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现状观察与思考

来源 :当代经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lin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三化同步”,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推进农业现代化。本文以个案研究方式,分析了粮食主产区L村的农业经营状况,发现其呈现出机械化水平高、经营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低、公共服务缺失、增长面临极限等特点。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需要从机械化、科技投入、公共服务、机制创新等方面综合推进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机械化 农业生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也是国家惠农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国家粮食生产已经连续七年增产,2010年达到1.09万亿斤。粮食主产区的任务自然是多产粮,产好粮,那么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现状是怎样的?又有怎样的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本文试图用一个村庄个案资料分析农业生产的现状及面临的若干问题。个案研究的局限性自然难以避免,因此笔者并不企图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只希望就调查发现的现象和思考供学界探讨。
  一、村庄概况
  L村位于河南省邓州市西北部,距离县城大约25公里,全村共18个村民小组,520户,共约2450人,耕地面积3500亩。该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庄,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亩左右,以种植粮食为主,没有任何工业企业。本地地处南阳盆地西部,地势平坦,耕作便利。
  村民外出务工始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目前青壮年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以广东、山东、浙江、北京等地为主,工种较为多样。在村男劳动力也在附近做工,以建筑行业居多,砖厂、建筑队、装修队等。
  第13小组是重点考察的自然村,也是全村整体情况的缩影。该组是单姓自然村,共194人,耕地264.84亩,人均1.37亩。在本村18个村民小组中,该组并无特殊之处,无任何企业,外出务工84人,占劳动力总数129人的65%。农民主要收入来自于外出或本地务工收入,农业收入在大多数农户家庭收入中比例达70%以上。
  二、土地经营现状
  本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每五年根据人口变化调整一次。尽管中央在1998年提出农村承包经营权三十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在2007年又提出长期不变,但本村保持了每五年一调整的惯例。因为土地是当地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村民普遍认可定期调整的土地政策。
  就第13组来说,全组264.84亩耕地主要分成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围村地19.02亩,树林地12.74亩,一等地233.1亩,二等地150.5亩。围村地即村前村后的少量耕地,属于村民自留地,以前主要种菜,2004年后按照政策要求改种杨树。树林地原是耕地,因土质较差,和自留地一样在2004年改种杨树。一等地和二等地都属于基本农田,土壤肥力较好,作物产量较高。
  本村村民外出务工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土地流转也开始较早。13组的土地流转开始于上世纪末,目前流转比例高,全组耕地264.84亩,流转111亩,流转比例到达42%。全组共44户,实际种地农户24户。从流转对象看,主要是组内流转,村外流转只有19亩,占流转面积的17%,且均系亲戚。目前,尚无企业等在本村或本组流转土地。为了应对物价上涨,土地流转价格采用实物地租形式,300斤小麦,约合270元。近十年来,土地流转价格一直没有变化。因为国家各项惠农补贴都是以户口为依据发给名义上的土地承包者,实际耕种者无法直接获益,反而要应对因农资价格上涨等导致种地成本上涨,租金上涨空间不大。
  就土地经营规模看,本村目前的经营规模不大,全村最大经营规模不到50亩。13组最大的种植大户家经营面积达到30亩,最少的只有1亩。
  三、农业生产概况
  本村有2家养猪场,3家养鸡场,规模不大,产品多供应本地,经济效益有限,最大经营产值12万元。本地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还是传统种植业,本文将重点分析种植业生产现状。
  1、种植结构
  本村当前种植作物是冬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芝麻,并种植少量的甘薯、油菜等。地理气候决定,本地可以一年两熟,一般秋季种植冬小麦,收获后种植玉米、大豆、花生等秋粮作物。这一种植结构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也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邓州市是国家产粮大县并建有国家级粮食储备库。
  本地的种植结构曾经也发生过变化。上世纪末,政府号召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经济作物。烟叶、辣椒等经济作物当年都曾大面积种植。政府甚至不顾实际条件要求村民种苹果树,结果没有一棵成才挂果,不久都恢复为大田作物。2000年后,村民大量外出务工,对种植结构也产生重要影响,村民纷纷放弃烟叶、辣椒等劳动投入较高的作物,改种小麦、玉米、花生等传统作物。取消农业税后,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以种粮为主的种植结构更加稳固。
  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在种植结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大户更倾向于种植便于机械化操作的“懒庄稼”,如小麦、大豆,以获得规模效益。玉米和花生在收获时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而农忙时节,各家都忙于自家生产,大户不能以较低价格获得雇工,无法及时收获。
  2、投入情况
  具体见表1。
  各家的具体投入情况略有差异,这是根据多家农户调查所得平均水平。各家在选取化肥、农药、种子时常根据自己经验或者亲友推荐购买,电视广告也逐渐成为村民选择的重要参考。近两年,农户通过村委会购买小麦种子,质量较高,发生旱灾,购买的种子普遍比农户自留种子更加耐寒,长势良好。
  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达到较高水平,大多数农活可以由机器实现,机械成本在总投入成本中占有较高比重,小麦和玉米分别达到30%和24%。目前耗费劳力较多的是花生和玉米的收获、喷施农药等少数生产环节。
  3、作物产量及收益
  表2所列产量和价格是根据农户平均水平得出。农户在选取秋粮作物种植结构时除要考虑收入外,还需考虑家庭劳动力状况。从经济收益看,种植花生要比玉米和黄豆效益高,但是花生收获仍需手工进行,每亩需要单个劳动力投入10天,因此各家种植面积大多在1亩到3亩之间,再多无法及时收获,种植大户也不例外。
  照此计算,第13组一个四口之家,耕地(除去自留地和树林地)4.8亩,若种植冬小麦和玉米,全年务农收入约可达4218.7元。加上农业补贴每亩92元(粮食补贴14元,农资综合直补78元),农业收入共计4660元。
  4、化肥使用
  L村从农家肥到现代化肥过渡较早,九十年代已经很少有人使用农家肥。各种作物化肥使用情况略有差异,详见表3。
  各家因为选购化肥的品牌并不完全一样,因此上述化肥单价为均价。从使用量上看,小麦的化肥使用量最高,玉米次之,其他作物较少;从使用化肥的种类上看,主要是氮肥和复合肥,缺少微量元素,长期使用必然导致土壤板结。调查发现,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农民对此也有些担忧。
  5、灌溉设施
