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清朝慈禧太后生活的那个时代,整个人类的平均寿命在50岁左右。从康熙到光绪8个皇帝的平均寿命为53岁左右,但作为同治、光绪两朝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寿命却高达73岁,和她同时代的人相比,不能不说是个长寿者。
慈禧长寿除了女性这个自然因素外,从公布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清宫医案看,就是经常服用长寿膳食和补益方药。据资料统计,慈禧内服的13个长寿补益方中,使用药物达64种,而使用频率超过45 %的仅有6味而已,其中茯苓最高达78 %,为西太后补药之首。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球状或块状干燥菌核,是“假松之真液而生,受松之灵气而结”,吸取树根纤维中的养分而生长的高级真菌。主产于我国湖北、四川、安徽、云南、河南等地,以云南野生茯苓质地最佳。一般有两个品种,即白茯苓和赤茯苓。本文着重介绍补益作用较强的白茯苓,它具有健脾除湿、宁心安神、益智健脑、补肾固精之功效。中医认为:茯苓为药,性禀平和,味略甘甜,补而不滋腻,利而不伤津,堪称百草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茯苓的药用历史悠久。早在上古的《淮南子》里就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的描述。唐代诗人李商隐有“碧松之下茯苓多”的诗句。《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认为其可以“主胸胁逆气……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它有补五劳七伤、开心益志、和中益气等作用。陶弘景对茯苓作过这样赞誉:通神而致灵,和魄而炼魂,利窍而益肌,厚肠而开心,调心而理血,上品仙药也。”清代著名医家吴仪洛、张锡纯皆谓茯苓乃“松根灵所结成,故能益寿强身,盖松木终年长青,岁寒之友”。据有关资料统计,自汉代以来的200多个传统中医精华方剂中,有茯苓的就占了1/5。如五苓散、茯苓四逆汤、茯苓甘草汤、茯苓白术散等至今仍广用不衰。茯苓因其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等作用,是临床处方使用较多之中药,在肾脏疾病中使用更频繁。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每天每1 000 g体重服用茯苓多糖20 mg,肾小球病理学性损伤明显得到改善,尿中蛋白排泄量同时减少。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茯苓所含有的活性成分中,90 %以上为茯苓多糖,约占干燥品的9.3 %。并含有茯苓酸、麦角甾醇、胆碱、组氨酸、腺嘌呤、蛋白质、卵磷脂,能直接参与机体抗老化过程。美国科学家研究证实,茯苓中存在着一种具有很高的抗癌活性物质,将腹水型和实体肉瘤S-180接种在雄大鼠皮下,24小时后由静脉搏注入茯苓提取物A,30天后解剖小鼠称重肿瘤,结果对照组瘤重平均7.4 g,而给药组仅0.6 g,效果十分明显。毒性实验表明对小鼠无异作用,毒性甚微或没有,是一种低毒高效的天然抗癌剂。
国外有关实验表明,茯苓多糖对小鼠瘤S-180抑制率达96.88 %;茯苓乙醇提取物对小鼠腹水型肉瘤S-180有抑制活性。医学实验还证明,茯苓提取物有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减轻化疗药物毒性,并且有增强化疗药疗的作用。
茯苓还是天然美容之品。晋代葛洪这样记述:“王子季服茯苓十八年,玉妇从之,能隐能彰,不食谷炙,瘢灭面,体玉泽。”其所称的美容功效或许有些夸张成分,但从茯苓的药理作用来看确也有一定的依据。《姚憎坦集验方》中也有用白茯苓研粉调以蜂蜜治疗黄褐斑、蝴蝶斑和雀斑验方的记载。茯苓不但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良药,而且还是一种美食佳品,我国民间很早就将茯苓用于食疗,且有多种的食疗方法。例如可碾制成粉冲调食,或煮成茯苓粥,也可以加工成茯苓糕、茯苓饼、茯苓馄饨、茯苓酒等。宋代《图经本草》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将茯苓研末,浸在酒和蜂蜜中密封月余,可制成极甘美的茯苓酥。宋代苏氏兄弟对茯苓的食用颇有研究,苏辙著有《服茯苓赋》,《东坡杂记》也记载有茯苓的服法;还有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对服食茯苓也颇有研究,称其为仙人的美食。并著有《鹧鸪天》赞曰:
汤泛水瓷一坐春,长松林下得灵根。
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
慈禧太后常命御膳房为她制做茯苓饼,除了她自己食用外,并以此赏赐大臣。至清末,既清香可口又强身健体的茯苓饼在北京乃至华夏大地已经成为滋补名点,一直延传至今盛销不衰。
本文就几种常见茯苓药膳食疗方剂的家庭制做方法作一介绍:
一、茯苓粥:茯苓30 g、粳米60 g、红糖适量。先将茯苓研末,粳米淘洗干净,放锅内加适量清水煮粥,待粥煮至浓稠时,再放入茯苓粉拌和稍煮一会,以红糖调味,温热空服食用,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此方具有健脾益胃、利水渗湿、益智宁神之功效,适用于治疗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小便不利、四肢无力、痰多水肿、体虚浮肿等症。中老年人常服有强身健体、抗衰防老、延年益寿之功效。
