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军民融合式培养模式是院校发展的新模式,其中背景专业面临支撑作用不强、内容照搬地方大学、要素缺乏整合等问题,因此教学面临转型,本文提出转型要做到加强理念先行、走特色创新之路、做好由点到面的转型。
关键词:军民融合;院校;背景专业;教学转型
随着军民融合作为一项战略提出,院校军民融合的步伐也逐步提速。融合式培养模式下的背景专业课程如何进行军民融合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院校军民融合式培养模式的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制度的改革任务。一方面,军队人才需求的重点从一般性人才为主向高新技术人才为主转化。人才需求的数量减少但质量提高,单个人才培养成本膨胀,而大规模培养则面临成本高昂的问题。另一方面,军队完成多样化任务越来依赖于大量專业和通用人才的支持,这些人才的生成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能单独依靠军队院校自己解决,因此要注重各类人才的占有更要注意社会人才资源的利用。而国民教育的快速发展为解决军队人才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军民融合培养成为可能。
二、背景专业的现状
目前的背景专业起源于原“4+1”组训模式下,前四年完成学历教育时的专业,如中文、法律、心理、机械工程等,最后一年完成首次任职课程,在“4+1”模式取消后,大学四年最后一年要安排首次任职课程,原有的专业被压缩到前三年,前三年仍要完成军政基础和科学文化课程,实际上专业教育仅一年多时间。表现出以下问题:
(一)背景专业属于指挥专业,支撑作用不强
背景专业在制度设计上属于指挥专业的一部分,严格来说考虑到时间短、不系统,结合外军经验来看,只能属于学科方向的范畴,具体来说只是指挥专业学习者到高年级的研究方向而已。更何况背景专业从属于指挥专业的一部分,因此必须为培养指挥员服务。目前的背景专业仍然是之前学历教育模式下的各个专业,并不能很好的支撑迅速发展的指挥专业。
(二)课程建设照搬地方大学,内容脱离部队
背景专业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上普遍采取了照搬地方大学的发展路径,但融合式培养模式下的背景专业本身要求教学内容从部队来到部队去,实现军民融合、校队融合、各教学板块间融合,有些军民通用学科可以交给地方大学主办,有些教学科目可以交给地方协办,有的科目可以让教官来上,不是所有科目都要院校自己上。目前来说,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专业所有科目都自己上。
(三)教学要素欠缺整体把握,办学缺乏连续
教学要素整体上呈割裂的条分缕析状态。从招生来说,目前各院校以背景专业为名目招生,但实际上在校期间绝大部分时间却并不学习背景专业。从前两年的培训上来看,基本不涉及背景专业和首次任职,并没有融合起来。从背景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与其它教学模块设置相似课程,最后学员重复学习的问题。从教材上来看,大量使用地方大学教材,共性有余,个性不足。从学员毕业来看,拿着背景专业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走上任职岗位,只能说具有部分背景专业的气质,既不可能分配到相关岗位,很多情况下也没有相关岗位可供分配。
(四)专业建设总体不被重视,趋于自生自灭
背景专业由于本身不能说明其直接服务部队建设,因此多数不被重视,当然个别可以说明为部队建设服务的例外。在体制上,背景专业本身处在基础文化课或者工程技术课的包围中,作为一项业务本身并不独立,一定程度上从属于原来的基础文化课或工程技术课,因此很难得到重视。专业建设上主要担负初级指挥培养任务的综合性大学和工程技术类院校存在重基础轻专业,甚至重技术轻指挥等问题。在资源紧张的院校,背景专业无论从学科发展程度还是学科重要程度来看均比其他弱很多,很难得到认同。
三、背景专业课程教学转型的可能方法
近年来,军内外就如何推动融合式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需继续努力。在背景专业课程方面,这样的建设现状离融合式理念还有距离,需要转型发展。
(一)加强理念先行。首先认识到军民融合以及融合培养的大势不可阻挡,需要融合掉的早晚会融合掉。其次要破除对所学专业的过度执着,在建设目标上认识到军校不需要也不可能建设成一个自己原来熟悉的类似地方大学专业院系的样子,因为那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部队主流的指挥和技术岗位,部队需要的个别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吸收地方大学生入伍或者招聘文职人员的方式解决,无需大量投入资源自己培养。最后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把握指挥人才的生成规律,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能力找到部队的需求点。
