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较好地关注了“读什么”和“写什么”,凸显了读写结合的生长点。学习这样的教材,有利于让学生经历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相统一的学习过程,从读学写,读写一体,水乳交融。
【关 键 词】 语文;教材研究;读写结合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强调“运用”,有助于扭转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读写分离”的倾向,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名师高林生老师说:“课文表达了什么和怎样表达的,是同一个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一只飞翔的小鸟不可或缺的‘双翼’。”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较好地关注了“读什么”和“写什么”,凸显了读写结合的生长点。学习这样的教材,有利于让学生经历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相统一的学习过程,从读学写,读写一体,水乳交融。
一、凸显文体意识生长点
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各个学段的具体课程目标,对承担课程目标的教材选文文体上有区分,并有各自的不同要求。选文文体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理解的难易程度,分学段呈现。低段教材先后呈现童话、寓言、神话、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中段教材叙事性选文居多,高段教材增加了说明性文章等。每个学段的教材都体现了学习各种文体的具体的课程要求。不同文体的选文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教学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强化文本意识,对文本体裁加以区别,以“语言文字的运用”为核心目标,针对不同文体,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让学生熟悉、了解不同文体和不同的言语形式,掌握阅读不同文体作品的基本方法。
如要把“说明文”教成“说明文”,教学《漂浮的山》等文章,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以及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才呈现出文本的表达效果的。再如,把“神话”教成“神话”,教学《女娲造人》等故事情节性强的文章,要指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梗概,复述作品大意等,另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神话故事天马行空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你好!新年》等诗歌,主要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获得不同程度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形象、优美。
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凸显了文体意识的生长点,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充分发掘课程内容,充分利用文体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独特语言进行触摸与感知。
二、凸显语言涵养生长点
钱理群教授指出:“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起始阶段,就接受语言大师、名家的典范作品的熏陶,这对培养其纯正的语言趣味、感觉、习惯,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受益终生的。”小学生处于最初的阅读阶段,应通过熟读、背诵等形式进行大量积累。既积累字、词、句、篇等语言的表达形式,又积累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等等。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有很多文质兼美,凸显了语言涵养的生长点,适于学生进行积累性阅读,体会文章谋篇布局,语言风格,遣词造句等表达特点。
教材中蕴藏着许多精彩的谋篇布局方法,如从《生死攸关的烛光》《桃花心木》中感受“制造悬念”这一叙述形式对读者产生的吸引力与冲击力;从《自然之道》中感受“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军神》中感受“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从《胡杨》中感受“借物喻人”;从《我的祖国》《长江之歌》中学习一咏三叹的表达方法;从《松坊溪雪景》《五月的青岛》中学习借景抒情;从《激动人心的时刻》中体会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巧妙;从《神奇的玻璃家族》中体会说明文中拟人手法的魅力;从《少年闰土》《夹竹桃》《韦德的心愿》中体会方法各异的开头;从《卖火柴的小女孩》《匆匆》《珍珠鸟》中体会别具匠心的结尾……
教材的选文语言风格各异,如《冬阳 童年 骆驼队》用柔美的语言,平静的叙述,表达内心无比强烈的感情;《我家的园子》语言炽热,感情浓郁,充满活力;《牧场之国》语言悠然宁静,娓娓道来;老舍的《母鸡》朴素平实,如话家常……凡此种种,对学生学习语言文字都是较好的熏陶与感染。
教材选文中遣词造句的精妙更是俯拾皆是。如《火烧云》中“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中的“烧”字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动态冲击;再如,《鸟的天堂》中“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中的“卧”字凝练传神,赋予榕树以人格,让人感到榕树的安详,自在,似乎飘然世外,陶然忘机。《夹竹桃》中写花色,先实写,再写联想:“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这样的句子可谓精妙。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告诫我们母语的习得要“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抓住教材语言涵养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关注、积累课文的语言表达,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三、凸显语言运用生长点
美学家宗白华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崔峦老师曾说:“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
