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教学目标,具体确定为四点:(1)通过学习探讨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知道中华文化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2)通过比较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3)通过讨论认识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以及其对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贡献;(4)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感受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的各种形式,深刻领会中华文化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很明显,如果我们把目标(2)仅表述成“熟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就缺少了对过程中方法的描述。如果把目标(4)仅确定为“感受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各种形式,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就缺失了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本身的个性,少了应有的情感教育。另外,诸如对博大精深具体表现的了解、对博大精深原因的分析等,都是某一教学过程中的目标,我们在教学前应予以预设。
  
  二、设置丰满而应变的教学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点”
  
  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客体的感受和兴趣,因此,一个生动而有效的教学情境,就是一把能打开学生思维宝库的钥匙。为此,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情境形式对课本内容进行诠释,是角色扮演呢还是媒体展示?要达到怎样的效果?预计具体分哪几步进行?预设发生偏差后怎么应对?……只有事先充分考虑上述种种因素,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纵横捭阖、灵活应变,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有效达成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
  如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向学生出示一个问题情境:“纵观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让你引以为自豪的有哪些?”学生的回答大多为笔者预设的内容——“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故宫、汉字”等。当有学生回答“四大名著”时,虽与预设情境有别,笔者还是以肯定的语气予以了表扬,并随即出示第二个问题情境:“你为什么以它们感到自豪呢?请说出你的理由。”当学生进入角色后,笔者就适时出示第三个问题情境:“我国传统文化在全世界各国引起了怎样的反响?”诱导学生进一步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抒发自豪的原因。之后,第四个情境问题就自然地相随而至:“这些反响说明我国古代文学有何特点,她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一环接一环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不断思考,有效地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理论上讲,教学方式有两种: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教学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与学科的特点是紧密联系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可见,新课标主张由结果走向过程,提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更应重视采用体验发现式教学,因为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等只有通过体验发现才能获得。
  有什么样的教,就有什么样的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矛盾,以此为推力,引导其感悟,关键在于教师应用教学方法正确与否。其中,互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好方法。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我有我特色”的互动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扮演来自吴越和滇黔的不同居民,各自说说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如服装、节日、饮食等;吴越之地主要是汉族,滇黔之地主要是苗族、傣族、白族等)。
  在活动的牵引之下,学生的情绪高涨,大力地宣传“本民族”的文化。
  “吴越居民”:“我们有著名的西子湖,风光非常优美;我们有绍兴老酒,有文人鲁迅……”
  “滇黔居民”:“我们的歌曲奔放嘹亮、别具风格;我们的服装更是美轮美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
  乘着学生兴致正高,笔者赶紧发问:“为什么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有如此的不同呢?”经过讨论,师生共同得出一个结论:不同的民族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就是受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的影响,证实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道理。
  
  四、突出生生、师生的合作性,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落脚点”
  
