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其中,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讨论交流是促进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基本要素,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学策略 讨论 信息技术 学习能力 合作探究
在创新教育的教学研究中,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方式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换言之,让学生合作讨论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策略。从讨论本身所具备的特征来看,它应当是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选择。这是因为:(1)讨论具有合作性。无论是同桌的双向讨论,还是小组讨论,乃至班集体内的大讨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互合作行为,这种合作性,提升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探究氛围。(2)讨论具有交流性。通过讨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交流思想,交换意见,实现课堂内的互动,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带来了动态发展的特质。(3)讨论具有探究性。课堂讨论本身就是一项研讨行为,有利于思维的碰撞、新的观点的生成,也有利于个体在讨论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观点,加以更正。(4)讨论具有平等性。不管讨论的最终结果如何,实施课堂讨论的前提便是给与学生平等的、对话的机会,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主人,都有责任发表见解,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上述特征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讨论”的应用空间和价值,也进一步使“讨论”称为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话题。我认为,以讨论作为载体的合作学习是活动构建教学的最为重要的实施策略。
一、 关注学生的认知特征以决定在信息技术课中怎样运用讨论
我记得在我们高新区信息技术教研组组织的多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与交流活动中,有几次是在雅居园小学听的小学一二年级的课,根据我的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的形式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不太合适。讨论的过程,实际上成了学生无所事事的闲散时间,不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连最基本的合作意识、讨论意识的培养都没太有作用,甚至加深了他们对“讨论无用”的感受。我与在我旁边坐着的小学生简单探讨了一下,发现,他们好像是把讨论当作了休息时间,甚至有点负面作用。但是在中学生中,比如说我们学校的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初一的学生就非常喜欢并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并且能够在小组讨论中获得应有的学习收获甚至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收到多种能力的培养。因此,讨论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征,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的学生特点来选择、实施不同的讨论方式。这个现象表明,信息技术课中,小学低年级的同桌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要远比小组讨论更有效。
二、 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有权决定讨论伙伴
在初二的信息技术课的电子表格中的公式与函数,请计算张小倩同学的平均成绩,有的同学认为公式好用,有的同学认为函数好用,其实,两者都可以,但是我发现同学们的意见好像很大,讨论的积极性很高,于是把喜欢用公式的分在了一组,喜欢用函数的分在了一组,他们便进行了两个小组的辩论,并且做了比赛。由于观点一致的学生分在了一组内,为了驳倒另一组,他们便进行了积极主动地讨论。这样,小组内的讨论便具有了实际效能。
“真正好的课堂讨论是一种真正有助于所有学生思维进步,有助于实际丰富学生知识、理解、信念、感情的教学”。在这样的理论认识前提之下,讨论不仅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良好的、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意志品质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决定讨论的伙伴,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提高讨论的有效性的良好途径。在自主选择的学习伙伴面前,学生的学习心态更为放松,责任感却更强,这样就促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竭尽全力。总之,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自主选择权、自主决定权得到落实的结果,是带来了信息技术课堂合作讨论的高效推进。
三、 信息技术课堂的讨论目标应具有开放性
课堂讨论是否有效,还来自于教师对讨论目标的期望。如果教师只期待着学生能够产生一个教师预设下的讨论目标,那么,学生的任何超越和创新都可能被忽视甚至被压制。这样,讨论的成效将大为降低。教师只有将学生的讨论置于自由开放的目标领域,才能让学生真正在讨论中有所生成,产生可贵的教学资源。
譬如,在初三信息技术课photoshop的选区的运用中,我要求学生们分组并结合课本进行讨论并实践:“使用shift键添加到选区,使用alt键从选区中减去,shift+alt键与选区相交。”应当说,这一论题的指向性是比较明确的,学生循着问题的思路去思考,不太可能有超越这一问题所期待的目标的思想的生成。然而,在同学们讨论实践的过程中,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却提出:“老师,按住shift键可以画个正圆,正方形?”其余同学一听,反而感到挺有兴趣,这可能是同学们在不经意的过程中,或者建立选区之前,不小心按到这两个键了,应该是在建立新选区后,再配合使用,但是就是这不经意可能让他产生了惊喜,我一看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于是便顺势引导同学们展开了辩论并尝试操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学们不但掌握了相加、相减、相交,并且掌握了,在建立新选区时,按住shift键形成正圆、正方形,按住alt键形成以鼠标落点为中心的矩形和椭圆,同时按住shift和alt键可以形成以鼠标落点为中心的正圆和正方形。事实上,这一问题并不是我预设和期待的讨论目标,然而,我尝试了以开放的态度来审视学生的讨论过程,便发现并把握住了这些动态生成的很有价值的教学问题。
