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走出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个误区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lian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能贮存大量的信息资料,快速呈现、快速练习、快速反馈,增大了语文教学容量,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符合“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它的介入对中学语文教学能够产生深远有益的影响,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授课俨然成为了一种“时尚”。
  近年来,本人也听了不少这样的课。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感到其中很多地方是值得学习的,但也发现少数教师使用不当,走进了某些误区,成了一些“美丽的缺憾”。
  第一,课件制作内容过于直观,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课件展示的。汉语言内涵极其丰富深厚,如果简单地把一篇文章的内容作直接的画面展示,学生的确能感受到画面的优美或有趣等但这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缺少了对语言的揣摩及想象的乐趣。更何况,有时学生领悟到的内容要比画面展示的丰富得多,尤其是意蕴深远的诗、歌和一些写景抒情类的散文。一节语文课上,授课内容中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这位教师展示的画面是“碧绿的江水,红红的花朵,红红的太阳,江边有几棵绿树”配乐为《春江花月夜》的琵琶曲,这种展示对学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仔细想来,这两句诗之所以流传千古,恐怕不仅仅是因为景物优美、色彩绚丽,这与其语言富含韵味、节奏和谐,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怕是分不开的,这些平常的江南景物中实际蕴涵着诗人很高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如果学生体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收获也只能是浅层次的,仅仅只停留在感官的愉悦上而已。语言这东西很多时候往往是需要学生用心去揣摩品味的,需要读者去想象,去挖掘其内在的韵味和美好,才能感悟到个中的妙处,过于直观的媒体呈现有时恰恰会扼杀了学生宝贵的想象力。
  第二,课件内容使学生觉得“有趣”,但却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讲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激发。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许多教师都深切地明白这一道理,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声、光、色、形、动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有些教师设计的课件一味注重有趣而忽略了文本自身的内容,甚至于展示的仅仅是文章的细枝末节,重形式、轻内容。如将有些文章内容设计成幼稚的过关游戏,书上原本就已有明显答案,找一找即可,起不到任何益智思考的作用。学生在暂时好奇心的驱动下,临时也会产生一些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兴趣就会消失,而语文学习需要持久的兴趣,需要学生对语言学科深层次的领悟而并非浅层次的“有趣",而浅层次的“有趣”往往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第三,计算机只起到黑板或投影仪的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有些语文课,教者虽然也使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但课件内容极其简单,比如展示板书步骤、字词练习、课堂思考的几个问题等(稍复杂一点的课前来点音乐,但不是整堂课的重点)。以上这些内容,用最普通的投影仪完全可以做到,而且速度丝毫不比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来得慢,如果再加上制作简单省时省力这一优点,那用投影片似乎更为合适。多媒体素材中有各种视听元素,它包括图形、动画、图像、文本和声音等。一堂好的多媒体语文课,既可以用图文并茂的画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或渲染营造优美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可以用优美动听的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用有趣的动画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此等等。这些是投影仪或黑板所无法替代的,可是在很多时候,多媒体辅助教学却可悲地充当了“投影仪”或“小黑板”的角色,实是让人痛心。
  当然,多媒体辅助教学无疑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对语文教学的更好有效地开展也功不可没。如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还需积极探索,也不能因为使用中存在某些缺憾或是偏差就因噎废食,弃而不用,甚至于产生畏惧心理。正如药是好东西,但无病吃药或不对症下药就会害人。可也不能因此忽略它治病救人的主要作用。任何事物,人只有正确的利用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果,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亦是如此。
其他文献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上好语文高效课堂,已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中心话题和课题,也是我们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老师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要锻造锤炼成“好老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人文本,教师优先。好教师是好课堂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认识提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教学技能提升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
期刊
语文素养的积淀,要以阅读为前提,文言文的教学也必然如此。小学生只有不断地大量阅读文言文文本,才能在阅读体验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积淀知识,生成智慧,提升素养。那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言文文章中淘金,挑选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本呢?我从选材,从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开始;挑选故事性强的文言故事。挑选文言故事;文章的篇幅要短小精悍,说理叙事浅近易懂几个方面出发,精挑细选、汇编成册,并且给她取名叫《“小古文”读
期刊
选择班主任工作,就是选择了责任,就是选择了奉献。班主任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主要体现在他是否关注班级管理中的细节问题。注重细节,就要有责任心,就要有爱心,就要有丫鬟的“腿”,就要有婆婆的“嘴”。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能使师生亲密合作,缩短教师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部电影《苗苗》,故事情节是这样的:苗
期刊
前些天,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从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本的新生态教育,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下面说一下我读后的感想。  一、生本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根本,不同于现行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
期刊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近来来我们教师一直倡导学生主在学习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作业这一环节也不例外,我认为我们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真正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作业设计的多样性与趣味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
期刊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传世不朽的名篇佳作大多文采斐然。如果说主题是一篇作品的灵魂,那么文采就是它的华丽外衣。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语言的品质、品味,做到让自己的作文文采斐然呢?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提高语言的深刻性、思辨性  对于高品质的语言来说,华丽的包装(比如华丽的辞藻,恰切的修辞、讲究的格式)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些都不能替代语言的深刻性、思辨性。如果一篇文章的语言,当剥去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纷纷转入城市,这样,就出现了另一个新问题,就是有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留守家中,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新的挑战。留守儿童大多存在着缺乏亲情,心理健康堪忧;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人身安全,隐患多多。我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就如何管理留守学生这一问题,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一、做留守学生的良师益友  留守学生之所以出现道德滑坡、严重厌学等情况,主要是远离
期刊
我是一名教龄二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块。语文学习中,学生普遍最怕的就是作文,面对一个作文题目,他们常常感到没有东西可写,不知如何下笔,农村学生尤为突出。如何教好作文,我有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第一、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善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是学生写作文有话可说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首先,引导学生爱观察,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兴趣是
期刊
作文创作本是一种思想的升华,先得有思想,然后才能升华。思想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不是思想,生拼死凑、生搬硬套也不是思想,思想没有套子,只有创新。如何做到创新呢?就是立意与个人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要做到新意,就要有新的观念、新的见解、新的思考角度,要把自己对材料的独特体验、情感评价纳入到文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标新立异”。“标新立异”,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求异思维的一种思考方法,
期刊
(一)本人在培养学生快速审题时,要求他们急中要有缓——审题要过细,临场作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提供有关材料,条件的命题作文都是有一定要求的,有的要求就包括在题目里,有的要求则用题目外的“注意”或“要求”的字样标出。审题是作文的门槛,是写一篇文章的大前提,千万不能忽视,即使是快速作文在审题时也不能过快,而要把过细作为第一位要求。审题时马虎求快,其结果必然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果把写作文比作砍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