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冲突:有效课堂提问的一种特质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是师生交流信息和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效的提问是整个课堂的“经脉系统”,是成功课堂的重要因素。因此,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当前,围绕“问题”并基于问题解决为核心的物理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课堂中师生提出的有些问题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或者不能引导学生把思维指向知识的核心,或者缺乏智力价值,即大都为无效问题。笔者认为,对于“有效性问题”的创设,应着力发现和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
  一、 “认知冲突”的概念
  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了形形色色的原有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时,他们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对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可采用通过旧有知识的推理,得到与结果相矛盾的结论;通过实验呈现与结论相矛盾的实验事实;通过构建看似正确,实则矛盾冲突的结论等三种途径来帮助学生构建认知冲突。
  二、 对物理课堂“有效性问题”与“认知冲突”的理解
  “有效性问题”是这样一类问题:能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效性问题”也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认为有效性问题的一种特质就是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是因为:从问题产生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观念与客观环境、对新旧知识的思考与发现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自我认知与他人的认知等都存在着矛盾或冲突,形成了“有效性问题”;从问题解决的过程看,需要学生内心中形成孜孜以求、积极探索问题的统一方法和途径的内驱力,产生“愤”“悱”状态,即问题具有强烈的认知冲突;从问题的本身特质看,它不是在教师统一要求下的产物,每个学生认知的角度或焦点不同,会生长出更具有个性的认知方式,这样学生之间就会形成认知冲突;而从问题解决的结果来看,由于每个学生所经历的体验和获得的感受不一样,也会生长出一定的认知冲突。
  三、 物理课堂形成“认知冲突”的方法
  教材编写时由于篇幅有限,往往回避知识的“发生过程”,教学中也常会忽略学生对问题的感知。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已有的心理和智力水平,还原出知识发现过程,把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同已熟知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认知冲突,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感悟。笔者认为物理课堂教学中形成“认知冲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入手,激发学生内心世界新旧知识间的认知冲突
  学生是在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的。因此,教学中可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尤其是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含糊点、易错点等,在新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感知物理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知识产生的规律,把握物理问题的实质,最终完成知识的迁移过程。
  如:学习“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既然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可以分别称为速率和瞬时速率,那么平均速度的大小可不可以称为平均速率呢?(产生认知冲突)。经过师生讨论后,学生会豁然开朗:平均速率应等于物体运动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初中学习的所谓“速度”;而平均速度大小是指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的大小。经过这样的认知冲突的过程,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就会发生变化,物理知识容量会变大,知识的组织程度、有序化程度会更高,最终使物理认知结构得到优化。[2]
  再如:“圆周运动”教学时,如何引入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一直是传统教学不太重视的地方。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单刀直入地先告诉学生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然后再对概念进行讲解。这样的安排容易使许多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为什么引入这两种速度形式感到困惑:两种速度间似乎有联系,但具体的联系又说不清楚。这一结果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深入理解这两种速度形式的物理意义造成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问题来展开教学.
  问题1:学习直线运动时,我们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大家还记得速度是怎样定义的吗?
  问题2:对圆周运动能用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来描述运动的快慢吗?(教师演示物体运动一周位移为零)这时能说物体的速度为零吗?那么怎样来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快慢呢?(产生认知冲突)
  问题3:月球绕地球运动,地球绕太阳运动,这两个运动都可以近似地看做是圆周运动。地球对月球说,你怎么走得这么慢?我绕太阳运动每秒钟能走29.79km,你运动1s才走1.02km。但月球对地球说,不能这样说吧,你一年才绕一圈,我27.3天就绕了一圈,到底谁转得慢呢?(产生认知冲突)
  在上述问题中,教师有意设置矛盾冲突的情境,让学生首先意识到过去所学的速度表达形式并不适用于圆周运动,使其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刺激学生积极探讨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方式。当学生提出线速度的描述方式后,教师接着让学生阅读“月地对话”的材料,使其再次产生认知冲突。如此层叠的矛盾冲突会让课堂悬念重生,学生在强烈的矛盾冲突的刺激下,探究的欲望必然能够被激起,从而加深对线速度和角速度物理意义的理解。
