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天街——朝天关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ver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剑门蜀道由七盘关入川,一路高走低盘,经转斗铺、中子铺、神宣驿、龙门阁等近十个驿站邮铺之后,便抵达了素有“北门天街”之称的朝天关。
  一、蜀道要塞
  朝天关踞于秦巴南麓、藁本山南之小漫天岭(今朝天岭)上,距朝天城区南2公里,自古就有羊肠小道沟通南北。当岭下嘉陵江畔的明月峡栈道通行之后,南北交通的主干道便由岭上改为沿江峡而设的嘉陵云栈。但是,嘉陵云栈时常被战火焚毁,交通屡屡中断,朝天岭上的这条曲折小道,因此成了与嘉陵云栈并驾齐驱的重要通道。
  “小漫天岭”一名,最早见之于唐代诗人元稹、高骈、罗隐的诗中,如元稹《漫天岭赠僧》:“五上两漫天,因师忏业缘。漫天无尽日,浮世有穷年。”高骈《入蜀》:“万水千山音信希,空劳魂梦到京畿。漫天岭上频回首,不见虞封泪满衣。”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严耕望的《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金牛成都驿道”引南宋范子长《皇朝郡县志》云:“朝天岭即漫天岭也。”
  “小漫天岭”改名“朝天岭”,源于唐玄宗幸蜀的传说。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奔蜀,蜀中百官在中国蜀道著名古驿———筹笔驿接驾,朝拜天子,随后人们将“筹笔驿”改名“朝天驿”,“小漫天岭”改名“朝天岭”。岭上建关,取名“朝天关”。
  “朝天”一名最早出现在晚唐散文家孙樵的《出蜀赋》:“朝天双峙以亏蔽,中惨栗而阴翳。”“朝天岭”一名最早出现在北宋诗人宋祁的《朝天岭》:“天岭循归道,征旟面早暾。滩声逢石怒,山气附林昏。谷啭如禽哢,尘交作马痕。萋萋芳草意,无乃为王孙。”而“朝天关”一名则最早出现在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神女庙》:“神仙岂在猛,玉座幽且闲。飘萧驾风驭,弭节朝天关。”以及北宋文学家苏洵的《题阎立本画水官》:“风师黑虎囊,面目昏尘烟。翼从三神人,万里朝天关。”
  关于朝天岭、朝天关的地理位置,古籍史料这样记载:
  (北宋)王存等撰《元丰九域志》(卷八)之利州路:“绵谷县有朝天关,关下即峡,岩高万仞,削壁如关,左右屹立,江流其中,为入蜀第一扼塞。”
  (南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卷一百八十四)之《利州景物下》:“朝天岭,路经纪险,遂开此道,人甚便之。”
  (南宋)祝穆撰《方舆胜览》(卷六十六)之利州:“朝天岭,在州北五十里,路径绝险。其后即朝天程旧路,在朝天峡栈阁,遂开此道,人甚便之。”
  (元)刘应李原编、郭友琼改编《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卷中)之四川北道·广元路:“朝天岭,路径绝险。”
  (明)李贽等撰《大明一统志》(卷六十八)之山川:“朝天岭,县北六十里。”
  (明·嘉靖)刘大谟、杨慎等纂修《四川总志》(卷六)之保宁府·山川:“朝天岭,广元县北六十里。”
  (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大清一统志》(九)之保宁府·山川:“朝天岭,在广元县北。《舆地纪胜》:在利州北五十里,路径绝险,其后即朝天程,旧路在朝天峡栈阁,后开此道,行人便之。”“朝天关,在广元县北朝天岭上。”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十二·舆地志十一)之山川三:“朝天岭在县北五十里,路径绝险。其后即朝天程旧路,在朝天峡栈阁,遂开此道,后人便之”;以及《四川通志》(卷二十七·舆地志二十六)之关隘一:“朝天关,在县北朝天岭上。”