要体现讨论目标的开放性,关键在于建立起讨论不但是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的观点,还应当让学生在讨论中有新问题的生成,有新观点的生成。即使这些观点是错误的,也会对当前正在进行的讨论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四、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组织关注差异的合作与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消解学生差异的理想选择,在分组的原则问题上,较普遍的认识是强弱之间的搭配,即异质分组,要求在一个小组内学习程度优秀的、中等的、较差的要兼顾,在讨论或其他合作方式中可以有效带动,相互补充。从理论上分析,此种分组方式易于平衡各组间的水平,便于竞争,便于优生带动,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特别是对于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来讲,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我记得有一次优质课活动在我们学校举行,为了让参赛的老师能够有好的效果,学校采取了抽取学生的方式,因此到了我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学生只剩下了18名,前30名的学生被抽走了,我开始还觉得,这课没法上了,怎么办呢,后来又想,坚决不能浪费宝贵的时间,于是再三考虑,这些孩子的底子可能有点弱,让他们重新学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于是我们又共同学习了一遍sum、average、max、min四个函数。最后的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发言积极,观点鲜明,讨论大胆热烈,对操作充满了兴趣,只是做的速度可能比前30名的学生要慢些,但是最后下课前还是能够完成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好的参与和收获。由此,我对已习惯了的“强弱”搭配式课堂教学分组问题进行了反思:当这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与优秀学生分到一组时,他们无形中受到榜样压力,在发言、评判等过程中均有一点自卑、观望的心理,从而产生退缩,参与度不足,潜能也就无法得到开发,使小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一旦这种压力消除,他们的内在动机被调动起来,同样能够很好地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在此后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实验了多次,效果都有所进步。
在信息技术课的合作与交流中,分组或交流方式不能仅限于“强弱”的带动搭配,更应当注重在课堂内让学生随机形成临时性的学习小组,不以教师主观判断而支配,由学生自己选择;根据问题的不同或活动方式的改变,编组也应当随时改变。这样,学生的差异便能在合作与交流中得到自然的互补,有时弱弱搭配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巧用讨论策略对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方面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作为教师应该在今后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灵活地、创造地运用这一教学策略。在形式丰富多样的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在讨论中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同时努力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讨论、学会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提高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合作能力,为学生终身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学策略 讨论 信息技术 学习能力 合作探究
在创新教育的教学研究中,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方式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换言之,让学生合作讨论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策略。从讨论本身所具备的特征来看,它应当是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选择。这是因为:(1)讨论具有合作性。无论是同桌的双向讨论,还是小组讨论,乃至班集体内的大讨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互合作行为,这种合作性,提升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探究氛围。(2)讨论具有交流性。通过讨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交流思想,交换意见,实现课堂内的互动,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带来了动态发展的特质。(3)讨论具有探究性。课堂讨论本身就是一项研讨行为,有利于思维的碰撞、新的观点的生成,也有利于个体在讨论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观点,加以更正。(4)讨论具有平等性。不管讨论的最终结果如何,实施课堂讨论的前提便是给与学生平等的、对话的机会,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主人,都有责任发表见解,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上述特征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讨论”的应用空间和价值,也进一步使“讨论”称为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话题。我认为,以讨论作为载体的合作学习是活动构建教学的最为重要的实施策略。
一、 关注学生的认知特征以决定在信息技术课中怎样运用讨论
我记得在我们高新区信息技术教研组组织的多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与交流活动中,有几次是在雅居园小学听的小学一二年级的课,根据我的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的形式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不太合适。讨论的过程,实际上成了学生无所事事的闲散时间,不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连最基本的合作意识、讨论意识的培养都没太有作用,甚至加深了他们对“讨论无用”的感受。我与在我旁边坐着的小学生简单探讨了一下,发现,他们好像是把讨论当作了休息时间,甚至有点负面作用。但是在中学生中,比如说我们学校的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初一的学生就非常喜欢并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并且能够在小组讨论中获得应有的学习收获甚至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收到多种能力的培养。因此,讨论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征,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的学生特点来选择、实施不同的讨论方式。这个现象表明,信息技术课中,小学低年级的同桌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要远比小组讨论更有效。