  2. 从差异性物理实验入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差异性实验是指结果出人意料之外的、与学生学习前概念或常识相违背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展示的现象,与学生学习科学的前概念发生矛盾,对于学生有着浓厚的趣味性,对知识有着证伪性,可以强烈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最终达到优化其物理认知结构的目的。在差异性实验中,要注意提供学生自主建构问题的时间,尽量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语言组织等提出相应的问题。[3]
  如在“内接法与外接法测电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内接法和外接法测量同一只电阻,学生以为同一电阻测量的阻值应当相同,但分别用内接法和外接法测量同一只电阻两次测出的数据竟有巨大的差异。学生困惑:为什么用内接法和外接法测量同一电阻,会产生如此悬殊的结果?(产生认知冲突)这种测量结果产生了很强的差异性,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和认知失衡。学生在认知冲突中积极地认知,试图达成新的认知平衡。
  再如教师演示桌上放一乒乓球,正上方放一玻璃漏斗,用嘴从漏斗对着小球吹气,依照生活常识和牛顿第二定律,小球应该被紧紧地压在桌面上或者被吹走。然而与学生预料的相反,小球反而被吸进了漏斗。当吹气并提升漏斗时,尽管小球受到重力作用以及往下吹的气流作用,但是小球并不离开漏斗掉下去,而是跟着漏斗一起上升(产生认知冲突)。教师提出问题:小球为什么会“违背”牛顿第二定律而向相反方向运动呢?这一出乎预料的效应马上会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知欲望,在心理上产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怀疑:这可能说明流体不同于固体,它不遵守牛顿第二定律。这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打下了坚实的认识基础,也为伯努利方程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与准备。[2]
  同样,在“自感现象”教学时,教师可设计“千人震”的小实验。
  问题1:两手分别加在一节干电池两端会有什么感觉?
  实验:用1.5V干电池一节、日光灯镇流器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连接成如图1所示电路,随意指定一位学生上台,用两只手分别接触a、b的两端,闭合电键。
  问题2:学生是否有触电的感觉?
  问题3:将电键断开后,是否有触电的感觉?
  实验:请多名学生手拉手再与线圈相连,重复上述实验及问题。
  本实验的结果将会使学生感觉不可思议。由于在学生的原认知中,36V以下的电压为安全电压,1.5V的电压应该不会对人体产生电击感觉。然而,学生在断电后却惊奇地体验到“触电麻木”的滋味,这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学生没有深刻的体会、体验,难以形成良好的物理认知结构,而差异性实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准备了良好的资源和工具。
  3. 从生活实际及物理意义的现实性出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理论的生命力就是要为实践服务,物理的意义也在于此。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恰恰可以利用这一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例如在进行“力的分解”教学时,教师可预设如下问题:
  问题1: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压输电线和晾衣绳都是弯曲的(如图2),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问题2:有没有办法将晾衣绳等拉直呢?
  课堂活动:请两位同学上来尝试一下。(如图3所示,在一根绳子的中间悬挂一重物,让两位学生使劲地往两边拉)学生非常努力,但结果是他们不管怎么用力拉总是拉不直。
  问题3:晾衣绳为什么拉不直呢?教师提示:这其实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什么呢?(引出课题)
  在以上的问题中,学生知道高压线与晾衣绳弯曲的原因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但他们却没有想到就是因为重力的作用,悬挂重物的绳子是弯曲的,所以绳子是不能被拉直的。学生认为绳子是可以被拉直的,在他们作出这个判断之前,其实并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而是依据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直觉经验。在面对这个意料不到的结果时,学生头脑中自认为正确的、无需怀疑的想法却受到了挑战,即产生了认知冲突,使他们不得不去审视原有的观点。
  习题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典型习题的求解来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
  如:汽车以1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刹车后经2s速度变为6m/s。求:(1)刹车后前进9m所用的时间?(2)刹车后7s内前进的距离?
  在求解过程中,学生首先由位移公式代入数据,解得t1=1s、t2=9s,那么这两个结果是否都正确呢?学生通过将t2=9s代入速度公式可得vt=-8m/s,即汽车刹车后车又反向运动(引发认知冲突)。然后再经过计算,(2)的结果同样会由于理论与实际情况出现矛盾而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在类似习题的教学中,教师恰恰可以强化、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中要全面认识事物,理论要联系实际,进而优化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
  以上仅谈了些笔者粗浅的看法,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识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及产生认知冲突的有效性,根据教学内容,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做到以问促思,以问导学,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袁维新. 认知建构论[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179-182.
  [2] 段春和. 引发认知冲突优化学生物理认知结构[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64-65.
  [3] 王后雄,廖唐斌. 论差异性实验的化学教学功能[J]. 化学教育,2010(7):4-5.