  村里共有机井45眼,2009年大旱,政府拨专款又打了10眼,村主任称仍无法满足需要。以13组为例,264亩耕地,只有5口井,平均每口井灌溉面积53亩,遇到旱灾时无法满足需要。九十年代,村里曾经兴修水利,在地下铺设灌溉管道,但因设计不够合理和管理不善,使用效果不好,被村民弃用。
  L村目前的灌溉方式是村民自购灌溉设备抽水。灌溉设备也不断更新,经历了带式水泵,轴式水泵,电机水泵几个阶段。目前以电机泵为主,农户需要购买水泵、电线、塑料水管,花费千元左右。灌溉时,农户从家里接电线到水井边,用塑料卷管将水送到自己田地。灌溉成本,每亩大约需要10元左右。
  由于这种电机水泵价格相对便宜,使用方便,购买者较多。13组实际种地的24户中有9户购买有水泵,自给率达到37.5%,另还有几户有购买意愿。
  四、农业革命
  黄宗智认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农业劳动力产出或产值的提高。这是真正的发展,摆脱“过密化”的发展。在近三十年中,农业劳均产值达到年均5%的增长率,总共上升了不止5倍,超过一般意义上的“农业革命”,因其不同于西方模式,可称之为“隐性农业革命”。
  在所调查的村庄,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黄宗智所称的“隐性农业革命”。得益于外出务工和本地务工机会的增多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数大幅下降。以13组为例,全组共194人,劳动力129人,外出务工84人,实际务农人数43人,人均耕作面积5.6亩。在村务农人员平时也多在村庄附近从事建筑等行业。可以看出,当地农业生产已经基本摆脱了“过密化”生产状况,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人均农业产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然而土地生产率变化不大,小麦单产从九十年代的600斤左右增长到当前的800斤左右,近几年没有明显提高,反而受自然灾害影响,产量波动较大。土地生产率提高的主要贡献者是化肥和农药,小麦和玉米的化肥使用成本占到生产成本的42%和54%。如果没有新的科技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根本改善,粮食生产将马上面临增长极限。
  五、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又是相对薄弱的环节。毛泽东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新近的两位农业部长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显然,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机械化,需要科技支撑,同时也需要公共服务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不断创新,四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并不能直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因此,机械化、科技投入、公共服务、机制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内生变量,应当予以重视。
  1、机械化
  几十年来,农业生产最大的变化就是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粮食主产区的主要生产环节都可以由机器完成。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可以节约劳动力,将更多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生产价值更高的工商业,也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产值;另一方面,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可以克服传统手工劳作监督成本高的弊端,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可能。目前,应当继续坚持农机下乡等政策,推动农业机械的更新;加强农业机械研发,使农业机械更加适合农民需求。若能实现花生、玉米收获方式的机械化,将进一步节省农业劳动力,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2、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正在逐年提高,据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介绍,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就L村的调查结果看,农业科技的作用目前只体现在种子选购和化肥、农药使用方面,而且依然带有很大盲目性,提高科技作用的空间非常广阔。比如,可以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尝试和推广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建立病虫害防治体系等。如果没有科技力量的投入,农业生产只能维持在当前水平,难以有更大提高,甚至会因为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农业产量下降。
  3、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往往难以由单独农户或者村民合作提供,需要政府承担主要责任。涉农生产性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技、信息、保险等服务体系建设。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田水利建设,要加大投入力度,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农业旱涝保收。良好的水利建设也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必要条件,否则,经营大户限于灌溉不便无法进行大规模经营。另外,要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依靠合作组织、经营大户等进行示范。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业保险方面,政策要更加优惠和便捷,为农户生产解决后顾之忧。L村的公共服务建设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经营规模无法扩大,农业生产成本高,风险高。在科技、信息化、农业保险等服务方面,更是一片空白,需要尽快完善。
  4、机制创新
  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营方式。在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要发展规模经营必须要进行土地流转。因此要为土地流转提供制度平台和政策规范。土地规模经营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合作组织、企业、经营大户等。但是规模经营并不能显著改善农业经营状况,需要前面三个因素的支持。没有公共服务的完善和科技力量的投入,大户的生产经营行为和普通农户不会有本质区别,而且在田间管理等方面小户更胜一筹,更加精细,单产可能高于经营大户。当发生旱灾时,小户可以迅速将自己农田灌溉一遍到多遍,而大户因为农业生产剩余的有限性不能雇佣工人进行灌溉,因此只能灌溉很少的一部分。因此经营机制的创新需要其他因素的配合才能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状况。
  正如黄宗智所指出的,中国农业正面临着新的三大历史性变迁: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快速增长的城镇化、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他主张在小家庭农场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提高农业产值,使农业本身能够为务农人员提供充分就业就会和小康的生活水平,缓解三农问题。显然,黄的分析是在充分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得出的有意义的结论,小家庭农场将是今后长时期的基本经营方式。同时,仍然需要国家在推动机械化、科技投入、公共服务、机制创新方面给予扶持,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质进展。