二、茯苓膏:白茯苓500 g、蜂蜜1 000 g。先将白茯苓研为末,以水漂去浮末,取下沉者,滤去水再漂再晒,反复3次再为细末,拌蜂蜜和匀,加热熬至滴水成珠即可,然后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12~15 g,白开水送服。此方具有健脾渗湿、补气宁心、安神增智之功效;适用于治疗体弱虚损、脾肺不足、食少便溏、少气乏力、耳鸣耳聋、足膝无力、梦遗滑泄等症。常服用本方对老年性浮肿、肥胖症以及预防癌肿均有良效。
三、茯苓酒:茯苓60 g、大枣20枚、当归12 g、枸杞12 g、白酒1 500 ml。将各药切碎装入瓦坛内,倒入白酒密封浸泡15天,每隔3日振摇一次,每日饮服1~2次,每次10~15 ml。此方具有补益气血、健脾养胃、益智宁心之功效,凡气血虚弱、阴阳两亏所出现的腰酸腿软、体倦乏力、遗精阳萎、两目昏花、须发早白、心悸失眠、食欲减退均宜服用。
四、茯苓大枣汤:茯苓30 g、花生仁20 g、山楂15 g、大枣20 g,先将茯苓研末,大枣、花生仁、山楂切碎一同入锅内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用文火熬沸30分钟,放入红糖调味服食。此方具有补益脾胃、益气生血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便溏尿少、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和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症。
五、茯苓糕:茯苓50 g、大枣20枚、扁豆20 g、面粉100 g、薏苡仁20 g、山药15 g、赤小豆15 g、党参15 g、陈皮5 g,先将上述原料除面粉外均研成细末与面粉拌匀,加适量白糖和水,揉成面团上笼蒸成糕,再将蒸好的糕入烤箱内,文火烤干,作点心长期食用。此方具有补益气血、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利水消肿之功效,适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心烦不眠、心悸健忘、食欲不振、身肢浮肿、小便不利、大便溏薄以及贫血、神经衰弱和胃癌、食道癌等症,常服此方有抗衰老、益寿延年的作用。
六、茯苓何首乌粉:茯苓粉100 g、女贞子50 g、何首乌50 g,将各药焙干研成细末,混合后装瓶备用,每日3次,每次15~30 g,以米汤或淡盐水送服。此方具有补肝肾、强筋骨、乌须发之功效,适用于年老体虚之肝肾不足、头发早白、食欲不振、目眩耳鸣、夜寐不安、心悸健忘、腰腿酸软等症,亦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症。
慈禧长寿除了女性这个自然因素外,从公布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清宫医案看,就是经常服用长寿膳食和补益方药。据资料统计,慈禧内服的13个长寿补益方中,使用药物达64种,而使用频率超过45 %的仅有6味而已,其中茯苓最高达78 %,为西太后补药之首。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球状或块状干燥菌核,是“假松之真液而生,受松之灵气而结”,吸取树根纤维中的养分而生长的高级真菌。主产于我国湖北、四川、安徽、云南、河南等地,以云南野生茯苓质地最佳。一般有两个品种,即白茯苓和赤茯苓。本文着重介绍补益作用较强的白茯苓,它具有健脾除湿、宁心安神、益智健脑、补肾固精之功效。中医认为:茯苓为药,性禀平和,味略甘甜,补而不滋腻,利而不伤津,堪称百草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茯苓的药用历史悠久。早在上古的《淮南子》里就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的描述。唐代诗人李商隐有“碧松之下茯苓多”的诗句。《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认为其可以“主胸胁逆气……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它有补五劳七伤、开心益志、和中益气等作用。陶弘景对茯苓作过这样赞誉:通神而致灵,和魄而炼魂,利窍而益肌,厚肠而开心,调心而理血,上品仙药也。”清代著名医家吴仪洛、张锡纯皆谓茯苓乃“松根灵所结成,故能益寿强身,盖松木终年长青,岁寒之友”。据有关资料统计,自汉代以来的200多个传统中医精华方剂中,有茯苓的就占了1/5。如五苓散、茯苓四逆汤、茯苓甘草汤、茯苓白术散等至今仍广用不衰。茯苓因其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等作用,是临床处方使用较多之中药,在肾脏疾病中使用更频繁。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每天每1 000 g体重服用茯苓多糖20 mg,肾小球病理学性损伤明显得到改善,尿中蛋白排泄量同时减少。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茯苓所含有的活性成分中,90 %以上为茯苓多糖,约占干燥品的9.3 %。并含有茯苓酸、麦角甾醇、胆碱、组氨酸、腺嘌呤、蛋白质、卵磷脂,能直接参与机体抗老化过程。美国科学家研究证实,茯苓中存在着一种具有很高的抗癌活性物质,将腹水型和实体肉瘤S-180接种在雄大鼠皮下,24小时后由静脉搏注入茯苓提取物A,30天后解剖小鼠称重肿瘤,结果对照组瘤重平均7.4 g,而给药组仅0.6 g,效果十分明显。毒性实验表明对小鼠无异作用,毒性甚微或没有,是一种低毒高效的天然抗癌剂。
