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33.1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8-0087-01
杜威于1909年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的方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1961年提出了与发现法相似,但更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我国政府在2001年7月颁布试行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形式。
新课程改革倡导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落实到科学的课堂教学中,也就是要在"提问题、做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主动探究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之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再验证和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因此,新课程的科学教学,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一、提出问题
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二、猜想假设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并努力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
三、制定方案
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
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
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
四、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本环节需注意以下问题:
(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的搜集与记录。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
(4)教师要少说、多看,必要时给予指导。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提前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只有当发现学生有困惑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五、表达交流
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
(1)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要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不求一律。
(2)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并鼓励学生作补充和评价。课堂交流时,学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
(3)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
六、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
(1)为达到继续探究的目的,教师可做下面三项工作: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定期召开汇报会,及时反馈、交流探究情况。
(2)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以上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科学探究过程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从“提出问题到假设到设计方案直至后面的研究与分析等”这样的模式又不能绝对。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具体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有些探究学习活动可能包括了上述全部六个环节,也有可能某些探究学习活动只包含了其中的几个环节。我们并不能寄希望每节课都重复这样的程序,因为这样的话每个环节都没有深入下去,科学探究只能是落空。所以,在新的科学中只能是有重点的来突出某个方面、只能是在不同的年级有所不同、只能是根据内容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重心,根据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对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把握,构建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
杜威于1909年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的方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1961年提出了与发现法相似,但更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我国政府在2001年7月颁布试行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形式。
新课程改革倡导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落实到科学的课堂教学中,也就是要在"提问题、做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主动探究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之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再验证和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因此,新课程的科学教学,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一、提出问题
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二、猜想假设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并努力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
三、制定方案
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
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
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
四、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本环节需注意以下问题:
(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的搜集与记录。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
(4)教师要少说、多看,必要时给予指导。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提前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只有当发现学生有困惑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五、表达交流
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
(1)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要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不求一律。
(2)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并鼓励学生作补充和评价。课堂交流时,学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
(3)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
六、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
(1)为达到继续探究的目的,教师可做下面三项工作: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定期召开汇报会,及时反馈、交流探究情况。
(2)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以上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科学探究过程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从“提出问题到假设到设计方案直至后面的研究与分析等”这样的模式又不能绝对。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具体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有些探究学习活动可能包括了上述全部六个环节,也有可能某些探究学习活动只包含了其中的几个环节。我们并不能寄希望每节课都重复这样的程序,因为这样的话每个环节都没有深入下去,科学探究只能是落空。所以,在新的科学中只能是有重点的来突出某个方面、只能是在不同的年级有所不同、只能是根据内容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重心,根据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对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把握,构建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