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呈现出学生“阅读能力与语言表达力”的生长点,既利于理解语言内容的训练,又利于理解语言表达形式的训练,两者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很多选文,很多精彩句段成为教师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学习目标的最佳载体。教学时不论怎样入手,不仅要指导学生读懂“写什么”,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更要指导学生读懂“怎么写”,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阐述内容,表达情感的。同时迁移“怎么写”,实践“怎么写”,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重新组合或拓展延伸,使文本语言活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既关注文章内容,又关注表达形式,就能让学生在阅读书面语中学习书面语表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得意”又“得言”。
《母鸡》一文,分别呈现出“我讨厌母鸡”与“不敢再讨厌母鸡”的理由,学生在品读中能感受到母鸡生动的形象及作者的无比喜爱之情。文中,“先抑后扬”的情感表达方式,拟人的手法,抓具体事例等,都是语言运用的生长点,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好好把握,把读懂“写什么”与读懂“怎么写”,把阅读和写作有机融合,有效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
《火烧云》一文,要抓住文中语言运用的生长点,引领学生在想象火烧云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中感受自然的神奇,学习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方法。如学习写“红彤彤”“半紫半黄”“葡萄灰”等形式的色彩词;想象火烧云的形态变化,学习作者的写法,尤其是4—6自然段的写法,选择火烧云可能的三种变化写下来,用上“一会儿……忽然……接着……”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课后小练笔就不是难事儿了。而课后小练笔这样的呈现也是一个语言运用的生长点:“课文紧紧围绕火烧云的‘变’来写,把火烧云描写得形象逼真。把你观察到的云用一段话写下来。”这样的练笔,引导学生琢磨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关注语言形式,顺势迁移运用,让学生运用文本的语言再造语言,能帮助学生内化和吸收文本语言,从而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泰戈尔说:“阅读是恒河的水,我沐浴其中,得到神秘的体验,从水中走出,我已不是原来的我,我得到了新的生命。”捧读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一次次的文本思考与细究让我不断发现,一次次的教学尝试与探索让我不断成长。行走在西师版小语教学的路上,也许我永远不能到达理想的境界,但我愿做一个忠实的朝拜者,永远虔诚,永远追求。
【参考文献】
[1] 叶多嘉. 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M]. 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7.
[2] 丁有宽. 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教例与经验[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3] 刘传芳.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艺术[M]. 沈阳:白山出版社,2014.
【关 键 词】 语文;教材研究;读写结合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强调“运用”,有助于扭转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读写分离”的倾向,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名师高林生老师说:“课文表达了什么和怎样表达的,是同一个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一只飞翔的小鸟不可或缺的‘双翼’。”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较好地关注了“读什么”和“写什么”,凸显了读写结合的生长点。学习这样的教材,有利于让学生经历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相统一的学习过程,从读学写,读写一体,水乳交融。
一、凸显文体意识生长点
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各个学段的具体课程目标,对承担课程目标的教材选文文体上有区分,并有各自的不同要求。选文文体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理解的难易程度,分学段呈现。低段教材先后呈现童话、寓言、神话、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中段教材叙事性选文居多,高段教材增加了说明性文章等。每个学段的教材都体现了学习各种文体的具体的课程要求。不同文体的选文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教学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强化文本意识,对文本体裁加以区别,以“语言文字的运用”为核心目标,针对不同文体,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让学生熟悉、了解不同文体和不同的言语形式,掌握阅读不同文体作品的基本方法。
如要把“说明文”教成“说明文”,教学《漂浮的山》等文章,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以及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才呈现出文本的表达效果的。再如,把“神话”教成“神话”,教学《女娲造人》等故事情节性强的文章,要指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梗概,复述作品大意等,另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神话故事天马行空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你好!新年》等诗歌,主要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获得不同程度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形象、优美。
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凸显了文体意识的生长点,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充分发掘课程内容,充分利用文体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独特语言进行触摸与感知。
二、凸显语言涵养生长点