  (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八)之四川三:“朝天岭,县北六十里。山势崔巍,路径险绝。有朝天驿。自汉中府褒城县至此,凡四百四十里,自驿而南,则由保宁府潼川州而达成都,自驿而西,则由剑门绵汉而达成都,盖衿束之地也。”“朝天关,在县北朝天岭上。”
  (清)王士祯《蜀道驿程记》云:“十五日雨,过七盘关,入四川保宁府广元县界,次神宣驿,上龙洞背……二十里许始下山,渡河即分水岭。以西水入嘉陵江。南山之巅为朝天关。孙樵所谓‘朝天雙峙以亏蔽,中惨栗而阴翳’是也。其下江岸小有聚落,止宿。……”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王德昭的旅行见闻录《中原归程小记》(1943年独立出版社出版)云:“朝天岭万仞陡起,为南栈第一高坡。”
  朝天关是金牛道上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清)王士祯《秦蜀驿程后记》这样描述:“关门雄峙,四面诸山如在眼底。关左右置铁炮,有一关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和七盘关、天雄关、剑门关称宋元“蜀道四塞”。因在历史上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朝天关闻名于世。1800年来,一代代英雄豪杰龙争虎斗,在此上演了一幕幕英勇悲壮的战争活剧。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沿西汉水(今嘉陵江)北上,经小漫天岭(今朝天岭)、筹笔驿(今朝天驿),攻汉中,杀灭曹军大将夏侯渊而居汉中称王。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左骁骑大将军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曹友闻在明月峡、朝天关抗击元军入蜀,曹友闻“血战愈厉,与弟万俱死,军尽没,北兵遂长驱入蜀”。宋理宗诏赠曹友闻为龙图阁学士、大中大夫,谥“毅节”,赐庙“褒忠”,并在朝天关立祠以祀。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在朝天关、七盘关与张献忠激战,兵败,退至川陕鄂交界处。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安西将军赫业破吴三桂军于七盘关、朝天关……历代英烈葬身于此,忠魂魂绕朝天关。
  朝天关建于唐末,由尚书省刑部司门郎中总管,设上关令1人、丞2人(唐代关隘分上关、中关、下关三类,上关设令1人、丞2人;中关令丞各1人、下关令1人)。北宋时,关上建有哨所、营盘、神女庙。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关下置上关铺。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年),左都司拨专银修建朝天关楼、炮楼、哨楼,至正元年(1341年)告竣,时为金牛道上第一座大关楼。朝天关一线古道扩宽6至9尺,岭上扩建了古寨,兴建了驻防军营等,重修了神女庙和其他生活用房,这一古道重新恢复了往昔“车辚辚,马萧萧”的繁荣景象。明、清时,关上兴建了褒忠寺、皇恩寺等,渐渐形成一条南北行旅伫足而息的繁华街市,带动了商业的隆兴,民房、商店、庙宇、兵营等建筑一线排开,占地五千多平方米,有“北门天街”之谓。然而斗转星移,自民国古道废弃,关楼塌毁,再加上山高谷深,人迹日稀,如今能看见的,不过数段九尺宽的青石板古驿道、残留的古祠、营盘旧址,以及星散的残碑断壁。但“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正是这些残垣断壁、只砖片瓦留给后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一种历史真实的美,一种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地势完美结合的美,其历史的价值和文化的价值越发凸显了出来。   二、文旅胜地
