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岗位培训,强化政策督导 建立促进新课程的常态实施的保障机制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y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进展和新教材使用情况,掌握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状况,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立项课题《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障碍和保障机制研究》有关成员从3月到7月间,进行了专题调研,足迹遍及全县各乡镇学校,采取座谈、问卷调查、课堂听课等形式,与乡镇文教室校长、中小学校长、教师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讨论,他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努力探索教法和学法上的改革,在新课改方面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为:教育理念滞后,认识水平有待提高;施教水平不适应,能力急需提升;传统的教学评价仍占主导,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和制约着新课程改革进程。
  一、新课程实施的障碍
  1、教育理念滞后,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有的学校领导、教师对新课程、新课改有畏难心理,求稳心理,有的学校领导担心新课改干扰学校的秩序,教师怕新课改应付不了考试,影响教学成绩;有的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新课程推进的系统的规划,没能给实行新课改的教师和班级创设基本的实验条件,仅按照规定征订了新教材,至于教师是否按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使用新教材中有那些问题和困惑,则关心过问较少,很少组织关于新课改的学习与交流活动;一些教师则“穿新鞋走老路”,大多停留在“又换了一套新教材”的认识层面,教学、评价等一切照旧。
  2、施教水平不适应,能力急需提升
  在与教师的座谈中,不少教师反映,使用新教材,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总感觉教学时间短,不够用,总感觉一些问题的处理不是很理想;对什么是及时有效地指导?怎样才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怎样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主活动等问题莫衷一是,究其原因,是新课程理念的不明晰,缺乏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一些基层乡镇学校的教师不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仍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原始状态等。
  在所听的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居多,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教教材”的层次上,“用教材”的意识欠缺,甚至概念模糊。一些教师头脑中有新课改意识,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面有较大迈进,但对于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认识水平和组织能力有待深化和提高。
  一些教师缺乏对新课程的理念、目标和要求的基本认识,对课程的看法,对教学的理解,对学生的要求,一直没能够跳出传统的藩篱,有时甚至比前人要落后得多,没有掌握基本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难以适应课程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延续性,课堂上出现了“不讲不放心”、“高难度大容量”、“要让学生达到既定的目标”、“记忆重于一切”、“回答问题与教师的一致才满意”等问题,导致了讲不完的知识和题目,减不轻的负担和压力,训练的反复与反复的训练,而不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运用,在知识上大胆质疑,在动手上跃跃欲试,致使学生一个个成了书呆子,难以满足活动各环节指导的需要;有的教师缺乏研究意识,不懂得通过理论学习、合作研究、实践反思等途径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应付现象严重。
  3、管理评价的惯性因素
  调查发现,有的学校缺乏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的氛围,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制约着新课改的实施。
  一些学校的师资配置不健全,重视的仍是所谓的“主科”,音乐、体育、美术、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所谓的“副科”学科多由一些教师语文或数学教师兼任,多体现在课程表上,甚至沦为“主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没有实现开齐开全课程的基本要求,国家规定的“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更是名存实亡。人们在本质上追求的就是升学率,这一关键的评价可能是实施课程改革的致命杀手。一些学校在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时,仍按照县乡统考成绩进行评价排队,看重的仍为期中、期末统考及格率、优秀率的百分比,班级综合名次仍是评价教师教学唯一标准,导致一些教师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畏难情绪和急功近利思想,认为按照新课程要求教学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成效远不如进行学科知识的传统强化训练成效明显,为更换新教材后的教学如何与现有考核机制衔接、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而大伤脑筋,影响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一些实行新课改的班级、教师,所谓的课改,也多是停留在个人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中,多为独立性的、封闭的,缺乏学校的组织协调和学科之间的整合。
  二、保障促进机制探索
  课题组成员多为教师进修学校的干部教师,也吸收了一些基层学校的管理干部参加,在课题的研究实践中,利用自身作为教师培训机构的优势,发挥教师进修学校与教育局、教研室等科室的沟通、协调职能,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促进新课程的常态实施。
  1、多层次的教育理念强化
  任何教育改革都离不开教师,有怎样的教师队伍就有怎样的改革成果。在课题的研究实践中,针对一些教育干部、教师教育理念滞后、认识误区较大的问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多层次的主题培训,强化新课程理念教育:
  一是倡导并主办了教育干部培训,转变管理理念。