  (注: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中国农村问题研究院“2011年寒假百村观察”项目。)
  
  【参考文献】
  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M].法律出版社,20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其他文献
【摘要】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地区相比,竞争力水平却较为低下。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要保持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金融业的发展状况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对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金融发展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
期刊
【摘要】 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如何评价财务风险成为房地产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中急需解决的课题。论文以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了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以期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方法指导。  【关键词】 房地产上市公司 财务风险 评价体系 因子分析
期刊
【摘要】 本文基于规模、结构和效率的角度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投入研究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未来财政投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规模 结构 效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体现着人们公共文化需要的满足和政府文化职能的实现。我国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政府财政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投入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至关重要。201
期刊
【摘要】 在打造武汉胭脂山衣坊城市名片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衣坊产品和营销手段低端、整体业态粗糙、发展呈现出非良性循环的状态。因而,如何提升衣坊整体层次、优化业态是在打造武汉胭脂山衣坊城市名片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本文总结北京中关村、798艺术工厂等地成功打造城市名片的经验,认为形成专门、专业、多层、多样化的人才集聚状态是优化武汉胭脂山衣坊业态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衣坊 人才集聚
期刊
【摘要】 桂西南边贸城市是中国走向东盟的窗口城市,如何做好边贸市场,进而塑造和推广城市品牌,对桂西南边贸城市增强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品牌理论,结合桂西南边贸城市发展的特点,对桂西南边贸城市如何进行自身城市品牌塑造与推广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边贸 城市品牌 塑造 推广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区域经济的整合与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发
期刊
【摘要】 本文首先对中国农民收入结构进行分解并分析农民经营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在样本期内变动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VEC模型研究农民收入、粮食产量以及粮食价格之间关系,研究结论表明,长期来说,粮食价格对粮食产量具有正影响,而农民收入对粮食产量具有负影响,同时,根据变量的弱外生检验显示,粮食产量不宜作为我国粮食价格和农民收入目标变量,我国粮食产量还不足以对粮食价格和农民收入的短期调整产生显著影响。但
期刊
【摘要】 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高职高专院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院校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便成了学校发展的重要一环。文章引入绩效考核管理概念,分析高职高专院校现行绩效考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绩效考核 PDCA原理 高职高专院校 教师 激励   21世纪我国高职高专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形式要求,高校管理制度改革应
期刊
简历。陈少晖,男,1962年11月出生,祖籍福建安溪。1980—1998年间,分别就读于南京师大、华东师大、福建师大,相继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2005年,在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我国著名财政经济学家邓子基教授。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财政金融系主任、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二级学科博士点经济史专业学科带头人,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经济史研
期刊
【摘要】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业已高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在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急剧变革的特殊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将抓住历史机遇,继续发挥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顺应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及新监管标准和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进程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同时,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加快自身的国际化和综合化步伐,逐步实现有中国特
期刊
【摘要】 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有300多年历史。近代开始有组织的治理已有70年进程,可分为“艰难起步”、“曲折发展”、“恢复发展”和“全面大规模治理”4个时期。站在水土保持新的历史起点上,长汀县后续治理任务仍很艰巨,已有治理成果巩固任务仍很繁重,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仍很薄弱,资金投入仍是最大瓶颈。未来10年,将是长汀县基本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的决战决胜时期。要坚持正确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工作方针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