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经典教学价值新探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j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来说的文体,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相当一部分权重。目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定位比较单一,侧重点在文言字词的积累。这种单一化的价值追求削弱了文言文的文学价值与教育效能。下面笔者以《赤壁赋》为例,从语言、文化、思维、情感四个角度谈谈文言文经典的教学价值。
  一、积累文言字词,发展语言品味能力
  文言文经典教学的价值首先在于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解决文字理解方面的问题,包括生字识读、文言实词与虚词理解、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与语言品味等,夯实学生文言积累的基础。学生文言字词积累与品味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解、辅助教学资料、工具书等自主地开展预学习,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对于《赤壁赋》一文,教师可以布置三项任课前预习务:任务一,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和写作背景;任务二,利用工具书识读下列字词并熟读课文。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 qiǎo)、山川相缪、舳舻千里、旌旗、酾、横槊、渔樵、扁舟、匏樽、蜉蝣、无尽藏、狼籍、枕藉;任务三,理解文言字词句意思,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在课堂预习检查环节,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字词句的理解着重点在于不理解字词的质疑与互相释疑,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文言字词积累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最后,由教师针对文言积累的重点,进行概括与明确,如通假字,属—嘱,缪—缭,冯—凭,籍—藉。语言品味能力的发展可以有机穿插在文言字词理解过程中,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见义修辞的分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对偶与比喻的妙处等。
  语言积累与品味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字词积累与品味的重难点能有效促进学生文言字词的积累与品味能力的提升。
  二、传承经典文化,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文言文以文言为载体,它属于一种文学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财富。新时期,文言文经典教学必须肩负起传承经典文化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机渗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赤壁赋》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游记,同时也是一篇抒情散文,“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体例。《赤壁赋》的教学,我们可以抓住几个文化价值点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价值点一,“赋”,课前我们可以安排学生搜集与了解有关“赋”体的文化常识,它讲究文采,要求押韵,大多采用铺陈叙事的手法,又善于借景抒情。在了解“赋”这种文体时,我们要注重结合文本引导学生获得感性体验。
  价值点二,秀丽语句,简练的手法。作为赋体,其融合游记与散文特点,具有很高的文学魅力。《赤壁赋》语句的特点与写作手法的运用,需要语文教师以读为凭借,通过示范朗读、自由朗读、诵读等多种形式,以读带动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经典文学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在亲近经典中,对经典萌发爱意,爱上经典,自觉地阅读经典,促进学生文化素养有效提高。
  价值点三,传统儒道释思想。在这篇文章中,要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情感,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从古代文化中去探源,结合作者的言语:“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并可适切地援引《庄子》中的语言加以体悟。
  三、引质疑促考证,提升学生思维高度
  经典文言文往往产生于作者独特而厚重的人生经历,体现出作者对生命、对人生、对世界的理性思考,它对提升学生思维的高度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文言文经典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文言文潜藏的理趣,促进学生思维成长。
  《赤壁赋》一文,写作于作者遭遇“乌台诗案”之时,作者陷入人生的低谷,经历了贬谪黄州的不幸。应该说,《赤壁赋》的写作背景是人生的一种常态,然而在苦与乐交织的人生旅程中,面对常态的挫折,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尽相同,有的人以乐观的心态坦然应对之,有的则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而苏轼则从挫折中生发出一种理趣,虽遭遇挫折,但依然能够夜游赤壁,与友人畅谈人生。然而作者毕竟是人,也经历了常人内心的挣扎,但是作者却能够从中提炼出理趣,并凭借这份理趣实现自我救赎。
  因此,在教学《赤壁赋》这篇文言文时,我们要抓住作者内心世界的挣扎,这种挣扎体现在主客问答中,又具化在“变”与“不变”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水月的短暂与永恒中去感悟蕴藏于文中的那一份哲思之美,从而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超越,思维上进入一个豁然开朗的天地。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围绕“变”与“不变”,深化学生思维体验,从而在辩论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能够从容应对人生,获得心灵的和谐与宁静。
  四、促进多元互动,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文言文经典教学的价值还在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从而使学生情感变得更加丰富、成熟,并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从感性不断向理性生长。
  《赤壁赋》一文,從写作背景来看,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作品。任何人的情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特定时代、特定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的。文言文经典教学要实现情感价值,必须促进多元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互动,从而在多元互动中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强烈的共鸣,并结合学生自己所处时代、所居场景,形成具有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
  《赤壁赋》一文中,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所见之景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水”与“月”引发学生互动,水月之变与不变各体现在哪里?水之变化是“逝者如斯”,然而“未尝往也”又体现出水的不变;“盈虚如彼”揭示的是月的变化,然而月又是“卒莫消长”。此为学生情感认识之第一重境界。