  朝天关关上关下,千百年来演绎了无数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留传最久远、最为人乐道的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蜀汉大军,驱使木牛流马,浩浩荡荡由此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传说。关下,明月峡景区北门至朝天城区小中坝一带的筹笔驿就是当年诸葛亮出师伐魏,驻此筹划军事运筹帷幄的基地。诸葛亮的千古名篇《后出师表》就是在此写成的。《后出师表》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此时正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之际,驻扎在筹笔驿的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献上了《后出师表》。筹笔驿建成后的17年,即唐玄宗大中十年(856年),晚唐诗人李商隐辞去梓州幕府职务还京,途经筹笔驿,有感于诸葛亮雄才大略却功业未竟,写下了怀古诗《筹笔驿》:“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朝天关历史文化积淀丰富。唐代元稹、高骈、罗隐,宋代张先、宋祁、苏轼、苏洵、文同、陆游,明代杨慎、黄辉,清代李调元、王世祯、张问陶等文人墨客在此吊古书怀,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章。如北宋文学家文同的《过朝天岭》诗云:“双壁相参万木深,马前猿鸟亦难寻。云容杳杳断鸿意,风色萧萧行客心。山若画屏随峡势,水如衣带转岩阴。生平来往成何事,且倚钩栏拥鼻吟。”明代诗人黄辉的《曹友闻祠》诗云:“卷地尘来可奈何,大旗风雨动关河。荒林不辨将军树,故岭空传壮士歌。深夜有人闻铁马,斜阳无事看金戈。空江萧瑟英雄泪,流入岩石怨恨多”。清代诗人何盛斯的《朝天关》诗云:“一发青天近,登临首欲搔。但看飞鸟渡,不觉众山高。曲磴留蛇蜕,悬崖落虎毛。俯窥龙洞背,蜿蜒似秋毫。”
  朝天关风光旖旎。朝天岭与火焰山对峙,山峰绵亘,曲折起伏,悬崖百丈,石蹬盘空。关上是绝壁陡峭的危崖,崖下是浪花飞溅的嘉陵江。关峡一带,每当旭日初升,万道霞光,灿若仙境,故清人将“朝天晓霞”列入“广元十二景”之一。朝天关一线有金牛古道数百米,以及数十处宋元时期的营盘、哨所、瞭望台、演兵场等遗址,还有九折岩、观星台、慧缘石、不老泉等自然景观。游客不出朝天关,便可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俯身呼日出,天地共悠悠”的壯观景象。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县城不大,还得为宽阔的嘉陵江让出地盘,城区一剖为二,挤得变了形,很逼窄。但县城不零碎,一道澄澈的大江,两条长长的沿江步游路,大大小小的行道树,散布在角角落落的大树,把个小城拉得很紧凑,罩得很洁净。树们自由自在地生长,香樟树、桂花树、紫荆树、小叶榕等各占一条或数条街道,井水不犯河水。黄桷树因为块头大,通常拥有较大的生存空间。  黄桷树在川北一带很常见,枝干粗大,树皮黑灰,叶片宽厚,结小指头大小青果,
期刊
三段地,矗立在我心旌的巍峨高地  我的老家叫三段地,是坐落在阔远的鄂尔多斯高地上鄂托克前旗治下的一个农村乡镇。每一次回到三段地,佇立在高冈上深情凝望周围的一草一木的时刻,我就深深知道,我的根永远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  我在那里出生,也在那里读完了小学初中,上高中后暂别了几年。二十岁时我又回到了三段地,在曾经就读的母校中学教书,七年后调走,从此算是彻底的离开了它,前后共生活工作了二十三年。  对于
期刊
