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校的维吾尔族学生占全校人数的99%,维吾尔学生由于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惯,语言习惯的差异,困难诸多,如何提高中低段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运用?通过课堂实践,多种形式不断拓展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面,使学生易学、乐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利用早读、课前5分钟、班队会开展讲故事比赛、古诗分享会、传统文化小报、硬笔书法比赛等多种方法激励学生;以统编教材为依托,对经典古诗词定期分享、积累,在班级开展诗词诵读比赛。
关键词:小学少数民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运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同时因为其所具有的内在文化内涵和魅力十分显著,所以在传承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于同行作以交流,不断提高小学中低段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运用。
一、通过课堂实践多种形式不断拓展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面,使学生易学、乐学;以统编教材为依托,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诗、对韵歌、歇后语等,运用多种方法重在学生的理解、积累、简单运用。例如,涉及到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篇目《传统节日》、《北京的春节》、《端午粽》等内容时,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少数民族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学起来比较吃力。对于此类篇目的学习,教师以统编教材为依托,运用讲故事、视频、PPT展示等方式重在学生了解相关节日,在了解的基础上参与学习,相对比较简单。对于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结合少数民族孩子表现欲望强的特点,通过讲故事比赛,通过形象生动的讲述,重在让学生了解和分享,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對于中段学生,课文中出现的相关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课前自己查阅资料,分享资料,教师适时拓展相关视频、课件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在平时生活中遇到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时,我们可以适时带着学生了解各种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利用早读、课前5分钟、班队会开展讲故事比赛、古诗分享会、传统文化小报、硬笔书法比赛等多种方法激励学生;我会在班里阶段性开展一次古诗词比赛,除了统编教材中出现的,还有学校课外阅读组教师推荐的篇目,每天孩子来坐到班里,就会听到相关古诗词的朗读录音播放,学生先关耳音,然后我再利用早读课简单讲解其主要的意思。针对积累的古诗词让学生进行故事分享会,先找能力强的孩子带动,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孩子,例如奖励一些小礼物、读书卡片等激发孩子分享的乐趣。讲故事是孩子都喜欢的,我让孩子们讲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先可以用简单语言讲述,逐步丰富内容。遇到节假日,可以让学生办节日小报,挑选内容丰富的作品展示在校园文化墙上,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定期开展作业评比,展示一些好的作业让学生观摩、学习,通过利用早读、课件五分钟,点滴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以统编教材为依托,对经典古诗词定期分享、积累,在班级开展诗词诵读比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加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体现在题材、体裁和呈现方式等方面。从题材来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涉及自然事物、社会生活与人类情感的许多方面;从体裁来看,有诗词、谚语、成语、儿歌、古文以及白话文等,其中诗词占主要部分;从呈现方式来看,有些内容是作为课文出现的,有些内容则出现在《日积月累》《语文园地》及《书写提示》等栏目,显示出在主次轻重及侧重点等方面的不同。鉴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我校的维吾尔族学生占全校人数的99%,维吾尔学生由于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惯,语言习惯的差异,再加上我校学生学前教育水平层次不齐,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在涉及到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时,我们感觉到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只局限于课本,课外内容了解极少。学生学习途径单一,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家长能配合的少之又少。因此,学生了解到课外的传统文化内容较少。在涉及到古诗、对韵歌、歇后语的教学时,学生在读、背方面相对较简单,但是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上困难很大,以及具体运用上困难更大,正所谓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另外,学生课外积累较少,对传统节日了解少,在讲授《端午粽》这课时,一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对端午节的概念很模糊,不了解端午节的文化习俗和来源,教师上课就很受局限。还有,像《北京的春节》这一课,像是普通的汉族孩子,由于孩子每年都在过,对于节日气氛很熟悉,所以读到句子就可能会有感染。但是我们这维吾尔族孩子,他不了解这个风俗习惯,没有亲身经历过,读起来就很干瘪,只能体会到字面意思。涉及到古诗词内容,学生只停留在会读、会背。不理解内容、意思,教师就没法继续往下。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度的理解,学生也觉得学起来枯燥无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开展基于统编教材提高小学中低段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运用这一课题研究。
我们打算在日常教学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时,在做好读、背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除此之外,我们利用好每日的早读5分钟时间,来加强积累和分享,可以让孩子们诵读古诗,也可以让孩子们分享各种故事,如: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等。我们还可以定期举行成果展示,比如孩子们的诗歌诵读比赛、传统文化小报展示、硬笔书法比赛,这样更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除了可以以教材为依托合理展开,充分利用早午读,班队会,我们还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和我们的音乐、美术课程结合起来,比如孩子们在美术课上学会的剪窗花,不仅了解了传统文化知识,还丰富了孩子的课余生活,音乐课上孩子们可以了解到各种传统乐器,以及各具特色的表演形式,比如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借助我校的京剧传习基地,让学生了解京剧、唱京剧,学校中有很多孩子都乐于去表演,对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孩子们都很感兴趣,我们可以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自发的去了解,探究,将课上和课下相结合,以教师的讲解为引子,引导学生自己学、说、演、做、积累,最后逐步运用理解。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九小学
