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材的实施已经整整十载。中青年教师经历了新旧教材的转变和新课标的十年洗礼,这十年来, 经历了墨守成规,对旧教材的恋恋不舍;也经历了新教材惊喜的诱惑,酸甜苦辣,百味尝遍。从不知所措苦苦思索到日趋成熟,可以说是一个蜕变的过程。现今回顾、对比、思考新旧教材,将自己粗浅的见解和看法归纳如下。
一、回顾旧教材
它是一套知识性非常严密、逻辑性很强、概念、定义非常严格和精确的教材,就像一个严谨和威严的老人,一丝不苟的注视着她的孩子们,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常常使那些调皮而好动的孩子敬而远之,甚至逃之夭夭。而教师在传授它时,更是身体力行,一言堂,满堂灌式,树立了数学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的权利,教师充当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拉着他们、扶着他们、甚至背着他们,心甘情愿地充当着人梯、蜡烛,把教材上的知识强行地传授给学生,致使学生害怕数学,讨厌数学。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被忽略,甚至被压制。由于数学逻辑严密,使教材与我们的生活似乎相距甚远,而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数据和问题不会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和分析,致使他们看不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从而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但为了升考而强迫自己机械式的被动学习数学,造成近几年国际奥数上,中国学生成绩很高,但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却很差的现象。这一现象像一声警钟,加快了中国数学教材改革的步伐,使新教材尽快应用于教学之中。由于定势思维的影响,面对教材内容、结构和编排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实施中,我曾充满了疑虑,不能放开,生怕学生想不出做不到。
二、新教材的特点
我全面细致的探索研究新教材和新课程標准,在研读中,我更深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新的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安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添了许多趣味性,生活常识的内容,使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体现了从学“有用”的数学,从掌握“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原则。
在教材中,以现实生活的素材作为问题,加强各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数学,体会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奥秘和神奇。教材中那些美丽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小谜语无不包含数学问题,适应学生这一年龄的天真、爱幻想的天性,使他们乐于接受和愿意思考数学。通过对生活中数学实例的提出,数学上悬而未解的数学史的介绍,给学生丰富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于原有的数学结论,重视了结论的产生过程,常常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感受、观察、归纳出结论,从而接受它们,让学生有好像不是别人发现的,而是自己总结出来的,培养他们自信的人格。而教材的“想一想”、“试一试”的设置,使学生有机会尝试、思考和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在习题设置上,加大了开放性试题的设置,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全面性。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许多都没有现成的结论,这些结论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总结的,这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活动,保护学生已有的猜想能力和直觉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合理的猜想方法,并使他们的直觉不断得到发颤并趋向精致。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从而能够终身自觉学习数学。
由于新教材的编排侧重现实生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在知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上是逐步加强、螺旋式上升的,不可能一步到位。现在的中学生年龄较小,大多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活泼好动,且个性很强,率性而为,又处于逆反时期,很难接受单纯的说教。但他们思维活跃,丰富的想象力是一个成人所无法比拟的,他们那种人所具有的原始的创新意识,像一座金山,是我们人类的财富,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和小心的开采,但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一堆焦土。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在新教材的实施探索过程中,深深感到作为数学知识的传授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任重而道远,更感责任重大。但我相信,用新的教育理念所培养的人才,在十年后必将是一批有创新能力和开拓思维的人才,在各行各业中发出他们的光和热。
以上看法仅是我的一些思索,不当之处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回顾旧教材
它是一套知识性非常严密、逻辑性很强、概念、定义非常严格和精确的教材,就像一个严谨和威严的老人,一丝不苟的注视着她的孩子们,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常常使那些调皮而好动的孩子敬而远之,甚至逃之夭夭。而教师在传授它时,更是身体力行,一言堂,满堂灌式,树立了数学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的权利,教师充当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拉着他们、扶着他们、甚至背着他们,心甘情愿地充当着人梯、蜡烛,把教材上的知识强行地传授给学生,致使学生害怕数学,讨厌数学。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被忽略,甚至被压制。由于数学逻辑严密,使教材与我们的生活似乎相距甚远,而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数据和问题不会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和分析,致使他们看不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从而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但为了升考而强迫自己机械式的被动学习数学,造成近几年国际奥数上,中国学生成绩很高,但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却很差的现象。这一现象像一声警钟,加快了中国数学教材改革的步伐,使新教材尽快应用于教学之中。由于定势思维的影响,面对教材内容、结构和编排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实施中,我曾充满了疑虑,不能放开,生怕学生想不出做不到。
二、新教材的特点
我全面细致的探索研究新教材和新课程標准,在研读中,我更深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新的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安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添了许多趣味性,生活常识的内容,使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体现了从学“有用”的数学,从掌握“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原则。
在教材中,以现实生活的素材作为问题,加强各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数学,体会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奥秘和神奇。教材中那些美丽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小谜语无不包含数学问题,适应学生这一年龄的天真、爱幻想的天性,使他们乐于接受和愿意思考数学。通过对生活中数学实例的提出,数学上悬而未解的数学史的介绍,给学生丰富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于原有的数学结论,重视了结论的产生过程,常常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感受、观察、归纳出结论,从而接受它们,让学生有好像不是别人发现的,而是自己总结出来的,培养他们自信的人格。而教材的“想一想”、“试一试”的设置,使学生有机会尝试、思考和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在习题设置上,加大了开放性试题的设置,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全面性。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许多都没有现成的结论,这些结论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总结的,这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活动,保护学生已有的猜想能力和直觉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合理的猜想方法,并使他们的直觉不断得到发颤并趋向精致。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从而能够终身自觉学习数学。
由于新教材的编排侧重现实生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在知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上是逐步加强、螺旋式上升的,不可能一步到位。现在的中学生年龄较小,大多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活泼好动,且个性很强,率性而为,又处于逆反时期,很难接受单纯的说教。但他们思维活跃,丰富的想象力是一个成人所无法比拟的,他们那种人所具有的原始的创新意识,像一座金山,是我们人类的财富,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和小心的开采,但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一堆焦土。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在新教材的实施探索过程中,深深感到作为数学知识的传授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任重而道远,更感责任重大。但我相信,用新的教育理念所培养的人才,在十年后必将是一批有创新能力和开拓思维的人才,在各行各业中发出他们的光和热。
以上看法仅是我的一些思索,不当之处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