在春天,叫醒我的,是鸟,是一只只藏在深山中的春鸟。  早起,春山寂寂,躺在床上看青灰色的晨曦流进后窗,鸽群“呼啦啦”地从窗前飞过,随即一声声清脆的鸟叫声传入人耳来,顿时清醒不少。突然想到曾读过一句话,书上写,“于清晨极静时,听到鸟鸣,令人不敢堕落。”  于是披衣起床,站在走廊上长长久久地听着一声声的鸟叫。彼时横在眼前的山也在顷刻间醒来,墨绿色的山坡间已经长出了许多嫩绿色的新枝,就像是一块块墨绿色的
期刊
春雨飘飘洒洒淅淅沥沥的纷飞,打在亭阁轩榭装点下池塘中宽大的荷叶上,慢慢凝聚成一滴一滴的水珠,整片荷叶湿湿的,水滴一点一点的滑落,前赴后继,泛起的涟漪一圈又一圈的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有细雨打在头发上脸庞上,顺手一抹,满脸都是湿漉漉的,再睁开眼张望,整个柏林沟都是湿漉漉的了。  第一次到柏林沟已过去五六年时光,那时它还是一片原始般的荒芜,清秀而羞涩,安祥而宁静。尤记得那天的午餐,柏林湖的野生鱼和当地农
期刊
她是我见过之后,还想再见的人。  面前的女子,披肩长发。黑衣黑裤。声音洪亮,水泥平台上,她斜靠在仿制的木栏杆处。  栏杆外,碧绿的蔬菜,梯田似的,布了一层又一层。  “讲个故事吧。”大家说。她不好意思地笑笑,一只手攏了拢垂在肩上的头发。眼睛望向前方,似乎在找记忆里的某株庄稼。  “小李,没啥给的,这是自家没打过药的梨子,带上解解渴,这么热的天还来教我们种辣椒。”  “不用,叔,你们自己留着吃。”那
期刊
还没等你开始享受夏的热烈,家乡的秋便俏皮地旋来,舞步刚刚点地,便广袖长舒,飘然而去。但在她落脚的一刹那依然留下一抹令人心颤的惊艳。她将天空洗得湛蓝湛蓝的,没有一丝儿云,那是给太阳与月亮约会营造浪漫,那是给星星与萤火虫窃语搭建温馨。她把河水过滤得清幽清幽的,没有一丝儿杂质,鱼翔浅底,鸟鸣涧中。她撅起小嘴儿,吐气如兰,吹出一缕缕清风,混合着玉米棒子的甜香,混合着露地蔬菜成熟的气息……  艳阳下的她,身
期刊
“布谷、布谷”,一声声空谷传音划过天际,穿越梦境。悦耳的声波掀开了第一缕晨曦,从天边绕过山峦,一路领唱着山水间的鸟儿合唱队,唤醒了河流,唤醒了花朵,唤醒了勤劳的人们。于是,河流开始奔腾,花儿开始微笑,人们也开始播种新一天的希望。  盛夏的每个清晨,我的生物钟总会被可爱的“邻居”提前敲响。只要我迷迷糊糊地从梦呓中醒来,便能听出是这些小家伙是在催我起床啦。瞬间,一缕缕大自然的芬芳飘进我的楼阁,荡响心底
期刊
赤化,是红军走过的地方。然而,她也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我是跟着祖辈的足迹来的。在此之前,我对赤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父亲模糊的记忆之中。解放前,我的祖奶奶带着有一手精湛造船技艺的爷爷万般不舍地离别故土,翻山越岭,辗转来到这里讨生活。  祖奶奶为何断然决然地离开故土,在莽莽苍苍的利州大地上选择了赤化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本名白田坝的赤化,又是什么时候迎来了红军迎风招展的旗帜?  如今,这昔日的革
期刊
说起广元城北将军桥,没人不知,无人不晓。但问起为啥叫将军桥,很多人却一头雾水,说不出个所以然。  将军桥,位于广元市利州区老城北门,是古蜀道出入四川的必经之地。现在这里是通衢大街,哪里有桥的影子?其实,许多人不知道,这地方之所以取名“将军桥”,是为了纪念南宋著名抗蒙将军曹友闻。  曹友闻,字允叔,同庆府栗亭(今甘肃徽县)人。宋初名将曹彬的十二世孙,以忠义闻名。年少即立下保家卫国的大志,曾与仲弟曹友
期刊
大路梁  那是一座山梁,山梁上有一条大路。  这座山梁离我老家不远,或许是因为有这样一条大路吧,家乡人都称它为大路梁。  小时候,我们这些农家孩子,常在大路梁放牛拾柴禾。那时候山梁不像现在这样草木茂盛,郁郁葱葱。大集体时期没完没了的砍伐,让山梁失去了生机,变得说不出的荒凉;但那条大路并不寂寞,随时有许多南来北往的人,行色匆匆地赶着路。  老辈人说,这条大路北通昭化县,南到保宁府,而两头最终延伸到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