二、 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有权决定讨论伙伴
在初二的信息技术课的电子表格中的公式与函数,请计算张小倩同学的平均成绩,有的同学认为公式好用,有的同学认为函数好用,其实,两者都可以,但是我发现同学们的意见好像很大,讨论的积极性很高,于是把喜欢用公式的分在了一组,喜欢用函数的分在了一组,他们便进行了两个小组的辩论,并且做了比赛。由于观点一致的学生分在了一组内,为了驳倒另一组,他们便进行了积极主动地讨论。这样,小组内的讨论便具有了实际效能。
“真正好的课堂讨论是一种真正有助于所有学生思维进步,有助于实际丰富学生知识、理解、信念、感情的教学”。在这样的理论认识前提之下,讨论不仅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良好的、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意志品质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决定讨论的伙伴,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提高讨论的有效性的良好途径。在自主选择的学习伙伴面前,学生的学习心态更为放松,责任感却更强,这样就促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竭尽全力。总之,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自主选择权、自主决定权得到落实的结果,是带来了信息技术课堂合作讨论的高效推进。
三、 信息技术课堂的讨论目标应具有开放性
课堂讨论是否有效,还来自于教师对讨论目标的期望。如果教师只期待着学生能够产生一个教师预设下的讨论目标,那么,学生的任何超越和创新都可能被忽视甚至被压制。这样,讨论的成效将大为降低。教师只有将学生的讨论置于自由开放的目标领域,才能让学生真正在讨论中有所生成,产生可贵的教学资源。
譬如,在初三信息技术课photoshop的选区的运用中,我要求学生们分组并结合课本进行讨论并实践:“使用shift键添加到选区,使用alt键从选区中减去,shift+alt键与选区相交。”应当说,这一论题的指向性是比较明确的,学生循着问题的思路去思考,不太可能有超越这一问题所期待的目标的思想的生成。然而,在同学们讨论实践的过程中,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却提出:“老师,按住shift键可以画个正圆,正方形?”其余同学一听,反而感到挺有兴趣,这可能是同学们在不经意的过程中,或者建立选区之前,不小心按到这两个键了,应该是在建立新选区后,再配合使用,但是就是这不经意可能让他产生了惊喜,我一看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于是便顺势引导同学们展开了辩论并尝试操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学们不但掌握了相加、相减、相交,并且掌握了,在建立新选区时,按住shift键形成正圆、正方形,按住alt键形成以鼠标落点为中心的矩形和椭圆,同时按住shift和alt键可以形成以鼠标落点为中心的正圆和正方形。事实上,这一问题并不是我预设和期待的讨论目标,然而,我尝试了以开放的态度来审视学生的讨论过程,便发现并把握住了这些动态生成的很有价值的教学问题。
要体现讨论目标的开放性,关键在于建立起讨论不但是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的观点,还应当让学生在讨论中有新问题的生成,有新观点的生成。即使这些观点是错误的,也会对当前正在进行的讨论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四、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组织关注差异的合作与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消解学生差异的理想选择,在分组的原则问题上,较普遍的认识是强弱之间的搭配,即异质分组,要求在一个小组内学习程度优秀的、中等的、较差的要兼顾,在讨论或其他合作方式中可以有效带动,相互补充。从理论上分析,此种分组方式易于平衡各组间的水平,便于竞争,便于优生带动,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特别是对于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来讲,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我记得有一次优质课活动在我们学校举行,为了让参赛的老师能够有好的效果,学校采取了抽取学生的方式,因此到了我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学生只剩下了18名,前30名的学生被抽走了,我开始还觉得,这课没法上了,怎么办呢,后来又想,坚决不能浪费宝贵的时间,于是再三考虑,这些孩子的底子可能有点弱,让他们重新学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于是我们又共同学习了一遍sum、average、max、min四个函数。最后的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发言积极,观点鲜明,讨论大胆热烈,对操作充满了兴趣,只是做的速度可能比前30名的学生要慢些,但是最后下课前还是能够完成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好的参与和收获。由此,我对已习惯了的“强弱”搭配式课堂教学分组问题进行了反思:当这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与优秀学生分到一组时,他们无形中受到榜样压力,在发言、评判等过程中均有一点自卑、观望的心理,从而产生退缩,参与度不足,潜能也就无法得到开发,使小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一旦这种压力消除,他们的内在动机被调动起来,同样能够很好地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在此后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实验了多次,效果都有所进步。
在信息技术课的合作与交流中,分组或交流方式不能仅限于“强弱”的带动搭配,更应当注重在课堂内让学生随机形成临时性的学习小组,不以教师主观判断而支配,由学生自己选择;根据问题的不同或活动方式的改变,编组也应当随时改变。这样,学生的差异便能在合作与交流中得到自然的互补,有时弱弱搭配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巧用讨论策略对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方面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作为教师应该在今后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灵活地、创造地运用这一教学策略。在形式丰富多样的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在讨论中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同时努力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讨论、学会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提高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合作能力,为学生终身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