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习的时空较为逼仄,学生在课堂上较少有自主的发挥空间,因而语文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少兴趣,语文学习成为了学生的一种负担,一项苦差使。而新课程理念则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大课堂,轻松、快乐地学语文。因为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生活是语文的根基。
美国的教育学家华特·科勒斯涅克说:“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国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校”。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笔者在教学中,着意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各种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将语文课上到课外,上到生活中。
一、在旅游中学习语文
很多孩子从小就会背诵了许多描写名山大川的古诗词,但对诗词的意思并不很理解,因此,每到节假日我就鼓励孩子跟家长到风景名胜区游玩。孩子们在游玩的过程中,看到眼前的景色,头脑中就会情不自禁地出现名家的诗句。例如:到了庐山就会想到苏轼的《题西林壁》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到庐山瀑布就会想到李白《望庐山瀑布》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到了西湖就会想到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到了三峡就会想到李白《朝发白帝城》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这些诗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会背诵诗句和意思,但很难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诗句的意境。而学生身临其境后,就很容易和作者产生共鸣,诗句记忆会更加深刻,并增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和灿烂文化的热爱。
二、在观察日常生活的自然现象中学习语文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阴晴圆缺、风雨雷电、日出日落、四季变化等。在学习了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以后,学生明白了科学并不神秘,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课后,我让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如:蜜蜂怎样发出声音的?雨前蚂蚁为什么会搬家?雨后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开始,学生讨论得很热烈,答案不一。然后,我让学生通过合作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形成观点,最后成文。日久天长,学生们就会拥有善于观察、发现和探求真知的能力。而语文最需要的就是对生活的“敏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表达。
三、在传统节日中学习语文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56个民族传承下来很多节日,如:汉族的春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的雪顿节,西南地区白族、彝族等民族的火把节……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历史传说和文化风俗。每到节日我都会布置学生去了解节日的来历和风俗。在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春节家家户户门外都贴上红红的春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每当寒假来临时,我都要布置学生去观察收集春联。让孩子们从这些种类繁多的春联中可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过中程,我有有意重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而传统文化基因的断裂,将会造成中华传统文化断裂。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义务去重构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记忆。把传统文化中的团圆、追思、爱国、吉祥等等文化基因沉淀下来。
四、在日常生活交谈中学习语文
“课标”把“口语交际”作为语文课程的五大内容之一,顺应了语文教学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人的发展需求。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内涵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关乎学生未来人生的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和家人、客人聊天中,是锻炼口语交际的最佳时机。在聊天的过程中,要理解话的内容,并对内容进行分析评价,然后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把事情叙述清楚完整,让别人明白。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倾听、应对、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比如,口语交际中“吃在中国”“在中国吃”“在吃中国”就表达不同的意蕴。这样,在日常生活的交谈中,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得到逐步提高,为写作打下基础。
五、在逛街购物中学习语文
孩子在逛街的时候,可以观察街道的变化,人物的特点,倾听别人的谈话,同时,在逛街购物时免不了要和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所产生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如“阿姨,请把那款带喜羊羊的背包给我看一下,好吗?”与“把上面的背包拿给我看一下”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但产生的效果不同。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不同的句式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重要性。另外,在购物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查看商品的说明书了解产品的特点、功效、使用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判断和分辨能力。
六、在公益活动中学习语文
平时我会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带领学生走向广阔的认知天地,利用分布在每个角落的语文教育资源,让学生吮吸、探索、发挥。如组织学生参加植树造林、文明小卫士、小交警、增资放流等许多公益活动。每年六月份,我们这里和全国各地一样要在母亲河——淮河里放一些小鱼苗,这时,我会组织学生参加,在放鱼时,同学们坐在船上一边欣赏淮河的美景,一边听工作人员介绍放鱼的好处,然后和工作人员一起把一袋袋鲜活的可爱的小鱼苗放入淮河之中,看到小鱼苗在清澈的河里游来游去,同学们可开心了,这时,我告诉学生要保护淮河,这样小鱼才能快乐健康的生长。回来后,我让学生把今天的经历记录下来,就是难忘的一件事。学生们因为亲自参加了活动的全过程,有话可说,很快地完成了习作,而且表达了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感受习作的快乐。
生活中语文学习渠道很多,我们需要将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的东西沉淀下来,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成为课外学习展示的舞台。这样,课堂内外勾连在一起,课堂活泼了,生活也厚重了,最关键的是语文素养的提高,推动着学生精神人格的塑造。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本质要求。
只有走进生活的语文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让孩子们走进生活大课堂,到生活实践中感受、感悟语文,轻松、快乐地学习语文吧。
【参考文献】
