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性格是人生的主宰”。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也说:“性格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投资银行的一代宗师摩根也曾指出性格是比资本更为重要的成功因素,古今中外有无数的名人对于性格的重要性都推崇备至。性格决定命运,可敬之人必有可爱之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人生成败顺逆无不与性格息息相关,不同的性格,可以让人成就不世之功,也可以让人功败垂成。
历史上的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形成了一群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文人墨客。而不同的人物,由于拥有不同的性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拥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和人生。下面以曹丕和曹植为例进行对比。
一、政治生涯对比
1.曹丕的一生
曹丕,魏文帝,魏朝开国皇帝。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建安文学代表者之一。是三国时代第一位皇帝,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187年,曹丕生于谯县(今安徽亳州),从小就很聪慧,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八岁时,就能写文章。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2.曹植的一生
曹植,192—232年,三国时魏国诗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10岁多时,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享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他的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曹丕、曹叡执政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3.小结
由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 ,曹丕正是由于其性格上的严谨,足智多谋,心思缜密,因此更适合成为一代帝王。而曹植则由于其性格上的懦弱,放荡不羁,则注定了他的一生必然悲剧。
二、文学成就对比
1. 曹丕的文学成就
曹丕,是中国三国时代第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曹丕的文学主张冲破了正统儒家价值观的束缚,开始重视文学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品格。表达了建安时期文人要求文学摆脱政治附庸地位,自由抒写社会际遇和人生感受的时代呼声。
2.曹植的文学成就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他的诗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公子的享乐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望建功立业的愿望。现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多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极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鲁迅先生曾指出,曹植的文章做得好,足以超越父兄,傲视文坛。曹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完成了乐府民歌向五言诗的转变。他的诗赋创作,达到了风骨和文采的完美结合。确如钟嵘所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而不群”。 其次,曹植曾提出“辞赋小道”说,鲁迅强调指出,曹植“辞赋小道”说的重心在于表示他对政治功名的热衷。表达自己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这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建安文人的普遍认识。
3.小结
曹丕与曹植,虽为兄弟,但性格迥异,在文学价值论方面,曹丕强调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植则强调“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显来世也”。但他们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个性对文学成就的影响
作家的先天禀赋,个性气质对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曹植和曹丕虽然生活在同一家庭,有着共同的父母,但二人却有着不同的个性,所以其文学成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貌。
曹丕心胸狭窄,阴险多疑,缺乏为人君主应有的宽广仁厚之心。这一个性也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在对同胞兄弟关系的处置上。这些性格特点不仅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事风格,更影响了他的诗歌风格。没有“旷之大度”的心胸对他的诗歌创作无疑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其诗歌缺乏曹植那种抒发以时代为背景的豪壮慷慨之气, 较多地描写自己的经历和不同场合下自己的心态。曹丕喜好女色,颇好舞乐,淫乐无禁。因此曹丕诗歌常反映出淫乐思想, 这些也对于其诗歌柔媚婉约之风有较大影响。而且,曹丕偏爱一些柔美弱小的意象,如春风、秋月、秋蝉……这些标志性意象在其诗歌中频繁出现,形成清丽婉约的意境。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对曹丕诗歌风貌作了这样的评价:“子桓虑详而力缓。”意思是说曹丕考虑细致、心思缜密的性格使其诗歌表现力度较为缓慢、柔弱,而与曹植那种豪情悲壮的着力点明显不同。
曹植作为一位天才文人, 性格热情外向, 作风简易放达……喜交友、好表现、善谈论……然而曹植性格的弱点也与此相连:他热情率真而欠深沉;擅于言论而拙于任事;长于表现而短于实际能力。”并且,曹植有着重情、重义的性格。这种性格与勾心斗角的黑暗政治是不相适宜的。他的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有着较大落差,只能退而求其次,成一家之言,在诗歌中寻求安慰。曹植的一生都恪守着“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美好政治思想,即使在后期备受打击,遭遇挫折,身心受到极大创伤时,其心中的那份壮志豪情始终不曾泯灭,那种建功立业的理想始终不曾灰暗。有屈原之志、屈原之遭遇,但却做出了比屈原更执着的追求,不是自投“汨罗”而是忠贞不渝,等待机会做最后的拼搏。这正是他生命中的悲壮之处,也是他后期进行文学创作的情感基础。这种慷慨之音是发自内心的,而与曹丕的那种矫柔自作的慷慨豪壮是明显不同的,故二人形成了不同的诗歌风貌。