  第二重境界是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我们要着重引导学生透视景物背后人物情感的变化:美好的画面让人感受一种美妙之境界,主客两人以喜悦为主,进而生发出客人吹箫的行为,然而箫声又慢慢冲淡喜悦之情,令人不由得感叹人生之苦短,怀古伤今,情绪低落。然而在水月之永恒中作者情感又发生了转变,变得乐观而旷达,客人受主人情绪的感染也随之豁然开朗,转悲为喜,兴尽而睡。
  学生亲历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也是思想情感经受洗礼的一个过程。为了促使学生形成自我情感,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互动环节:穿越时空,与作者对话。
  文言文经典教学是师生亲近经典、融合经典的有益路径,我们要撑文言文经典之篙,在文言之海中泛舟,不断捡拾文言之海中丰富宝藏,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经典的魅力,从而主动走进文言文,拥抱文言文,丰富文言知识积淀,不断提升文学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236400)
其他文献
在当前新课标已经出台,而相关配套教材还未呈现的情况下,笔者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尝试参照新课标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相关理念,在现有教材文本中进行探索实践。在此以《葡萄月令》的教学活动为例,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以任务驱动互文阅读这一过程中的尝试和体会。全文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态度,表现出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因此,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习本文的结构;品味语言特点;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此课例属于指向单
期刊
安徽省高考语文在2006年开始自主命题至今的10年中,只有2007年文言文的选文是游记类文本,其余的9年,均为人物传记类文本。那么如何准确定位此类文章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实现文言传记阅读的有效教学呢?现以《项羽之死》的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为例,谈一下个人见解。  一、忽略文体特点不可取  《项羽之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选文,本单元教材
期刊
“浴缸里的鸟儿需要我照顾;我的朋友需要我打第三垒,想要我和他们一起开始新的冒险历程。”小作者布鲁克·罗杰斯在救助了一只鸬鹚之后,第一次感受到了别人对自己的需要。人活着,如果能时时感到并满足来自他人的需要,这样的生命也许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主持人:雨 田  大约8岁的时候,我去和住在海边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为以前从未见过海,所以那时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黄昏时分我们驶入车行道,我看见房子后面有
期刊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師要基于创新视角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语文的学科特点充分体现出来,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涉及到教学内容安排、问题设计、文本理解、教学内容等多个因素,并不是单纯的教学论,也不是纯粹的课程论,而是教学与课程的有机结合。为了确保课堂教学取得预期效果,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结合新课改要求不断进行创新。下面笔者以《桃花源记
期刊
问题引导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和老师、学习伙伴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进行会话,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古典诗词“言不尽意”的特点对学生准确把握文本造成了“遮蔽”,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由教师预设,学生自主提出和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构成课堂主线,针对问题建构课堂会话,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从而实现认知上的“去蔽”,拥有真切的获得感。  中国古典诗词
期刊
读写同步教学是让学生在课内、课外的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积累词汇和素材,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逐步增强学生谋篇布局和词汇运用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主要内容就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深化学生的语文情感体验,逐步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以便让学生在读写同步学习的过程中加深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精读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写作能力  在高中语文读写同步教学的过程
期刊
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方法之一的阅读,它按深度分为不同层次:浅层叫做“见而识”,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学习技能;深层称为“悟后思”,领会作者精神意图后推及己身,引之为用。深度阅读是读者对作品所处时代文化盛宴的跨时空参与,这是实用阅读、功利阅读无法提供的享受。因此,高中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以深度阅读为主。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高中生处于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级阶段,综合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
期刊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课程活动中的有机组成,又是不容忽视的“重头戏”和“基础项”。在高考体制大变革的今天,“得阅读者得语文”的教育现象越发地凸显出来。时至今日,“语文阅读”成为一项受高度重视并备受关注的时新课题,并已形成一种无可逆转的强烈发展态势。在教育体制处于“大改革、大发展”的紧要关头,教师只有瞄准“传统与时代”这一有机结合点,积极开展多元化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才能从中攫取令人期待的实质性效果。
期刊
现行教育應该积极回应21世纪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伴随着人们对传统教育认识的改变,强制性学习的传统学校日渐衰落。我们不可低估“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实施“互联网+”的经典篇目的阅读指导,从而实现教学生命的成长呢?  一、实施背景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学生由以前的被
期刊
《考试说明》在作文“发展等级”之“深刻”要求中明确,文章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从议论文的角度来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在认清事物的表象之后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内涵、根本属性。那又如何使议论文论述深刻呢?正如徐志摩所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一、从概念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  现在有些作文题偏重于形象化的表达,多用比喻来表述,比如下面的材料作文:“为了看到阳光,我们来到世上。为了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