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一种阅读内容,不同老师会教出不同的效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文章知识点不能重点把握、作品语言、修辞等机械化教学、阅读教学似乎越来越偏离教学的实际等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却又很少注意到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可以从彰显学科特点,落实“三维”目标、突显年段特点,明确重点目标、关注文体特点,感受作品中优美的语言、探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鲜活的学生观”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彰显学科特点,落实“三维”目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每每做起来,依旧“伤亡惨重”。不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无法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成为学生在做课外阅读时的主要“症状”,更别提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学生的语文素养了。结合着本单元的一篇课外阅读理解,从彰显语文学科特点、落实“三维”目标的角度,谈谈自己对阅读教学的新收获。
例如这篇课外阅读理解《暖意》,本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博爱医院的医生薛达给病人心灵上的暖意。在教学时,笔者先从故事六要素中的人物出发,让学生将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了整理:陆小六、出租车司机、女播音员、薛达医生,这些是学生们一下子就能罗列出来的。我接着问学生:“读完这篇阅读理解,还有一位人物,发现了没有?”学生们都很茫然,在做题过程中应该是没有读懂故事,我接着让学生关注了文章的最后一段的第一句“侧眼看着那位饶舌的司机,只见他的嘴巴紧紧抿住,脸上写满感动。”谁侧眼?我?我是谁?里面还藏了一个讲故事的人——作者。接着,笔者让学生围绕这几位人物把故事讲清楚。理清了人物,帮助学生把故事的顺序理清后,再让学生根据文章中每个人说的话说一说这几位人物的人物性格,以文章中的人物为主线,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人物形象特点,通过了解故事情节、赏析文章语言,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二、突显年段特点,明确重点目标
笔者在执教三四年级时常常对如何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而产生疑惑,课堂教学中,也是零敲碎打,虽然概括能力的训练在这一学段中并没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但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部分中的要求:1.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笔者发现,在四年级语文中屡有涉及,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第17课《李时珍夜宿古寺》的课后练习第4题中就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笔者也尝试了好几次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但每次让学生起来概括、概述课文内容时,学生中举手者甚少,敢于发言的几位说出来的也都是“啰里啰嗦”的,不知道应该说的重点在哪里。
在面对教学中难对付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这其实是缺乏思考的表现。教学中遇到难点是正常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适当地方法指导,正如老师们面对难懂的古诗时所说:“似乎古诗词教学也并不是让人如此敬畏,只要方法得当,亦能从容面对。”课堂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紧紧抓住写作顺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教会学生抓牢关键词语,让学生对如何概述课文有了好办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名师的课堂中,学生学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概括方法,获得的是切切实实的能力提升。笔者相信学生再遇到这一类叙事性文章,需要概括时一定会表现得更加出色。
三、关注文体特点,感受作品中优美的语言
小学阶段的同学读了很多的课外阅读理解,优秀的作品中往往包含了优美的语言,常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类似的语句,但现在的学生在四年级已经读了很多课外书,而在写作方面却总是不能入门。这就让我想到了书法训练,光靠机械地书写,每天写很多遍,闭门造车,可能会有一些进步,但要想写出书法的神韵,还得要学习书法课程,学习间架结构、落款章法等书法专业知识,不能依葫芦画瓢般暗自摸索。这也体现出专业指导、训练的重要性。同理,假如我们一味地让学生多读,而不讲读书的方法、要诀,那么学生很可能读了很多书,但依然不会去深入思考更有价值的问题,当笔者再次遇到《锡林郭勒草原》这篇文章,让笔者对关注文体特点,感受作品中优美的语言有了更深的认识。
《锡林郭勒草原》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整齐,层次分明,修辞手法多样,抓住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画面生动,情感真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广阔又欢腾的草原生活图,学生能够看懂。过渡句在文章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文章在整个结构上相当完整,前后呼应。本文对于一些对自己习作结构还不能很好掌握的同学,笔者也倾向于让同学们模仿这篇文章写作方法来写“我们的校园”,帮助学生对“读”和“写”有一个整体认识,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是一种最自然的读写状态。
四、探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鲜活的学生观”
精彩的课堂中,老师都是根据学生的表现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的,学生是个不断变化的群体,没有一成不变的回答,他们不是机器人。这让笔者想到最近听到的一句比较新鲜的话,让学生成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当学生来到学校,想到的不再是沉闷的课堂,而是一次乐学的经历,或者是一次创造精彩的旅程,一切原本矫揉造作的东西都可以变得那么自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应该让自己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客体。