钱理群教授指出:“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起始阶段,就接受语言大师、名家的典范作品的熏陶,这对培养其纯正的语言趣味、感觉、习惯,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受益终生的。”小学生处于最初的阅读阶段,应通过熟读、背诵等形式进行大量积累。既积累字、词、句、篇等语言的表达形式,又积累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等等。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有很多文质兼美,凸显了语言涵养的生长点,适于学生进行积累性阅读,体会文章谋篇布局,语言风格,遣词造句等表达特点。
教材中蕴藏着许多精彩的谋篇布局方法,如从《生死攸关的烛光》《桃花心木》中感受“制造悬念”这一叙述形式对读者产生的吸引力与冲击力;从《自然之道》中感受“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军神》中感受“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从《胡杨》中感受“借物喻人”;从《我的祖国》《长江之歌》中学习一咏三叹的表达方法;从《松坊溪雪景》《五月的青岛》中学习借景抒情;从《激动人心的时刻》中体会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巧妙;从《神奇的玻璃家族》中体会说明文中拟人手法的魅力;从《少年闰土》《夹竹桃》《韦德的心愿》中体会方法各异的开头;从《卖火柴的小女孩》《匆匆》《珍珠鸟》中体会别具匠心的结尾……
教材的选文语言风格各异,如《冬阳 童年 骆驼队》用柔美的语言,平静的叙述,表达内心无比强烈的感情;《我家的园子》语言炽热,感情浓郁,充满活力;《牧场之国》语言悠然宁静,娓娓道来;老舍的《母鸡》朴素平实,如话家常……凡此种种,对学生学习语言文字都是较好的熏陶与感染。
教材选文中遣词造句的精妙更是俯拾皆是。如《火烧云》中“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中的“烧”字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动态冲击;再如,《鸟的天堂》中“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中的“卧”字凝练传神,赋予榕树以人格,让人感到榕树的安详,自在,似乎飘然世外,陶然忘机。《夹竹桃》中写花色,先实写,再写联想:“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这样的句子可谓精妙。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告诫我们母语的习得要“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抓住教材语言涵养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关注、积累课文的语言表达,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三、凸显语言运用生长点
美学家宗白华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崔峦老师曾说:“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
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呈现出学生“阅读能力与语言表达力”的生长点,既利于理解语言内容的训练,又利于理解语言表达形式的训练,两者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很多选文,很多精彩句段成为教师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学习目标的最佳载体。教学时不论怎样入手,不仅要指导学生读懂“写什么”,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更要指导学生读懂“怎么写”,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阐述内容,表达情感的。同时迁移“怎么写”,实践“怎么写”,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重新组合或拓展延伸,使文本语言活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既关注文章内容,又关注表达形式,就能让学生在阅读书面语中学习书面语表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得意”又“得言”。
《母鸡》一文,分别呈现出“我讨厌母鸡”与“不敢再讨厌母鸡”的理由,学生在品读中能感受到母鸡生动的形象及作者的无比喜爱之情。文中,“先抑后扬”的情感表达方式,拟人的手法,抓具体事例等,都是语言运用的生长点,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好好把握,把读懂“写什么”与读懂“怎么写”,把阅读和写作有机融合,有效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
《火烧云》一文,要抓住文中语言运用的生长点,引领学生在想象火烧云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中感受自然的神奇,学习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方法。如学习写“红彤彤”“半紫半黄”“葡萄灰”等形式的色彩词;想象火烧云的形态变化,学习作者的写法,尤其是4—6自然段的写法,选择火烧云可能的三种变化写下来,用上“一会儿……忽然……接着……”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课后小练笔就不是难事儿了。而课后小练笔这样的呈现也是一个语言运用的生长点:“课文紧紧围绕火烧云的‘变’来写,把火烧云描写得形象逼真。把你观察到的云用一段话写下来。”这样的练笔,引导学生琢磨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关注语言形式,顺势迁移运用,让学生运用文本的语言再造语言,能帮助学生内化和吸收文本语言,从而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泰戈尔说:“阅读是恒河的水,我沐浴其中,得到神秘的体验,从水中走出,我已不是原来的我,我得到了新的生命。”捧读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一次次的文本思考与细究让我不断发现,一次次的教学尝试与探索让我不断成长。行走在西师版小语教学的路上,也许我永远不能到达理想的境界,但我愿做一个忠实的朝拜者,永远虔诚,永远追求。
【参考文献】
[1] 叶多嘉. 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M]. 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7.
[2] 丁有宽. 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教例与经验[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3] 刘传芳.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艺术[M]. 沈阳:白山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