关键词:小学少数民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运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同时因为其所具有的内在文化内涵和魅力十分显著,所以在传承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于同行作以交流,不断提高小学中低段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运用。
一、通过课堂实践多种形式不断拓展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面,使学生易学、乐学;以统编教材为依托,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诗、对韵歌、歇后语等,运用多种方法重在学生的理解、积累、简单运用。例如,涉及到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篇目《传统节日》、《北京的春节》、《端午粽》等内容时,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少数民族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学起来比较吃力。对于此类篇目的学习,教师以统编教材为依托,运用讲故事、视频、PPT展示等方式重在学生了解相关节日,在了解的基础上参与学习,相对比较简单。对于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结合少数民族孩子表现欲望强的特点,通过讲故事比赛,通过形象生动的讲述,重在让学生了解和分享,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對于中段学生,课文中出现的相关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课前自己查阅资料,分享资料,教师适时拓展相关视频、课件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在平时生活中遇到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时,我们可以适时带着学生了解各种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利用早读、课前5分钟、班队会开展讲故事比赛、古诗分享会、传统文化小报、硬笔书法比赛等多种方法激励学生;我会在班里阶段性开展一次古诗词比赛,除了统编教材中出现的,还有学校课外阅读组教师推荐的篇目,每天孩子来坐到班里,就会听到相关古诗词的朗读录音播放,学生先关耳音,然后我再利用早读课简单讲解其主要的意思。针对积累的古诗词让学生进行故事分享会,先找能力强的孩子带动,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孩子,例如奖励一些小礼物、读书卡片等激发孩子分享的乐趣。讲故事是孩子都喜欢的,我让孩子们讲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先可以用简单语言讲述,逐步丰富内容。遇到节假日,可以让学生办节日小报,挑选内容丰富的作品展示在校园文化墙上,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定期开展作业评比,展示一些好的作业让学生观摩、学习,通过利用早读、课件五分钟,点滴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以统编教材为依托,对经典古诗词定期分享、积累,在班级开展诗词诵读比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加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体现在题材、体裁和呈现方式等方面。从题材来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涉及自然事物、社会生活与人类情感的许多方面;从体裁来看,有诗词、谚语、成语、儿歌、古文以及白话文等,其中诗词占主要部分;从呈现方式来看,有些内容是作为课文出现的,有些内容则出现在《日积月累》《语文园地》及《书写提示》等栏目,显示出在主次轻重及侧重点等方面的不同。鉴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我校的维吾尔族学生占全校人数的99%,维吾尔学生由于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惯,语言习惯的差异,再加上我校学生学前教育水平层次不齐,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在涉及到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时,我们感觉到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只局限于课本,课外内容了解极少。学生学习途径单一,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家长能配合的少之又少。因此,学生了解到课外的传统文化内容较少。在涉及到古诗、对韵歌、歇后语的教学时,学生在读、背方面相对较简单,但是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上困难很大,以及具体运用上困难更大,正所谓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另外,学生课外积累较少,对传统节日了解少,在讲授《端午粽》这课时,一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对端午节的概念很模糊,不了解端午节的文化习俗和来源,教师上课就很受局限。还有,像《北京的春节》这一课,像是普通的汉族孩子,由于孩子每年都在过,对于节日气氛很熟悉,所以读到句子就可能会有感染。但是我们这维吾尔族孩子,他不了解这个风俗习惯,没有亲身经历过,读起来就很干瘪,只能体会到字面意思。涉及到古诗词内容,学生只停留在会读、会背。不理解内容、意思,教师就没法继续往下。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度的理解,学生也觉得学起来枯燥无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开展基于统编教材提高小学中低段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运用这一课题研究。
我们打算在日常教学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时,在做好读、背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除此之外,我们利用好每日的早读5分钟时间,来加强积累和分享,可以让孩子们诵读古诗,也可以让孩子们分享各种故事,如: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等。我们还可以定期举行成果展示,比如孩子们的诗歌诵读比赛、传统文化小报展示、硬笔书法比赛,这样更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除了可以以教材为依托合理展开,充分利用早午读,班队会,我们还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和我们的音乐、美术课程结合起来,比如孩子们在美术课上学会的剪窗花,不仅了解了传统文化知识,还丰富了孩子的课余生活,音乐课上孩子们可以了解到各种传统乐器,以及各具特色的表演形式,比如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借助我校的京剧传习基地,让学生了解京剧、唱京剧,学校中有很多孩子都乐于去表演,对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孩子们都很感兴趣,我们可以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自发的去了解,探究,将课上和课下相结合,以教师的讲解为引子,引导学生自己学、说、演、做、积累,最后逐步运用理解。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