这也正如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先生提倡的“教什么”的核心是学生“学什么”,教学的核心是什么?《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明确指出:“应该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学过程的变化是,“学习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教育规划研究所所长进一步说:“教学的核心即学生的学习”。因此,当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时候,当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时候,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当“教什么”的核心是学生“学什么”时,学生可以在阅读教学的海洋中更加自由自在地“游玩”,学生也会变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笔者认为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可以从彰显学科特点,落实“三维”目标、突显年段特点,明确重点目标、关注文体特点,感受作品中优美的语言、探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鲜活的学生观”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彰显学科特点,落实“三维”目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每每做起来,依旧“伤亡惨重”。不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无法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成为学生在做课外阅读时的主要“症状”,更别提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学生的语文素养了。结合着本单元的一篇课外阅读理解,从彰显语文学科特点、落实“三维”目标的角度,谈谈自己对阅读教学的新收获。
例如这篇课外阅读理解《暖意》,本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博爱医院的医生薛达给病人心灵上的暖意。在教学时,笔者先从故事六要素中的人物出发,让学生将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了整理:陆小六、出租车司机、女播音员、薛达医生,这些是学生们一下子就能罗列出来的。我接着问学生:“读完这篇阅读理解,还有一位人物,发现了没有?”学生们都很茫然,在做题过程中应该是没有读懂故事,我接着让学生关注了文章的最后一段的第一句“侧眼看着那位饶舌的司机,只见他的嘴巴紧紧抿住,脸上写满感动。”谁侧眼?我?我是谁?里面还藏了一个讲故事的人——作者。接着,笔者让学生围绕这几位人物把故事讲清楚。理清了人物,帮助学生把故事的顺序理清后,再让学生根据文章中每个人说的话说一说这几位人物的人物性格,以文章中的人物为主线,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人物形象特点,通过了解故事情节、赏析文章语言,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二、突显年段特点,明确重点目标
笔者在执教三四年级时常常对如何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而产生疑惑,课堂教学中,也是零敲碎打,虽然概括能力的训练在这一学段中并没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但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部分中的要求:1.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笔者发现,在四年级语文中屡有涉及,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第17课《李时珍夜宿古寺》的课后练习第4题中就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笔者也尝试了好几次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但每次让学生起来概括、概述课文内容时,学生中举手者甚少,敢于发言的几位说出来的也都是“啰里啰嗦”的,不知道应该说的重点在哪里。
在面对教学中难对付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这其实是缺乏思考的表现。教学中遇到难点是正常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适当地方法指导,正如老师们面对难懂的古诗时所说:“似乎古诗词教学也并不是让人如此敬畏,只要方法得当,亦能从容面对。”课堂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紧紧抓住写作顺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教会学生抓牢关键词语,让学生对如何概述课文有了好办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名师的课堂中,学生学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概括方法,获得的是切切实实的能力提升。笔者相信学生再遇到这一类叙事性文章,需要概括时一定会表现得更加出色。
三、关注文体特点,感受作品中优美的语言
小学阶段的同学读了很多的课外阅读理解,优秀的作品中往往包含了优美的语言,常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类似的语句,但现在的学生在四年级已经读了很多课外书,而在写作方面却总是不能入门。这就让我想到了书法训练,光靠机械地书写,每天写很多遍,闭门造车,可能会有一些进步,但要想写出书法的神韵,还得要学习书法课程,学习间架结构、落款章法等书法专业知识,不能依葫芦画瓢般暗自摸索。这也体现出专业指导、训练的重要性。同理,假如我们一味地让学生多读,而不讲读书的方法、要诀,那么学生很可能读了很多书,但依然不会去深入思考更有价值的问题,当笔者再次遇到《锡林郭勒草原》这篇文章,让笔者对关注文体特点,感受作品中优美的语言有了更深的认识。
《锡林郭勒草原》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整齐,层次分明,修辞手法多样,抓住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画面生动,情感真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广阔又欢腾的草原生活图,学生能够看懂。过渡句在文章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文章在整个结构上相当完整,前后呼应。本文对于一些对自己习作结构还不能很好掌握的同学,笔者也倾向于让同学们模仿这篇文章写作方法来写“我们的校园”,帮助学生对“读”和“写”有一个整体认识,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是一种最自然的读写状态。
四、探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鲜活的学生观”
精彩的课堂中,老师都是根据学生的表现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的,学生是个不断变化的群体,没有一成不变的回答,他们不是机器人。这让笔者想到最近听到的一句比较新鲜的话,让学生成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当学生来到学校,想到的不再是沉闷的课堂,而是一次乐学的经历,或者是一次创造精彩的旅程,一切原本矫揉造作的东西都可以变得那么自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应该让自己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客体。
这也正如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先生提倡的“教什么”的核心是学生“学什么”,教学的核心是什么?《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明确指出:“应该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学过程的变化是,“学习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教育规划研究所所长进一步说:“教学的核心即学生的学习”。因此,当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时候,当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时候,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当“教什么”的核心是学生“学什么”时,学生可以在阅读教学的海洋中更加自由自在地“游玩”,学生也会变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