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丁充分运用各种各样的反讽技巧,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反讽在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的运用使小说具有一种普遍张力,更使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在其笔下变得更加具有深度内涵。
《傲慢与偏见》描写了小乡绅贝内特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主要以二女儿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情感为主线,讲述伊丽莎白与达西在日渐相处中逐渐放下各自的偏见与傲慢,有情人终成眷属。“反讽”即“说此指彼”,也就是所陈述的事实表面上与实际内涵意义是相互矛盾的。本文将借助反讽的几种常见方式来分析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
一、《傲慢与偏见》中的“言语反讽”
“言语反讽”重视的是外在表达层面上的反讽,是最容易被读者以及故事中的人物所识破的一种反讽类型,又称为“字面反讽”,典型的“言在此而意在彼”。
(一)运用反语
反语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说反话”,为了达到特殊的修辞目的而运用与本意正好相反的词语。简在母亲的“安排”下因淋雨生病住在宾利先生家,伊丽莎白去探望姐姐时,宾利小姐有一次说:“伊莱扎·贝内特小姐瞧不起玩牌,她是个了不起的读书人,对别的事情不感兴趣。”从表面来看,宾利小姐是在夸奖伊丽莎白,实则是在嘲笑她不懂牌艺,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宾利小姐的粗鄙浅薄。
(二)语境误置
语境误置即小说中的人物所说出的实际话语与其自身的身份、所置身的大背景形成强烈的冲突,使读者产生不似真实、不伦不类的感觉。例如,小说中,宾利小姐为了得到达西先生的喜爱与关注,假装对读书感兴趣,将其当作最有趣的娱乐活动来体现自己的高雅审美品味。宾利小姐所说的话与其本真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冲突,奥斯丁如此安排更显示宾利小姐的肤浅与虚伪。再如,柯林斯第一次到贝内特家拜访,吃完饭后,贝内特先生邀请他为太太、小姐们朗诵:柯林斯先生欣然答应,于是有人给他拿来一本书。柯林斯先生一见到那本书,就吓得往后一缩,连忙声明他从来不读小说。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特别是封建贵族阶级出现了一股反小说的邪风,在他们看来,小说是一种无聊的消遣,甚至是一种有害的艺术娱乐方式,而柯林斯先生以“从来不读小说”为由推脱,想借此显示他所谓的“贵族”身份,其实是故作优雅,趋炎附势。
(三)运用夸张
奥斯丁擅长运用极度夸张的语言来造就“言语反讽”的效果。小说中有一处情节是柯林斯先生第一次到贝内特家拜访时,本想借一桌丰盛的晚餐来夸赞贝内特家的女儿厨艺好,没想到却因此惹得贝内特太太不快。紧接着,柯林斯先生便为此事道歉了一刻钟之久,贝内特太太马上缓和了语调,说她丝毫没有生气。可是,柯林斯先生又接连道歉了一刻钟之久。奥斯丁在这里很明显运用夸张的手法,采用“一刻钟”这一夸张的时间性词语来表现柯林斯先生的阿谀奉承以及内在的形式主义作风。
奥斯丁在运用“语言反讽”时并未生硬、呆滞地将其讽刺情绪加到人物身上,而是采用宽容、温和的方式,以幽默的口吻嘲笑了贝内特太太、柯林斯、威克姆、达什伍德夫妇等人,体现了其高超的反讽技巧。“言语反讽”的精湛的语言运用技巧为作品营造了幽默轻松的氛围,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在这种喜剧性的氛围中能够更为深切地体会作者语言外衣下的真实意图。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戏剧反讽”