(二)走特色创新之路。随着军民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有的背景专业可能会面临转轨和停办,有的新增专业可能会停止招生,这取决于是否有助于战斗力提升。留下的部分背景专业也需要走军民融合道路,要把教学内容和专业真正转型成只能由部队培养的专业,由于模式上可能采用“2+2”或“3+1”模式,部队专业学习放在最后两年或者最后一年,只能适应这种组训模式的调整,背景专业现有的军地通用课程很可能被地方大学融合掉甚至停办,承担相关任务的教学单位需要逐步转轨去做地方大学做不了的直接服务部队的特色教学内容,走特色创新之路。
(三)做好由点到面的转型。要借鉴地方大学和外军院校先进经验。目前院校背景专业课程侧重于该专业的主干知识点的讲授,属于一种典型的点的思维。至于点如何连成线,将专业打通;线如何成面,拓宽学员的知识面;面如何成体,形成背景专业的能力体系,则要靠学员自己的悟性和复习。融合式培养则要求在教员的帮助下将这个过程在短期内完成,因此高年级开设的背景专业课程应该是打牢基本功基础上的拓展课程,关键是结合部队搞拓展,教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结合部队实际抓好背景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而且需要在教学中自发引导学员打通知识脉络并吸引学员对部分知识产生兴趣从而在未来进行探索,为在未来工作岗位实践和接受职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爱平.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研究[M].国防大学出版社,2012.
[2]贺勇刚.军民融合式培养军事人才思想形成溯源[J].中国军事教育,2013(1).
[3]李向阳.军事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浅析[J].指挥学报,2016(4).
[4]于川信.实战化的军民融合[M].解放军出版社,2015.
关键词:军民融合;院校;背景专业;教学转型
随着军民融合作为一项战略提出,院校军民融合的步伐也逐步提速。融合式培养模式下的背景专业课程如何进行军民融合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院校军民融合式培养模式的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制度的改革任务。一方面,军队人才需求的重点从一般性人才为主向高新技术人才为主转化。人才需求的数量减少但质量提高,单个人才培养成本膨胀,而大规模培养则面临成本高昂的问题。另一方面,军队完成多样化任务越来依赖于大量專业和通用人才的支持,这些人才的生成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能单独依靠军队院校自己解决,因此要注重各类人才的占有更要注意社会人才资源的利用。而国民教育的快速发展为解决军队人才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军民融合培养成为可能。
二、背景专业的现状
目前的背景专业起源于原“4+1”组训模式下,前四年完成学历教育时的专业,如中文、法律、心理、机械工程等,最后一年完成首次任职课程,在“4+1”模式取消后,大学四年最后一年要安排首次任职课程,原有的专业被压缩到前三年,前三年仍要完成军政基础和科学文化课程,实际上专业教育仅一年多时间。表现出以下问题:
(一)背景专业属于指挥专业,支撑作用不强
背景专业在制度设计上属于指挥专业的一部分,严格来说考虑到时间短、不系统,结合外军经验来看,只能属于学科方向的范畴,具体来说只是指挥专业学习者到高年级的研究方向而已。更何况背景专业从属于指挥专业的一部分,因此必须为培养指挥员服务。目前的背景专业仍然是之前学历教育模式下的各个专业,并不能很好的支撑迅速发展的指挥专业。
(二)课程建设照搬地方大学,内容脱离部队
背景专业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上普遍采取了照搬地方大学的发展路径,但融合式培养模式下的背景专业本身要求教学内容从部队来到部队去,实现军民融合、校队融合、各教学板块间融合,有些军民通用学科可以交给地方大学主办,有些教学科目可以交给地方协办,有的科目可以让教官来上,不是所有科目都要院校自己上。目前来说,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专业所有科目都自己上。