其他文献
倾诉/小默  倾听/付洋姐姐  打开各大网站的“热门金曲排行榜”就不难发现,最受欢迎的流行歌曲几乎都是情歌,而且多数是悲伤的情歌。很多同学也喜欢听这些歌曲,因为那种撕心裂肺的疼似乎在呼唤我们记忆深处的某种觉醒。  升入初中以后,一向对早恋这个话题十分厌恶的我喜欢上了一个男生,他叫轻枫。但是我一直把对轻枫的喜欢深深地埋在心里,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直到有一天,我很意外地收到了轻枫的一封信,也
她是一个典型的“80后”女生,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脆弱,浮躁。在经历一次次的挫折、逃避后,她渐渐坚强、成熟。她是一个普通的女生,有一颗善良、热情的心。  她在网上有一大批的追随者……  莫菲,1985年11月20日生于四川,天蝎座女生,曾在《中学生博览》等杂志上发表过《林乐乐,请你快乐》等效篇作品,其才思敏捷,笔锋灵秀。善于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读中专时,她活跃于《中学生博览》论坛,与众多“铂金”们
摘 要:在教学设计和课堂结构中,“学习任务”是关键要素。“任务”包括情境、指向、事件等要素,具有指向性、综合性、过程性、可视性等特点。基于单元整体的“学习任务”设计,其本质是把一个单元看成一个学习项目,教师应立足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以项目设计理念为理论支撑,突出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即确定学科大概念、创设单元大任务、细化单元任务链,然后提炼单元主题、形成微专题组合、创设学习任务。这是实现语文教
李镇西博士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一文中,用就餐比喻新型的师生关系,说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块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的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的分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愉悦、向往
摘 要:基于哲学思维品质培养的连环式板书,以直观的图示加上简练文字点缀的方式,将多重知识关联点显性化。教学中,以“清晰思维”“广度思维”“逻辑思维”“重要思维”“准确思维”“深度思维”等六个哲学思维标准的先后顺序衍生出板书创设的主题,再对课堂中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和教学思路予以可视化的创设与解析,可以提升学生多渠道搜寻证据、多维度发散思维、多角度分辨评估、多方位审思判断的哲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提到宋轶,被讨论更多的总是她演的角色。《红楼梦》里命运多舛的香菱,《伪装者》里悲情妩媚的于曼丽,《创业时代》里坚毅果断的温迪,《心灵法医》里执着勇敢的罗笔芯……角色名气大于本人,这是对她演技的一种认可。  近日,由宋轶出演的《庆余年》正在热播中。宋轶在剧中展现了极佳演技,将机智聪敏的范若若演绎得生动形象,“迷妹”“忠犬妹”和“范若若体”引发追剧网友热议。虽然是配角,但恬静大方的气质和自然精湛的演技
每次看到有女孩子在操场上玩丢沙包的游戏,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小雨。小雨是我儿时的玩伴,她家就在我家隔壁可是我却从未去过,因为外婆不准。她家的门终日关着,红红的木漆门让人看了恐惧。小雨家只有两个人—— 小雨和她外婆。外婆说,小雨本是江苏人。我听了后就马上问外婆:“我呢?我是哪里人?别人怎么说我是江西人呢?”外婆白着眼睛对我说:“你是外婆的人。”我不敢再说话,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我和小雨都没有见过爸
若干年前,在欧洲北部的山村里,住着一户五口之家:父亲、母亲和三个儿子。母亲在家操持家务,父亲经常带着三个儿子去狩猎。打猎归来,除了能吃上母亲做的鲜美野味外,还有一些剩余。父亲就带着儿子们到集市上把猎物卖掉,然后再买回日常用品。家里的日子过得很富足。  因为打猎时常有不可预知的危险,所以父亲只允许孩子们去取被击中后倒地的猎物,不允许他们随意跑动。父亲的猎枪是传家宝,许多猎人想高价买走它,父亲都没同意
“留白”,原为中国画的一种艺术手法。如果说画家巧用“留白”手法开拓了想象的空间,使读者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么,在高潮迭起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留白”的教学艺术能有效地营造教学的精彩。  一、借导课“留白”,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部优秀的电影,往往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头,紧扣观众的心弦。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其中,富有“留白”意境的导入,能让一堂课从一开始
“想被扁吗?”我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谁想才有病呢!   “那答应我一件事。”我的心提了起来……      这事从开头就怪我自己。事情坏就坏在放学的时候。   放学的时候,我看见了老混,他在操场上独自练球。   介绍一下老混。他的爸爸是我市一个小有名气的文艺界人士,家里很有钱,因为经常去外地演出,老混从小就疏于管教,讲究吃穿,渐渐地就成了一个差等生。   因为学习不好,又有钱又很凶,所以没有人愿意跟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