“戏剧反讽”来源于戏剧,是从表达内容上来说的,台下的观众清楚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和本末由来,但剧中的人物对此一无所知。戏剧反讽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观众,效果来自人物对真相的不了解和作者、读者对真相了解之间的冲突。
例如,小说第一章便将贝内特夫人的情况交代清楚:“这位太太的脑子就不那么难以捉摸了。她是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一碰到不称心的时候,就自以为神经架不住。她人生的大事,是把女儿们嫁出去;她人生的快慰,是访亲拜友和打听消息。”小说多处情节反映出贝内特夫人的无知愚昧、阿谀奉承,而她这一弱点读者从一开始便已看透,甚至是小说中的人物——贝内特先生以及伊丽莎白都将她的这一目的性看得清清楚楚,但她自己认为周旋于不同人物之间的应酬交际是在为自己的家庭幸福和女儿们的未来规划绸缪。
“自欺”是“戏剧反讽”常用的手段,奥斯丁在她的小说中大量运用“自欺”使人物形象在其笔下栩栩生辉。例如,小说中的一个小人物威克姆先生在与伊丽莎白的接触相处中,他一直扮演的是一个被达西先生欺负的“弱者”的角色,企图先发制人将达西先生的形象在伊丽莎白心里抹黑。而当伊丽莎白将他的一番言论定位“事实”时,由于简的劝告以及宾利小姐的好言相告,伊丽莎白又开始出现表面的坚信与内心的挣扎。其实,在她的本真心理中,已经不自觉地认为达西先生或许并非如威克姆先生所说的那般无情与不堪,但由于她最初对达西先生的偏见以及她所固有的认为达西先生对她的各种刁难以及瞧不起的观念,她在语言反应上仍旧偏执地认为达西先生就是如威克姆所讲的那般不堪。奥斯丁借此恰好与小说的题目《傲慢与偏见》有不谋而合之意,“傲慢”正是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最初的印象,而“偏见”是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一直所持有的固有态度,此时伊丽莎白的“自欺”却是对二人感情发展的讽刺式推动,也暴露了威克姆这一人物形象奸诈与无耻、颠倒黑白的怯弱本质。
三、《傲慢与偏见》中的“情景反讽”
“情景反讽”是一种建立在“言语反讽”和“戏剧反讽”基础之上的反讽类型。“情景反讽”不再局限于一句话或一个情节,而是建立在相对完整的情节与场景之中。
奥斯丁利用“情景反讽”设置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例如,小说《傲慢与偏见》的故事情节是围绕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的情感发展走向来展开叙述。在故事的开端两人初次在舞会上相遇时,达西先生便拒绝与伊丽莎白跳舞:“她还过得去,但是还没漂亮到能够打动我的心。眼下,我可没有兴致去抬举那些受到别人冷落的小姐。”而伊丽莎白也“对他着实没有什么好感”,甚至还曾发过誓,就算世界上只剩下一个男人,她也不会嫁给傲慢的达西。小说还写道在舞会结束后贝内特太太对达西先生的一番评价:“莉齐不中他的意倒没有什么可惜的。他是個最讨厌、最可恶的人,压根儿不值得去巴结他。那么高傲,那么自大,叫人无法忍受!他一会走到这,一会走到那,自以为非常了不起!还嫌人家不漂亮,不配跟他跳舞!亲爱的,你要是在场就好了,狠狠教训他一顿。我厌恶透了这个人。”出人意料的是,故事结局呈现的却是在两人之后的日渐相处中,伊丽莎白放下了对达西先生的偏见,而达西先生也逐渐摆脱掉自身的傲慢,两人放下芥蒂与各自的偏执,成为非常恩爱的一对夫妻。值得关注的是,奥斯丁在运用“情景反讽”这一手法时,并非将叙述的范围局限于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二人,而是极为巧妙地将贝内特太太的认知意识加入其中,使整个情节更具反讽意味,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情景反讽”的运用,使奥斯丁的小说更加具有可读性,高超的情节设计思路与反讽语言的融合,使其小说展现出别样风采。
四、结语
简·奥斯丁运用高超的反讽技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18世纪英国的乡镇生活以及世态人情,笔下的一个个人物形象仿佛跃然纸上,令读者回味无穷。