  课题组根据《河北省“十一五”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指导性教学计划》,与教育局研究制定了《南皮县小学校长“十一五”培训实施方案》,于春秋两季倡导并主办了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和提高培训班,两期培训小学校长117名,强化了关于新课程理论和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培训班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邀请了沧州师专和市内特级教师王玉华等知名教授进行专题讲座,组织参加培训的校长赴天津市东丽区实验小学、北京市北京小学、沧州派尼学校等地现场观摩,学习借鉴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校长们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执教治校的能力。
  二是组织编印了新课程理念学习专集,组织全县教师学习,并列入全县教师年度业务考核的必备项目,纳入学年考评内容。
  三是倡导了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全员教育活动。
  2009年上半年,组织县内中小学骨干教师200余人聆听了魏书生的专场报告,下半年,课题组成员协同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与教育文化体育局领导,结合《人民教育》2009第13-14期合刊《魏书生民主科学教育》专辑,共同研究制定了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学盘锦教育,学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大型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在全县推广普及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2、全方位的技能培训
  一是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建设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制定了《南皮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实施方案》,先后组织开展了教育干部培训、弱科师资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学科能力提高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历提高培训、继续教育职务培训等“七大培训工程”。
  二是根据国家教育部《班主任工作规定》的要求,8月份,课题组倡导并主办了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培训班,培训县内骨干班主任103名。
  三是倡导组织为期8天的以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课件的制作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县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县内小学骨干教师40名、中学骨干教师45名。
  四是组织了较大规模的薄弱学科师资培训活动。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建设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见》要求,课题组倡导并主办较大规模的薄弱学科师资培训活动,自5月中旬开始,到8月底结束。共培训教师293名,其中小学体育教师81名、小学音乐教师78名、小学美术教师78名,初中体育教师21名、初中音乐教师15名,初中美术教师13名。为实现“开齐开全开好课程”目标奠定了师资基础。
  3、多形式的专家引领
  一是先后组织县内各学校部分骨干教师赴北京、天津等地聆听了全国特级教师张光璎、魏书生、薛发根等专家教授的示范课和专题讲座;11月,组织全县95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去沧州派尼学校听全国特级教师华应龙教授的示范课和专题讲座,现场观摩了派尼学校的《高效课堂》;强化了《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教学辅导,组织全县中小学骨干教师分别观摩了7场省骨干教师巡讲团的课堂教学实录,参训教师达1000余人。
  二是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收录巡回播放国家特级教师的新课程教学优质教学录象等,组织教师反复观摩、学习借鉴国家新课程实验区鲜活的实践经验,帮助教师了解新课程实验的准备、步骤、运作、经验、挫折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新课程实验、推广中的困惑、问题及对策等等;
  三是利用县内省市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组织了学科示范课评比活动等。2009年2月,倡导举办了全县综合实践活动培训暨教学观摩会,组织108名业务校长和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骨干教师现场观摩了三位教师的教学探索,并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集中培训,会议专门印发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培训材料》、《南皮教研(综合实践活动课例专刊)》和《关于开展优秀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评选的通知》。会后在全县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师中征集教学设计和论文33份,择优评比出优秀教学设计和论文11份。此项活动有效地普及和推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教学。
  4、倡导建立全新的教育督导评价体系
  第一,倡导建立全新的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在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评价教师的时候,确立新的评价标准。同时,注重严把政策的贯彻落实关口。在教师评职评优和工资调整工作中,与教育文化体育局、人事局通力合作,严格把关,全面落实了政策规定,凡不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一律不准参与职称评聘和优秀模范的评比,不参与工资调整。
  第二,出台政策相关政策,向弱势学科倾斜。课题组与教育文体局协调,将弱势学科(如音乐、体育、信息技术)列入学期和年度考试考核范围,记入教师业务档案;特别组织了弱势学科,如音乐、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专题教研、优质课评选、教学设计评选等活动;在09年省市骨干教师的选拔培训中,优先向弱势学科倾斜,报送的人员基本为弱势学科教师。
  第三,加强了对校本教研的组织和督导。真正意义上的培训还应该是校本培训。为将新课改理念转化为全县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课题组倡导把校本教研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把校本教研作为学校和教师综合考评的条件之一,要求各乡中心校和教师任职学校各自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强化对新课改的组织协调,组织本校教师深入研究新教材,围绕课程改革中的疑点、难点问题,开展学科之间、年级之间的教学研究和专题探讨,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升华,逐步适应新教材,发展新课程。课题组和进校、教育局教研室等科室通过组织专题调研,进行指导督促,并将学校和教师校本教研的组织参加情况列入学年考评的专项内容,进行检查验收,记入教师档案,建立了年终从校本培训的辅导组织、考勤、作业完成情况及年度考试成绩对各学校和教师个人进行综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登记入证的考核监督机制。