国外有关实验表明,茯苓多糖对小鼠瘤S-180抑制率达96.88 %;茯苓乙醇提取物对小鼠腹水型肉瘤S-180有抑制活性。医学实验还证明,茯苓提取物有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减轻化疗药物毒性,并且有增强化疗药疗的作用。
茯苓还是天然美容之品。晋代葛洪这样记述:“王子季服茯苓十八年,玉妇从之,能隐能彰,不食谷炙,瘢灭面,体玉泽。”其所称的美容功效或许有些夸张成分,但从茯苓的药理作用来看确也有一定的依据。《姚憎坦集验方》中也有用白茯苓研粉调以蜂蜜治疗黄褐斑、蝴蝶斑和雀斑验方的记载。茯苓不但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良药,而且还是一种美食佳品,我国民间很早就将茯苓用于食疗,且有多种的食疗方法。例如可碾制成粉冲调食,或煮成茯苓粥,也可以加工成茯苓糕、茯苓饼、茯苓馄饨、茯苓酒等。宋代《图经本草》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将茯苓研末,浸在酒和蜂蜜中密封月余,可制成极甘美的茯苓酥。宋代苏氏兄弟对茯苓的食用颇有研究,苏辙著有《服茯苓赋》,《东坡杂记》也记载有茯苓的服法;还有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对服食茯苓也颇有研究,称其为仙人的美食。并著有《鹧鸪天》赞曰:
汤泛水瓷一坐春,长松林下得灵根。
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
慈禧太后常命御膳房为她制做茯苓饼,除了她自己食用外,并以此赏赐大臣。至清末,既清香可口又强身健体的茯苓饼在北京乃至华夏大地已经成为滋补名点,一直延传至今盛销不衰。
本文就几种常见茯苓药膳食疗方剂的家庭制做方法作一介绍:
一、茯苓粥:茯苓30 g、粳米60 g、红糖适量。先将茯苓研末,粳米淘洗干净,放锅内加适量清水煮粥,待粥煮至浓稠时,再放入茯苓粉拌和稍煮一会,以红糖调味,温热空服食用,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此方具有健脾益胃、利水渗湿、益智宁神之功效,适用于治疗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小便不利、四肢无力、痰多水肿、体虚浮肿等症。中老年人常服有强身健体、抗衰防老、延年益寿之功效。
二、茯苓膏:白茯苓500 g、蜂蜜1 000 g。先将白茯苓研为末,以水漂去浮末,取下沉者,滤去水再漂再晒,反复3次再为细末,拌蜂蜜和匀,加热熬至滴水成珠即可,然后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12~15 g,白开水送服。此方具有健脾渗湿、补气宁心、安神增智之功效;适用于治疗体弱虚损、脾肺不足、食少便溏、少气乏力、耳鸣耳聋、足膝无力、梦遗滑泄等症。常服用本方对老年性浮肿、肥胖症以及预防癌肿均有良效。
三、茯苓酒:茯苓60 g、大枣20枚、当归12 g、枸杞12 g、白酒1 500 ml。将各药切碎装入瓦坛内,倒入白酒密封浸泡15天,每隔3日振摇一次,每日饮服1~2次,每次10~15 ml。此方具有补益气血、健脾养胃、益智宁心之功效,凡气血虚弱、阴阳两亏所出现的腰酸腿软、体倦乏力、遗精阳萎、两目昏花、须发早白、心悸失眠、食欲减退均宜服用。
四、茯苓大枣汤:茯苓30 g、花生仁20 g、山楂15 g、大枣20 g,先将茯苓研末,大枣、花生仁、山楂切碎一同入锅内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用文火熬沸30分钟,放入红糖调味服食。此方具有补益脾胃、益气生血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便溏尿少、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和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症。
五、茯苓糕:茯苓50 g、大枣20枚、扁豆20 g、面粉100 g、薏苡仁20 g、山药15 g、赤小豆15 g、党参15 g、陈皮5 g,先将上述原料除面粉外均研成细末与面粉拌匀,加适量白糖和水,揉成面团上笼蒸成糕,再将蒸好的糕入烤箱内,文火烤干,作点心长期食用。此方具有补益气血、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利水消肿之功效,适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心烦不眠、心悸健忘、食欲不振、身肢浮肿、小便不利、大便溏薄以及贫血、神经衰弱和胃癌、食道癌等症,常服此方有抗衰老、益寿延年的作用。
六、茯苓何首乌粉:茯苓粉100 g、女贞子50 g、何首乌50 g,将各药焙干研成细末,混合后装瓶备用,每日3次,每次15~30 g,以米汤或淡盐水送服。此方具有补肝肾、强筋骨、乌须发之功效,适用于年老体虚之肝肾不足、头发早白、食欲不振、目眩耳鸣、夜寐不安、心悸健忘、腰腿酸软等症,亦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