(南宁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王肖雅(1995-),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傲慢与偏见》描写了小乡绅贝内特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主要以二女儿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情感为主线,讲述伊丽莎白与达西在日渐相处中逐渐放下各自的偏见与傲慢,有情人终成眷属。“反讽”即“说此指彼”,也就是所陈述的事实表面上与实际内涵意义是相互矛盾的。本文将借助反讽的几种常见方式来分析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
一、《傲慢与偏见》中的“言语反讽”
“言语反讽”重视的是外在表达层面上的反讽,是最容易被读者以及故事中的人物所识破的一种反讽类型,又称为“字面反讽”,典型的“言在此而意在彼”。
(一)运用反语
反语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说反话”,为了达到特殊的修辞目的而运用与本意正好相反的词语。简在母亲的“安排”下因淋雨生病住在宾利先生家,伊丽莎白去探望姐姐时,宾利小姐有一次说:“伊莱扎·贝内特小姐瞧不起玩牌,她是个了不起的读书人,对别的事情不感兴趣。”从表面来看,宾利小姐是在夸奖伊丽莎白,实则是在嘲笑她不懂牌艺,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宾利小姐的粗鄙浅薄。
(二)语境误置
语境误置即小说中的人物所说出的实际话语与其自身的身份、所置身的大背景形成强烈的冲突,使读者产生不似真实、不伦不类的感觉。例如,小说中,宾利小姐为了得到达西先生的喜爱与关注,假装对读书感兴趣,将其当作最有趣的娱乐活动来体现自己的高雅审美品味。宾利小姐所说的话与其本真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冲突,奥斯丁如此安排更显示宾利小姐的肤浅与虚伪。再如,柯林斯第一次到贝内特家拜访,吃完饭后,贝内特先生邀请他为太太、小姐们朗诵:柯林斯先生欣然答应,于是有人给他拿来一本书。柯林斯先生一见到那本书,就吓得往后一缩,连忙声明他从来不读小说。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特别是封建贵族阶级出现了一股反小说的邪风,在他们看来,小说是一种无聊的消遣,甚至是一种有害的艺术娱乐方式,而柯林斯先生以“从来不读小说”为由推脱,想借此显示他所谓的“贵族”身份,其实是故作优雅,趋炎附势。
(三)运用夸张
奥斯丁擅长运用极度夸张的语言来造就“言语反讽”的效果。小说中有一处情节是柯林斯先生第一次到贝内特家拜访时,本想借一桌丰盛的晚餐来夸赞贝内特家的女儿厨艺好,没想到却因此惹得贝内特太太不快。紧接着,柯林斯先生便为此事道歉了一刻钟之久,贝内特太太马上缓和了语调,说她丝毫没有生气。可是,柯林斯先生又接连道歉了一刻钟之久。奥斯丁在这里很明显运用夸张的手法,采用“一刻钟”这一夸张的时间性词语来表现柯林斯先生的阿谀奉承以及内在的形式主义作风。
奥斯丁在运用“语言反讽”时并未生硬、呆滞地将其讽刺情绪加到人物身上,而是采用宽容、温和的方式,以幽默的口吻嘲笑了贝内特太太、柯林斯、威克姆、达什伍德夫妇等人,体现了其高超的反讽技巧。“言语反讽”的精湛的语言运用技巧为作品营造了幽默轻松的氛围,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在这种喜剧性的氛围中能够更为深切地体会作者语言外衣下的真实意图。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戏剧反讽”
“戏剧反讽”来源于戏剧,是从表达内容上来说的,台下的观众清楚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和本末由来,但剧中的人物对此一无所知。戏剧反讽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观众,效果来自人物对真相的不了解和作者、读者对真相了解之间的冲突。
