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 品析 引导 拓展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v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认为宜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
  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二、 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三、 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读懂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小组合作,自读感悟,表演,创设情境,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感悟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再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过程:
  一、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读诗导入,揭题设疑
  1、(多媒体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三、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图片。
  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4、学生交流,多媒体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 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多媒体出示句子 学生自由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2、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3、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4、男同学上台来表演这一段内容,先练一练台词。
  (1)男演李白,女同学认真听(学生读)
  (2)评价
  * 好不好,为什么?谁能读得好吗?指名读
  5、齐读这一部分。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出示句子 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 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2、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3、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
  那请你读一下孟浩然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   (学生读)
  4、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5、开始表演。 (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6、评一评。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接下去齐读 …… (生接读)。
  2、重点理解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 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3、齐读第四节。
  第五自然段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出示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这首诗中景色美:烟花三月,碧空,长江天际流……)
  (反衬写法:景色美,却无心欣赏,因为与好朋友分离)
  (用词好:孤帆远影,写出了李白在江边目送了好久好久……)
  (两次写到黄鹤楼,黄鹤楼有神仙飞天的传说,祝愿孟浩然到扬州能像神仙一样过得逍遥自在)
  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五、扩展阅读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别董大》 《赠汪伦》 《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朱大入秦》 《芙蓉楼送辛渐》
  2、学生汇报
  3、学生自由诵读。
  六、找一找 课外积累更多的送别诗文,并把它摘抄在摘抄本上。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文
  依依惜别
  诗
  《黄鹤楼送别》教后反思: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黄鹤楼送别》更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二、 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 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四、抓住“空白”,引导想象
  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教学时我抓住文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此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例如:当李白目送友人的帆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依然伫立江边,此时他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通过想象说话,让学生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意境。
  五、拓展资料,升华感情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例如,在教学李白举杯辞行时所说的一段话时,通过表演,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与难舍之情,为了使学生真切地体悟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我适时地拓展了李白的诗《赠孟浩然》,帮助学生了解孟浩然的高尚品格,从而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意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可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尽管我认为,只要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诗”结合环节还是需进一步落实的。
  【作者单位:徐州市大彭镇程庄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在上《圆柱侧面积的计算》一课时,笔者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然笔者在实际上这节课的时候,却因临时产生的一个突发念头而对原有教学思路进行了一次现场调整,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将其中的两个片段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商榷。  【片段一】  教学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出示一个圆柱体,并事先在圆柱体的侧面用白纸围好一圈。  师:哪位同学上来用手摸一摸这个圆柱体的侧面?  学生上台用手摸一摸。 
一、引子  说起转换后进生工作,我们都会觉得困难。的确,转换后进生尤其是双差生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工作,但是教师的任务是“长善救失”,我们必须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而所谓的后进生就是缺点多于优点,缺点显而易见而优点却不易发现的学生。这一类孩子往往有着不寻常的家庭背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关爱较少,缺乏自信、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这样的学生迫切需要教师的关爱,只有博大而细
为了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开学初,我校领导开展了推门听课业务活动,当听了我的一节语文课后,他们认为效果不太理想。连我都自认为杂乱无章,更不用领导们说了,实在是“糟糕透了”。其实,自己从事了多年的科任教学工作,对于班主任从事的语文数学教材培训也没有赶上。当自己带班以后,特别是对于语文课的基本思路和教学模式没有清晰的框架,再加上课前准备不充分,与以往教学时的“自信”相比,这回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规律.尤其是局域网、校园网的开发和利用,拓宽了小学英语教学的渠道。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并能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条件。尤其是现在的英语课堂。缺乏活力,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一点点丧失,造成了教学质量下降。因此让小学英语课堂“活”起来,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我找到了
缇娜在哪儿  我正在找我的朋友緹(tí)娜,她的头发是金黄色的,穿着绿色的套头毛衣。你能找出她来吗?
近日,第九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主题活动-POWER_TECH少年科技创作邀请赛在南京举行。本次活动由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组织委员会主办,南京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学院、中华创意发展协会(台湾)承办。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136支中小学代表队参加了比赛。  “Power Tech”少年科技创作邀请赛的主旨是在中小学生DIY创作的过程中培养“好思考、喜思
在实践中,学生是充满个性差异的,教师只有确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采用创设情景、迁移提问、合作交流等方法给学生学习新知搭建有效的“阶梯”,让学生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习过程从枯燥变生动,学习知识从复杂到简单,学习兴趣从平淡到浓厚,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才能引导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在“认识小数”的教学体会中,以下一些学习活动笔者认为是有效而生动的。  一、创设情景
一、案例介绍  程某,男,小学六年级学生。他成绩中上,中等智商;性格孤僻、冷淡、粗暴;喜怒无常,情绪波动很大。他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开不起玩笑,同学关系不够融洽;在学校里,自己不愿受到一点委屈,但又经常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同学。他逆反心强,在情绪不佳时,看到作业本上老师打错的数学题,也会当着同学、老师的面摔本子。  二、案例分析  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狭隘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是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课堂,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素养,提高专业成长的阵地。教师平时组织的课堂教学就是所说的常态课。  虽然常态课与公开课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教学和表现”,是师生互动交往,共同成长的学习经历。但由于其听评对象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活动环境的不同,两者还是有差异的。如果说公开课是关注展示,那常态课则是关注问题,促进反思;公开课有时段性,而常态课则具有日常性,所以常态课显得更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們班的郑朝励和几个小伙伴在小区里玩,发现地上有个白色的包。他们把包捡起来一看,哇,好多钱!怎么办?这时,郑朝励脑子一转,说:“我们还是把包交给门卫吧。”于是,他和小伙伴们一起把包送到门卫室。后来,当失主激动地感谢他们时,郑朝励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教过我们,别人的东西不能要!”  江西省瑞昌市第三小学一(6)班 朱理萍  指导老师:田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