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智能马桶盖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tianfu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桶是藏垢纳污之处,也因此,与马桶有关的行当,就免不了被人蔑视。晚清大文人辜鸿铭曾嘲笑在他心目中没有学问的袁世凯:“诚然,要看所办是何等事,如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能办得好的。”的确,倒马桶是简单劳动,用不着熟读四书五经,但如果是对马桶进行改善、提升呢?那恐怕就得有学问、而且得有大学问了。
  据我所知,在人类使用马桶(包括其它五花八门的便溺器具)的进化史上,有过两次革命性的巨大提升。第一次是在公元1584年到1591年间,英国一位因传播一则所谓有伤风化的故事而被判处流放的约翰·哈林顿的爵士,在流放地凯尔斯顿建造住房时,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只抽水马桶。事后,此人还写有《夜壶的蜕变》一书,详细描绘他的抽水马桶的设计。不过,当时的英国公众并没有接受这项发明,他们还是喜欢使用传统的便壶。1775年,伦敦有个叫亚历山大·卡明的钟表匠,改进了哈林顿的设计,发明了一种阀门装置,研制出冲水型抽水马桶,并获得了专利权。184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公共卫生法令,规定凡新建房屋、住宅,必须辟有厕所、安装抽水马桶,从此,抽水马桶开始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
  当今世界,抽水马桶已被公认是考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卫生水准的标尺。英国人当年发明抽水马桶的历史功勋,理应彪炳史册。
  马桶进化过程中的另一次革命性提升,发生在50多年前。1964年,美国人Arnold
  Cohen为了自己患病的父亲,花费两年时间,研制出由脚踏板控制的集冲洗和烘干为一体的智能马桶盖,并获得专利。孝子Arnold Cohen在行孝之余,也看到了这项发明中的商机,随即成立公司生产并经销智能马桶盖,不料却在美国迟迟打不开市场。无奈之下,Amold Cohen将这个专利授权给了日本一家公司。而日本,又是一个对如厕文化非常重视的国家,他们信奉的大量神灵中就有一位专门司职厕所的“厕神”。在日本的传统文化理念中,厕神是能够帮助生育的,如果家中的主妇将厕所打扫得非常干净,家族的下一代就会聪明、关丽,所以,他们历来有着向厕神祈福的风俗习惯。在日本的文化中,“秽”不仅展现着不洁净,还会招致灾难、意味着生命接近终结。身处这样的一种文化环境,仅仅用了短短20多年时间,在美国市场备受冷落的智能马桶盖,经由日本人的改良、完善,成为了一种集便盖加热、溫水洗净、暖风干燥、杀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先进洁具,不但风靡日本,而且影响波及中国,直到如今,购买智能马桶盖,也还被不少去日本旅游的中国人列入预算。
  中国生产出第一台智能马桶盖,据说是在1995年。当事人曾撰文回忆:“1992年,我们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拆除、拍照、研究、组装,在复旦大学等众多国内名校的学者指导下,1995年终于研发出国内第一台智能马桶盖!”文章写得很实在,但如果把其中的“研发”改为“仿制”或“制造”,就更准确了。
  我们家是在这以后开始使用这种先进洁具的,由于没有机会去日本采购,买的是国货,价格比日本货便宜,售后服务也不错,有了故障一打电话立马上门维修,还不收费用。但遗憾的是出故障的频率比较高,不收维修费却收不算低的材料费,不但影响使用,而且日积月累,价格也贵了许多。不过据说,现在国产马桶盖的质量也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提升。
  在智能马桶盖的使用上,日本人仍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在京都和大阪的酒店、民宿、卖场、景区的公共洗手间里,我见到的,全都是智能马桶;据说,在日本全境,大都如此。这就是说,日本人(还有来日本的游客)即便是出门在外,也能够享受到高层次的如厕体验。中国的大城市(暂时把中小城市和农村排除在外)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或有人说:“我们有那么多钱吗?”我以为钱不是问题,只须坚决不再搞那些五花八门、花里胡哨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钱就足够用了。
其他文献
我有个文人圈子。说它是文人圈子,是因为圈子里男女老少几十号人个个都能舞文弄墨、吟诗作文。有人还出了几本书,堪称作家。去年建了个微信群,大伙儿常在里面聊天、发信息、晒文章,很是热闹。  都说文人相轻,可我觉得无论是圈里、群里大家都是客客气气、彬彬有礼。有的还称兄道弟亲热得很。你如果晒晒自己的文章或诗词,马上就能引来一片赞扬声。  偶尔也有批评的声音。前不久一位作家的文章被人品头论足地批评了一通,也许
期刊