[1] 崔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学习体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陆自平、李亮.《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实验小学)
美国的教育学家华特·科勒斯涅克说:“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国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校”。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笔者在教学中,着意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各种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将语文课上到课外,上到生活中。
一、在旅游中学习语文
很多孩子从小就会背诵了许多描写名山大川的古诗词,但对诗词的意思并不很理解,因此,每到节假日我就鼓励孩子跟家长到风景名胜区游玩。孩子们在游玩的过程中,看到眼前的景色,头脑中就会情不自禁地出现名家的诗句。例如:到了庐山就会想到苏轼的《题西林壁》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到庐山瀑布就会想到李白《望庐山瀑布》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到了西湖就会想到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到了三峡就会想到李白《朝发白帝城》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这些诗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会背诵诗句和意思,但很难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诗句的意境。而学生身临其境后,就很容易和作者产生共鸣,诗句记忆会更加深刻,并增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和灿烂文化的热爱。
二、在观察日常生活的自然现象中学习语文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阴晴圆缺、风雨雷电、日出日落、四季变化等。在学习了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以后,学生明白了科学并不神秘,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课后,我让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如:蜜蜂怎样发出声音的?雨前蚂蚁为什么会搬家?雨后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开始,学生讨论得很热烈,答案不一。然后,我让学生通过合作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形成观点,最后成文。日久天长,学生们就会拥有善于观察、发现和探求真知的能力。而语文最需要的就是对生活的“敏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表达。
三、在传统节日中学习语文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56个民族传承下来很多节日,如:汉族的春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的雪顿节,西南地区白族、彝族等民族的火把节……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历史传说和文化风俗。每到节日我都会布置学生去了解节日的来历和风俗。在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春节家家户户门外都贴上红红的春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每当寒假来临时,我都要布置学生去观察收集春联。让孩子们从这些种类繁多的春联中可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过中程,我有有意重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而传统文化基因的断裂,将会造成中华传统文化断裂。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义务去重构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记忆。把传统文化中的团圆、追思、爱国、吉祥等等文化基因沉淀下来。
四、在日常生活交谈中学习语文
“课标”把“口语交际”作为语文课程的五大内容之一,顺应了语文教学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人的发展需求。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内涵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关乎学生未来人生的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和家人、客人聊天中,是锻炼口语交际的最佳时机。在聊天的过程中,要理解话的内容,并对内容进行分析评价,然后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把事情叙述清楚完整,让别人明白。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倾听、应对、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比如,口语交际中“吃在中国”“在中国吃”“在吃中国”就表达不同的意蕴。这样,在日常生活的交谈中,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得到逐步提高,为写作打下基础。
五、在逛街购物中学习语文
孩子在逛街的时候,可以观察街道的变化,人物的特点,倾听别人的谈话,同时,在逛街购物时免不了要和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所产生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如“阿姨,请把那款带喜羊羊的背包给我看一下,好吗?”与“把上面的背包拿给我看一下”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但产生的效果不同。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不同的句式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重要性。另外,在购物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查看商品的说明书了解产品的特点、功效、使用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判断和分辨能力。
六、在公益活动中学习语文
平时我会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带领学生走向广阔的认知天地,利用分布在每个角落的语文教育资源,让学生吮吸、探索、发挥。如组织学生参加植树造林、文明小卫士、小交警、增资放流等许多公益活动。每年六月份,我们这里和全国各地一样要在母亲河——淮河里放一些小鱼苗,这时,我会组织学生参加,在放鱼时,同学们坐在船上一边欣赏淮河的美景,一边听工作人员介绍放鱼的好处,然后和工作人员一起把一袋袋鲜活的可爱的小鱼苗放入淮河之中,看到小鱼苗在清澈的河里游来游去,同学们可开心了,这时,我告诉学生要保护淮河,这样小鱼才能快乐健康的生长。回来后,我让学生把今天的经历记录下来,就是难忘的一件事。学生们因为亲自参加了活动的全过程,有话可说,很快地完成了习作,而且表达了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感受习作的快乐。
生活中语文学习渠道很多,我们需要将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的东西沉淀下来,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成为课外学习展示的舞台。这样,课堂内外勾连在一起,课堂活泼了,生活也厚重了,最关键的是语文素养的提高,推动着学生精神人格的塑造。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本质要求。
只有走进生活的语文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让孩子们走进生活大课堂,到生活实践中感受、感悟语文,轻松、快乐地学习语文吧。
【参考文献】
[1] 崔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学习体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陆自平、李亮.《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