(三)教学要素欠缺整体把握,办学缺乏连续
教学要素整体上呈割裂的条分缕析状态。从招生来说,目前各院校以背景专业为名目招生,但实际上在校期间绝大部分时间却并不学习背景专业。从前两年的培训上来看,基本不涉及背景专业和首次任职,并没有融合起来。从背景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与其它教学模块设置相似课程,最后学员重复学习的问题。从教材上来看,大量使用地方大学教材,共性有余,个性不足。从学员毕业来看,拿着背景专业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走上任职岗位,只能说具有部分背景专业的气质,既不可能分配到相关岗位,很多情况下也没有相关岗位可供分配。
(四)专业建设总体不被重视,趋于自生自灭
背景专业由于本身不能说明其直接服务部队建设,因此多数不被重视,当然个别可以说明为部队建设服务的例外。在体制上,背景专业本身处在基础文化课或者工程技术课的包围中,作为一项业务本身并不独立,一定程度上从属于原来的基础文化课或工程技术课,因此很难得到重视。专业建设上主要担负初级指挥培养任务的综合性大学和工程技术类院校存在重基础轻专业,甚至重技术轻指挥等问题。在资源紧张的院校,背景专业无论从学科发展程度还是学科重要程度来看均比其他弱很多,很难得到认同。
三、背景专业课程教学转型的可能方法
近年来,军内外就如何推动融合式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需继续努力。在背景专业课程方面,这样的建设现状离融合式理念还有距离,需要转型发展。
(一)加强理念先行。首先认识到军民融合以及融合培养的大势不可阻挡,需要融合掉的早晚会融合掉。其次要破除对所学专业的过度执着,在建设目标上认识到军校不需要也不可能建设成一个自己原来熟悉的类似地方大学专业院系的样子,因为那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部队主流的指挥和技术岗位,部队需要的个别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吸收地方大学生入伍或者招聘文职人员的方式解决,无需大量投入资源自己培养。最后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把握指挥人才的生成规律,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能力找到部队的需求点。
(二)走特色创新之路。随着军民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有的背景专业可能会面临转轨和停办,有的新增专业可能会停止招生,这取决于是否有助于战斗力提升。留下的部分背景专业也需要走军民融合道路,要把教学内容和专业真正转型成只能由部队培养的专业,由于模式上可能采用“2+2”或“3+1”模式,部队专业学习放在最后两年或者最后一年,只能适应这种组训模式的调整,背景专业现有的军地通用课程很可能被地方大学融合掉甚至停办,承担相关任务的教学单位需要逐步转轨去做地方大学做不了的直接服务部队的特色教学内容,走特色创新之路。
(三)做好由点到面的转型。要借鉴地方大学和外军院校先进经验。目前院校背景专业课程侧重于该专业的主干知识点的讲授,属于一种典型的点的思维。至于点如何连成线,将专业打通;线如何成面,拓宽学员的知识面;面如何成体,形成背景专业的能力体系,则要靠学员自己的悟性和复习。融合式培养则要求在教员的帮助下将这个过程在短期内完成,因此高年级开设的背景专业课程应该是打牢基本功基础上的拓展课程,关键是结合部队搞拓展,教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结合部队实际抓好背景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而且需要在教学中自发引导学员打通知识脉络并吸引学员对部分知识产生兴趣从而在未来进行探索,为在未来工作岗位实践和接受职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爱平.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研究[M].国防大学出版社,2012.
[2]贺勇刚.军民融合式培养军事人才思想形成溯源[J].中国军事教育,2013(1).
[3]李向阳.军事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浅析[J].指挥学报,2016(4).
[4]于川信.实战化的军民融合[M].解放军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