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高三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都会抱怨:花了很多时间记历史,背历史,但成绩老提不上去。这是我们学校高三文科班学生在历史备考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怎样提高备考效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针对我校学生实际,要提高备考效率,首先得给她们减负,减轻学业负担,减轻心理负担。如何减负?减轻学业负担,就得让她们把知识“学活”,全面的提升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减轻心理负担,就得让她们快乐起来,把学习历史当乐趣。下面我谈一下针对我们学校学生在备考中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备考,提高备考效率的。
一、把知识“学活”,全面的提升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在高三备考中,重要的不是老师教,而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学习,就要学会灵活的掌握知识,灵活的运用。
我们学校的高三学生尤其是女生学习都特别勤奋、特别刻苦,但考试起来成绩都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知识学得太死,学了不会运用。他们机械地去记、去背课本上、笔记本上的一些程式化的东西,如背景、过程、结果、影响或意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思维越来越僵化。
对高三的学生来说,历史不仅要记,最重要的是要用脑,多思考,思考的越多,想法就越多,学得就越灵活,掌握得就越透彻,运用起来才游刃有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独立地掌握他们。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作为高三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二、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和求知的欲望
心里研究证明,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对人的身体健康、智力发展、学习效率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也表明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有助于知识的记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情绪对高三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如果老师能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备考效率。
第一,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正如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我改变以前满堂灌的授课形式,主要从“怎样让学生学得更好更轻松”上下功夫,而不再像以前一样只在乎自己“如何教得更好”,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步入高三,很多历史老师的一贯做法是先梳理知识、然后让学生背知识点、做练习,考试,然后是讲练习和试卷,内容的枯燥和简单重复,使学生精疲力竭、又看不到学习效果,根本体验不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所以到了中途,有些学生会厌学、弃学。对于高三的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有成就感,学有所获,心情才会变得愉快,学起来才更加有信心。这个成就感不仅表现在成绩的提高上,思维的碰撞,心灵的触动,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都能让学生觉得有收获。一个学生由于自我获得了成功,就得到了积极向上的成功的情感的体验,那么他随之而来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而个人内驱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是其他任何外部条件无法比拟的。
第二,不仅为了高考,还要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很多学生反映,高考完了之后,就会把历史书束之高阁,再也不想多看一眼了,历史的光荣使命也就到此完成了。也有同学说,高考前,花了很多时间背了很多历史知识,考试完了后,统统忘光了,最多零星记得几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历史学了几年,就学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以后也决不会浪费时间学历史了。让学生学完历史之后有这样的想法,作为历史老师深感惭愧。这说明了我们的历史备考是失败的,就算拿了高分,也是高分低能的,分数里蕴含的能力和素养很低,对他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没有多少帮助。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是试题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实现。这就明确的说明高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历史课程目标,而不是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高考,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正如有些专家所说,平时讲的、练的都是高考不会考的。这就说明了我们平时的备考背离了高考方向。通过高三一年的备考,学生的收获不仅仅在背了很多历史知识,而是要让他们觉得学习历史对他们“有用”,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让他们自己觉得不仅知识渊博了,视野广阔了,思想上也成熟了。这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成长都奠定了基础,而且还能激起他们以后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欲望;尤其是思维方法的改变,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掌握,使他们受益终生。这样的备考,实现了历史课程目标,既符合高考指导思想,又适应了学生需求,因为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体验到了学习历史的用途,所以才会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才愿意在历史这一科上投入精力。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曾经给教过的一位女学生,那位女生上大学之后,她虽然学的是动漫设计专业,但她跟我说,她还是会经常去图书馆借一些历史书籍来看,她觉得高中学了那么多课程,让她最受益的就是历史。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高三的备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要让学生在高考中得高分,又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既要符合学科特点,又要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和需求;既要让学生下功夫,保持紧张的备考状态,又要为他们减负减压,保持愉悦的心情。其实,这之间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虽然复杂,但只要抓住“书山有路‘活’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这一武器,就会战无不胜。
一、把知识“学活”,全面的提升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在高三备考中,重要的不是老师教,而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学习,就要学会灵活的掌握知识,灵活的运用。
我们学校的高三学生尤其是女生学习都特别勤奋、特别刻苦,但考试起来成绩都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知识学得太死,学了不会运用。他们机械地去记、去背课本上、笔记本上的一些程式化的东西,如背景、过程、结果、影响或意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思维越来越僵化。
对高三的学生来说,历史不仅要记,最重要的是要用脑,多思考,思考的越多,想法就越多,学得就越灵活,掌握得就越透彻,运用起来才游刃有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独立地掌握他们。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作为高三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二、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和求知的欲望
心里研究证明,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对人的身体健康、智力发展、学习效率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也表明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有助于知识的记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情绪对高三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如果老师能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备考效率。
第一,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正如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我改变以前满堂灌的授课形式,主要从“怎样让学生学得更好更轻松”上下功夫,而不再像以前一样只在乎自己“如何教得更好”,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步入高三,很多历史老师的一贯做法是先梳理知识、然后让学生背知识点、做练习,考试,然后是讲练习和试卷,内容的枯燥和简单重复,使学生精疲力竭、又看不到学习效果,根本体验不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所以到了中途,有些学生会厌学、弃学。对于高三的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有成就感,学有所获,心情才会变得愉快,学起来才更加有信心。这个成就感不仅表现在成绩的提高上,思维的碰撞,心灵的触动,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都能让学生觉得有收获。一个学生由于自我获得了成功,就得到了积极向上的成功的情感的体验,那么他随之而来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而个人内驱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是其他任何外部条件无法比拟的。
第二,不仅为了高考,还要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很多学生反映,高考完了之后,就会把历史书束之高阁,再也不想多看一眼了,历史的光荣使命也就到此完成了。也有同学说,高考前,花了很多时间背了很多历史知识,考试完了后,统统忘光了,最多零星记得几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历史学了几年,就学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以后也决不会浪费时间学历史了。让学生学完历史之后有这样的想法,作为历史老师深感惭愧。这说明了我们的历史备考是失败的,就算拿了高分,也是高分低能的,分数里蕴含的能力和素养很低,对他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没有多少帮助。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是试题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实现。这就明确的说明高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历史课程目标,而不是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高考,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正如有些专家所说,平时讲的、练的都是高考不会考的。这就说明了我们平时的备考背离了高考方向。通过高三一年的备考,学生的收获不仅仅在背了很多历史知识,而是要让他们觉得学习历史对他们“有用”,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让他们自己觉得不仅知识渊博了,视野广阔了,思想上也成熟了。这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成长都奠定了基础,而且还能激起他们以后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欲望;尤其是思维方法的改变,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掌握,使他们受益终生。这样的备考,实现了历史课程目标,既符合高考指导思想,又适应了学生需求,因为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体验到了学习历史的用途,所以才会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才愿意在历史这一科上投入精力。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曾经给教过的一位女学生,那位女生上大学之后,她虽然学的是动漫设计专业,但她跟我说,她还是会经常去图书馆借一些历史书籍来看,她觉得高中学了那么多课程,让她最受益的就是历史。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高三的备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要让学生在高考中得高分,又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既要符合学科特点,又要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和需求;既要让学生下功夫,保持紧张的备考状态,又要为他们减负减压,保持愉悦的心情。其实,这之间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虽然复杂,但只要抓住“书山有路‘活’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这一武器,就会战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