  一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在全县教育干部和教师中形成了浓厚的新课程氛围,新课程基本理念正由认识向常态实施转化,学习新课程理论、探索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正变为干部教师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课题组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研讨和培训力度,倡导坚持对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全面、完整的组织管理和考核评价,切实抓好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的锻炼培养,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实施环境,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文言文教学观?如何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学有余力地解读文言文?如何实现文言文教学的价值从“知识训练”的实用目的转向“体验情感、体验成功、健全人格”的非功利目的?这些“实现”应如何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展,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都值得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新课程;语境;品味;生趣    一、背景
期刊
内容提要: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要在世界人才竞争的大趋势中把握机遇,要更好的调整自己的人才战略,要更高次的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就必须从学生抓起。但事实是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爷爷奶奶的宠爱,父母的娇惯,致使许多孩子养成了任性、自私的性格,这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他们在优越的环境中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过着衣来伸手,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教师们从理论上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但在教学实际中,依旧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上课时教师十分重视问题设计,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走,一旦离开老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就不知所措,他们已经习惯教师的提问,不善于甚至不会自己提出问题,即使提出也很肤浅。这种以训练对现成问题的、被动的“应答式”的教育,必然导致对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主动精神的压抑,削弱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和培养。  古人云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没有创新,我们的教育就难以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真正人才。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跨世
期刊
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一、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一种新视角,也是教学艺术本身的要求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对于如何提高政治课
期刊
摘要:创新推动发展,创新引领潮流。一个国家要想壮大,一个民族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的能力必须要从小培养,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在教育中,不但要为学生知识积累夯实基础,更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浅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下面我谈谈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
期刊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称美感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为受教育者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受教育者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作为一个概念,是由德国哲学家、诗人席勒正式提出的,但作为人类特有的意识和活动,则古已有之。把“美育”引入学校教育,在我国则是近代的蔡元培先生。他认为美育可分为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特别强调学校美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学校的一切
期刊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教学,物理教育与德育始终联系在一起,“授业”和“传道”不能脱离。下面我谈谈在物理教学中怎样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  一、加强教师自身素质教育,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和自身的德育水平,乐观上进,敬业爱岗;将传授物理知识与德
期刊
常言说:习惯成自然。什么事情见多了、做惯了,便见怪不怪,不足为奇,认为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了。然而,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让人受益无穷;坏习惯却是害已害人。三十年的教学经历、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比教会学生一个知识系统更为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自动化”、激发兴趣、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和学习效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使学生终生受益!  那么,习惯是怎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