  新课程教学倡导合作学习。因此,我们应根据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条件,以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增进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探究的质量。
  如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合作的平台,组织了“我有我特色”的活动。活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有合作的伙伴,互相产生“依赖性”,靠集体的智慧合作完成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探究。在实施过程中,笔者不断提醒学生,第一组已经得了几分,第二组是否应该加油?敦促学生互相之间不断“攀比”“追赶”,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
  除了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之外,还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教师应该“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形成师生合作教学的“共同体”,从而增进师生相互间的信任,获得共同的语言,进行情感的交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对生生、师生互动,一些教师容易产生误解。新课改要求教师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一些教师却误认为,既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么也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纯粹是配角。于是,教学时不敢多讲话,唯恐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更不敢对学情进行评价,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然而,课堂教学一旦缺失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会失去方向,对应掌握的知识、如何掌握知识往往云里雾里,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的。而要达成有效引导,离不开教师较高的综合素质。
  有位学者说过:“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库藏;要散布阳光到人心里,自己心中必有一轮太阳。” 无论是教材的夯实理解、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还是教学情境的生动设置、教学方法的准确使用,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正确地理解、执行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使教学呈现更多的“闪光点”。
其他文献
提到宋轶,被讨论更多的总是她演的角色。《红楼梦》里命运多舛的香菱,《伪装者》里悲情妩媚的于曼丽,《创业时代》里坚毅果断的温迪,《心灵法医》里执着勇敢的罗笔芯……角色名气大于本人,这是对她演技的一种认可。  近日,由宋轶出演的《庆余年》正在热播中。宋轶在剧中展现了极佳演技,将机智聪敏的范若若演绎得生动形象,“迷妹”“忠犬妹”和“范若若体”引发追剧网友热议。虽然是配角,但恬静大方的气质和自然精湛的演技
每次看到有女孩子在操场上玩丢沙包的游戏,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小雨。小雨是我儿时的玩伴,她家就在我家隔壁可是我却从未去过,因为外婆不准。她家的门终日关着,红红的木漆门让人看了恐惧。小雨家只有两个人—— 小雨和她外婆。外婆说,小雨本是江苏人。我听了后就马上问外婆:“我呢?我是哪里人?别人怎么说我是江西人呢?”外婆白着眼睛对我说:“你是外婆的人。”我不敢再说话,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我和小雨都没有见过爸
若干年前,在欧洲北部的山村里,住着一户五口之家:父亲、母亲和三个儿子。母亲在家操持家务,父亲经常带着三个儿子去狩猎。打猎归来,除了能吃上母亲做的鲜美野味外,还有一些剩余。父亲就带着儿子们到集市上把猎物卖掉,然后再买回日常用品。家里的日子过得很富足。  因为打猎时常有不可预知的危险,所以父亲只允许孩子们去取被击中后倒地的猎物,不允许他们随意跑动。父亲的猎枪是传家宝,许多猎人想高价买走它,父亲都没同意
“留白”,原为中国画的一种艺术手法。如果说画家巧用“留白”手法开拓了想象的空间,使读者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么,在高潮迭起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留白”的教学艺术能有效地营造教学的精彩。  一、借导课“留白”,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部优秀的电影,往往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头,紧扣观众的心弦。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其中,富有“留白”意境的导入,能让一堂课从一开始
“想被扁吗?”我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谁想才有病呢!   “那答应我一件事。”我的心提了起来……      这事从开头就怪我自己。事情坏就坏在放学的时候。   放学的时候,我看见了老混,他在操场上独自练球。   介绍一下老混。他的爸爸是我市一个小有名气的文艺界人士,家里很有钱,因为经常去外地演出,老混从小就疏于管教,讲究吃穿,渐渐地就成了一个差等生。   因为学习不好,又有钱又很凶,所以没有人愿意跟老
课堂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是师生交流信息和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效的提问是整个课堂的“经脉系统”,是成功课堂的重要因素。因此,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当前,围绕“问题”并基于问题解决为核心的物理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课堂中师生提出的有些问题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或者不能引导学生把思维指向知识的核心,或者缺乏智力价值,即大都为无效问题。笔者认为,对于“有效性问题
伴随着历史新课程的推进,倡导在“探究”中学习、去“发现”新的知识景观,“自主学习”、“学会学习”,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成为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内在选择”,“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东西教给人,另一方面,还要使某些东西靠其自身发展出来”。[1]于是,具体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发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和学习主体的潜质和潜能,“学会学习”,已成为历史新课程下自主学习的“有效路径”。  本文即尝
你见过可以当书签的阅读灯吗?你还在为夏天汗流满面烦恼吗?老是想不起来喝水让你很苦恼?快来看看这些奇奇怪怪可可爱爱的小物件吧,不敢说能让你刷新认知,但让人眼前一亮不在话下!世界上最薄的阅读灯  这怕是最不像灯的灯了吧!这款号称世界上最薄的阅读灯是加拿大设计团队Nemuix推出的,据说它不仅可以提供低蓝光的照明,还能在不使用的时候直接当书签。如果只看灯的外观,是不是像极了电子产品中常见的软性印刷电路板
摘 要:2011~2015年的浙江地理高考综合题,多从港口经济、海域开发、沿海(沿江)企业布局等角度来探讨海洋经济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高考试题的命题风格和答题技巧,并做好针对性的专题复习,提升学生的海洋素养。  关键词:浙江高考;海洋经济;解题思维  浙江是海洋大省,海域广阔,面积达4.24万平方千米,岛屿星罗棋布,是中国海岛最多的省份,海岸线总长6486千米,居全国第一。浙江拥有丰富的海洋
在高考理综物理考试说明中,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需要,从中学物理教学和高考命题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的要求.这五种能力分别体现了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是,高考物理试题中,对这几种能力的考查并不是孤立的,当一道题目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其他能力.在应用某种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其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