例如,小说第一章便将贝内特夫人的情况交代清楚:“这位太太的脑子就不那么难以捉摸了。她是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一碰到不称心的时候,就自以为神经架不住。她人生的大事,是把女儿们嫁出去;她人生的快慰,是访亲拜友和打听消息。”小说多处情节反映出贝内特夫人的无知愚昧、阿谀奉承,而她这一弱点读者从一开始便已看透,甚至是小说中的人物——贝内特先生以及伊丽莎白都将她的这一目的性看得清清楚楚,但她自己认为周旋于不同人物之间的应酬交际是在为自己的家庭幸福和女儿们的未来规划绸缪。
“自欺”是“戏剧反讽”常用的手段,奥斯丁在她的小说中大量运用“自欺”使人物形象在其笔下栩栩生辉。例如,小说中的一个小人物威克姆先生在与伊丽莎白的接触相处中,他一直扮演的是一个被达西先生欺负的“弱者”的角色,企图先发制人将达西先生的形象在伊丽莎白心里抹黑。而当伊丽莎白将他的一番言论定位“事实”时,由于简的劝告以及宾利小姐的好言相告,伊丽莎白又开始出现表面的坚信与内心的挣扎。其实,在她的本真心理中,已经不自觉地认为达西先生或许并非如威克姆先生所说的那般无情与不堪,但由于她最初对达西先生的偏见以及她所固有的认为达西先生对她的各种刁难以及瞧不起的观念,她在语言反应上仍旧偏执地认为达西先生就是如威克姆所讲的那般不堪。奥斯丁借此恰好与小说的题目《傲慢与偏见》有不谋而合之意,“傲慢”正是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最初的印象,而“偏见”是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一直所持有的固有态度,此时伊丽莎白的“自欺”却是对二人感情发展的讽刺式推动,也暴露了威克姆这一人物形象奸诈与无耻、颠倒黑白的怯弱本质。
三、《傲慢与偏见》中的“情景反讽”
“情景反讽”是一种建立在“言语反讽”和“戏剧反讽”基础之上的反讽类型。“情景反讽”不再局限于一句话或一个情节,而是建立在相对完整的情节与场景之中。
奥斯丁利用“情景反讽”设置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例如,小说《傲慢与偏见》的故事情节是围绕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的情感发展走向来展开叙述。在故事的开端两人初次在舞会上相遇时,达西先生便拒绝与伊丽莎白跳舞:“她还过得去,但是还没漂亮到能够打动我的心。眼下,我可没有兴致去抬举那些受到别人冷落的小姐。”而伊丽莎白也“对他着实没有什么好感”,甚至还曾发过誓,就算世界上只剩下一个男人,她也不会嫁给傲慢的达西。小说还写道在舞会结束后贝内特太太对达西先生的一番评价:“莉齐不中他的意倒没有什么可惜的。他是個最讨厌、最可恶的人,压根儿不值得去巴结他。那么高傲,那么自大,叫人无法忍受!他一会走到这,一会走到那,自以为非常了不起!还嫌人家不漂亮,不配跟他跳舞!亲爱的,你要是在场就好了,狠狠教训他一顿。我厌恶透了这个人。”出人意料的是,故事结局呈现的却是在两人之后的日渐相处中,伊丽莎白放下了对达西先生的偏见,而达西先生也逐渐摆脱掉自身的傲慢,两人放下芥蒂与各自的偏执,成为非常恩爱的一对夫妻。值得关注的是,奥斯丁在运用“情景反讽”这一手法时,并非将叙述的范围局限于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二人,而是极为巧妙地将贝内特太太的认知意识加入其中,使整个情节更具反讽意味,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情景反讽”的运用,使奥斯丁的小说更加具有可读性,高超的情节设计思路与反讽语言的融合,使其小说展现出别样风采。
四、结语
简·奥斯丁运用高超的反讽技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18世纪英国的乡镇生活以及世态人情,笔下的一个个人物形象仿佛跃然纸上,令读者回味无穷。
(南宁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王肖雅(1995-),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