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不平凡的彪炳史册的光辉历程。  一辉煌40年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艰辛进行伟大实践的40年。其历史成就、历史功勋、历史价值、历史意义,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可,而且得到了全世界广大人民的普遍认可。经过了40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生活与事业,对党、国家、民族的进步与未来,更加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二探索奋斗取胜  中国改革开放40年,
期刊
我熟悉不少45至65岁的人,应该说,这个年龄段还没到颐养天年之时。但是,这些年来,不管是收到的微信,还是相聚时的聊天,大家谈的多是养生和健康。有些说的更到位:只要活着就好。崇尚“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不,前几天朋友又发来个段子:“夕阳不会无限好,快乐一秒是一秒。”连续轰炸般“忠告”,引起了我的思考:“夕阳”应该怎样“红”?  先说说我对“夕阳”的定位。50岁左右,窃以为不能算作“夕阳”,应是“下午四
期刊
任何人的知识结构与知识视野都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有限的生命长度,我们的兴趣爱好的偏颇,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等等,都决定了我们是不可能如古典小说中的智慧人物诸葛亮之类那样,真的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的;也不可能真的无所不知,而且假如我们在面对相对陌生的事物的时候,太过单纯与粗心,是有可能出现诸多错误——甚至于荒诞不经的错误的。  宋人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谬误(谲诈附)”一章中,说到晚唐段成
期刊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挑夫,每天挑水走过一条崎岖的小径。然而,扁担两头的水桶一只完好,一只有裂缝。因为这个原因,他从溪边挑回家的水永远只有一桶半水。意想不到的是,时深日久,有裂缝的水桶的那一端的路旁,却开满了美丽的花朵;而另一端的路旁,只有一些零星的杂草。这正是缺陷成就美丽的一个例证。  人,是不容易知足的动物,很多处于珠圆玉润、堪称完美状态下的人,总是在有意无意间抱怨自己的生活。会说话的人,往往
期刊
我想写这个题目久矣。只因没遇到牵动人心、引起舆论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作“引子”,便迟迟动不了笔。  不经意问,我所需要的材料来了:杭州市七旬老人老沈(化名),每月退休金4000多元,老伴退休金每月3000多元,儿子上班年收入五六万元。虽然也早已在城边为儿子买了套两居室的房子,“时刻准备着”,可“就是一直为找不到女主人发愁”,眼下儿子40多岁了,仍是光棍一条。因此才有了《37℃高温舍不得开
期刊
人,都希望长寿。皇帝想万岁,百姓盼百岁,还是老百姓的期盼现实些。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寿百岁,他说,“死而不亡者寿”,身虽死而不被遗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这颇像“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现代诗句。  一提健康,会想到健壮的身躯。是的,外形的健康是可看到的,而内心的健康往往被忽视。明代养生家高濂说:“夫人只养形,不知养神,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即跑也。”这个比喻十分恰当。  老
期刊
现在,我站在一栋楼的楼顶,看着熙来攘往的人群,我要说说脚,说说脚的种种妙用。  首先脚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此物件,位于人体的最下部,具有移动和支撑人体重量的两大重要功能。它能进能退。进的时候,可快可慢。尤其关键时刻,踹你一脚,没商量。那个得意劲,觉得自己仿佛就是大脑的主人;退的时候,可以凌霄轻步,闪转腾挪,世故得让人心有余悸。  俗话说,噱在头,蹩在脚。譬如,某君被人踩了一脚,这种事,最好不开口,
期刊
《庄子》有篇《不龟手之药》(龟通皲,皮肤皲裂之意),讲了一个故事:宋国有一个善于制造防治皮肤冻裂的药(类似于现在的防冻护手霜)的人,世世代代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有一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百金购买这个药方。宋国人把族人召集在一起商量说:“咱家世世代代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不过赚几个小钱儿罢了。现在一下子卖掉技术就能得到百金,那就卖给他吧。”客人得到秘方以后,用它来游说吴王。正赶上越国向吴国发难,吴王
期刊
龙套,也叫文堂,是传统戏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众角色的统称;由于所穿都是各色龙套衣饰而得名。现在大家将其引申为各类组织、团体或班子中的边缘角色或非主要角色。与龙套对应的是主角,主角光彩夺目,龙套就显得黯然失色。  但这并不意味着龙套就不重要,更不是可有可无。将主角与龙套的关系比喻为红花与绿叶,很有道理。红花固然鲜艳夺目,如果少了绿叶扶持,赤裸裸的红花不仅显得形单影只,甚至给^流水飘零的感觉。陪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