历史上的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形成了一群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文人墨客。而不同的人物,由于拥有不同的性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拥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和人生。下面以曹丕和曹植为例进行对比。
一、政治生涯对比
1.曹丕的一生
曹丕,魏文帝,魏朝开国皇帝。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建安文学代表者之一。是三国时代第一位皇帝,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187年,曹丕生于谯县(今安徽亳州),从小就很聪慧,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八岁时,就能写文章。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2.曹植的一生
曹植,192—232年,三国时魏国诗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10岁多时,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享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他的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曹丕、曹叡执政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3.小结
由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 ,曹丕正是由于其性格上的严谨,足智多谋,心思缜密,因此更适合成为一代帝王。而曹植则由于其性格上的懦弱,放荡不羁,则注定了他的一生必然悲剧。
二、文学成就对比
1. 曹丕的文学成就
曹丕,是中国三国时代第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曹丕的文学主张冲破了正统儒家价值观的束缚,开始重视文学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品格。表达了建安时期文人要求文学摆脱政治附庸地位,自由抒写社会际遇和人生感受的时代呼声。
2.曹植的文学成就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他的诗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公子的享乐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望建功立业的愿望。现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多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极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鲁迅先生曾指出,曹植的文章做得好,足以超越父兄,傲视文坛。曹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完成了乐府民歌向五言诗的转变。他的诗赋创作,达到了风骨和文采的完美结合。确如钟嵘所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而不群”。 其次,曹植曾提出“辞赋小道”说,鲁迅强调指出,曹植“辞赋小道”说的重心在于表示他对政治功名的热衷。表达自己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这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建安文人的普遍认识。
3.小结
曹丕与曹植,虽为兄弟,但性格迥异,在文学价值论方面,曹丕强调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植则强调“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显来世也”。但他们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个性对文学成就的影响
作家的先天禀赋,个性气质对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曹植和曹丕虽然生活在同一家庭,有着共同的父母,但二人却有着不同的个性,所以其文学成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貌。
曹丕心胸狭窄,阴险多疑,缺乏为人君主应有的宽广仁厚之心。这一个性也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在对同胞兄弟关系的处置上。这些性格特点不仅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事风格,更影响了他的诗歌风格。没有“旷之大度”的心胸对他的诗歌创作无疑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其诗歌缺乏曹植那种抒发以时代为背景的豪壮慷慨之气, 较多地描写自己的经历和不同场合下自己的心态。曹丕喜好女色,颇好舞乐,淫乐无禁。因此曹丕诗歌常反映出淫乐思想, 这些也对于其诗歌柔媚婉约之风有较大影响。而且,曹丕偏爱一些柔美弱小的意象,如春风、秋月、秋蝉……这些标志性意象在其诗歌中频繁出现,形成清丽婉约的意境。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对曹丕诗歌风貌作了这样的评价:“子桓虑详而力缓。”意思是说曹丕考虑细致、心思缜密的性格使其诗歌表现力度较为缓慢、柔弱,而与曹植那种豪情悲壮的着力点明显不同。
曹植作为一位天才文人, 性格热情外向, 作风简易放达……喜交友、好表现、善谈论……然而曹植性格的弱点也与此相连:他热情率真而欠深沉;擅于言论而拙于任事;长于表现而短于实际能力。”并且,曹植有着重情、重义的性格。这种性格与勾心斗角的黑暗政治是不相适宜的。他的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有着较大落差,只能退而求其次,成一家之言,在诗歌中寻求安慰。曹植的一生都恪守着“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美好政治思想,即使在后期备受打击,遭遇挫折,身心受到极大创伤时,其心中的那份壮志豪情始终不曾泯灭,那种建功立业的理想始终不曾灰暗。有屈原之志、屈原之遭遇,但却做出了比屈原更执着的追求,不是自投“汨罗”而是忠贞不渝,等待机会做最后的拼搏。这正是他生命中的悲壮之处,也是他后期进行文学创作的情感基础。这种慷慨之音是发自内心的,而与曹丕的那种矫柔自作的慷慨豪壮是明显不同的,故二人形成了不同的诗歌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