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ji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双基”“三维目标”理念的基础上的发展和超越,蕴含了一门学科的育人理念。所以,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好显得十分重要。
  地理學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这四个维度。在每一节地理课堂中,都需要将这四个素养通过一定教学方法融合在课堂教学中。下面以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内容为例,解读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课堂中的落实。
  一、空间感知———提高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习关键的第一步,需要具备空间和区域的意识去观察地表事物及现象的一种能力。区域性也是地理学科最鲜明的学科特性,只有在明确学习对象的空间定位后,系列知识的学习才有了空间载体。
  在本节课程学习开篇,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土壤侵蚀与荒漠化分布图》《中国荒漠化问题区域分布示意图》《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发展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图》等地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感知,感知区域空间从世界到中国,再到中国西北地区的变化;从我国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如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沙漠化、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华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东南丘陵地区的红色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质荒漠化,体会区域间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二、思维建构———培养综合思维
  地理学是一门以地球表面事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而地理现象的产生又是由众多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叠加作用产生的综合结果,因此需要用综合思维去分析地理问题。
  在探讨我国西北地区风蚀荒漠化的成因时,从其自然地理特征着手: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大陆性气候;多晴天,降水稀少,干旱的气候特点,又使得该地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河流流量少的水文状况,以及植被稀疏,多为荒漠、草原的自然带景观……从中,看到了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认识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体会到了地理问题的产生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水蚀荒漠化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材料了解到历史上的黄土高原地区为森林覆盖茂密之地,但由于人类长期在中上游地区的乱砍滥伐、过度樵采、开矿等破坏行为,加剧了水土流失程度,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多,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出现了如今河道泄洪能力下降而引发的洪涝灾害、“地上悬河”、河床抬升而地下水位抬升形成的土壤盐渍化等问题。从中体会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改变可能引起其他甚至整体环境发生改变。
  三、能力塑造———加强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通过对地理现象的考察、测量、调查等方式来提升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野外的实地考察,当然是对地理实践力最直接的培养方式。但受限于时间、资金、安全等因素,目前中学生参加野外实地考察机会有限,而更多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来自日常的课堂。课堂的地理实验、教具展示、地图绘制等过程,也是学生实践能力锻炼的过程。
  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学生的自主问题讨论,还可以通过教具制作进行几个模拟实验,来更直观地让学生体会荒漠化的危害及影响。在风蚀荒漠化的演示中,借助到可变速风扇对裸露地表及植被覆盖良好的地表进行对比演示,突出风力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在水蚀荒漠化演示中,通过三组实验对比,对比出相同降水强度下不同坡度地区水土流失程度的差异、相同坡度下不同降水强度地区水土流失程度的差异。从中体会水土流失过程中地形坡度、降水强度、植被覆盖率等因素起到的作用。
  四、思想深入———渗透人地观念
  人地关系,作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其观点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共处关系。因此,对此观念的正确把握,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在分析过荒漠化成因后,进一步思考如何治理荒漠化问题时,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自然,明确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有限性。其次,根据问题原因做出相应的改正,要做到在自然的承载力范围内开发、利用,遵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实中因不合理开发而导致的环境破坏现象,如过度农垦,农业用水增加,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少,加剧土地沙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涵养水源功能削弱;不合理的工程建设,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最终导致人类可利用土壤、水资源越来越少,破坏大气环境,影响粮食产量,压缩人类生存空间。对此,相应提出治理措施,合理控制开垦、放牧活动,恢复生态植被,加强涵养水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实际问题探讨中逐渐深化人地关系的认知,注重人地协调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地制宜地采取合理措施。
  以上是《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的课堂教学中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应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素材、制作教具,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渗透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实践能力,感悟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在每一节课堂中落实好地理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于小学数学知识基本上是作为后来知识的起始处,因此,这些知识没有形成结构性的形式化表达,这就决定了教学活动基本上都可以采用创设生活情境,通过“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方式促使学生发生认识。  关键词:数学教师;生活情境;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数十年之后,再读陈重穆先生与宋乃庆先生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兼论<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1]一文,比年轻时初读它产生了更多的体
摘 要:目前,改编电影成为热门,尤其小说已成为改编的主要来源。我们必须承认电影改编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导向的不仅仅是电影剧本,在很大程度上,它满足了人们对于优秀文化的渴望和需求。  关键词:改编;小说;电影蕴味;内涵  作者简介:杜欣遥(1995.10-),女,辽宁省丹东市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   本文在参照拉斯韦尔、香农-韦弗、施拉姆、贝罗、马莱茨克以及坂元昂等人构建的传播模式的基础上,首先应用德尔菲法构建了数字化学习的信息传播过程模式,其次依据该理论模型构建了基于信息传播学视野的数字化学习优化策略,最后以福建省广播电视大学开放英语教育本科专业“高级职业英语”课程的数字化学习效果作为个案展开研究,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双向量表和达标度分析等数据收集与统计方法,对信息传播学视野
摘 要:《山雨欲来》是诗人剑男所写的一首描写故乡的诗歌,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来描述山雨欲来之时所见的村庄,应用传统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在晦暗、压抑的基调中又透露出些许生命的希望,对自己记忆中的村庄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建构。  关键词:《山雨欲来》;希望;村庄  作者简介:胡蓉(1993.2-),女,汉族,四川泸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
海词积累  1. augment v. 增强;扩大  2. virtually adv. 事实上; 几乎  3. curriculum n. 课程  4. mock adj. 模仿的;模拟的  5. airframe n. 機身  Augmented Reality(AR) has been around for decades. It is only recently, however, tha
摘 要:近百年来,我国在音乐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研究人员辈出,研究著作和成果也较为丰硕。郑祖襄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为我們把握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让我收益颇多。  关键词:郑祖襄;古代;音乐史概论  作者简介:陈瑞瑞(1990.8-),女,汉,河南省郑州市人,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 要:数学绘本是学生数學学习的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工具。以数学绘本《古罗马人的数字》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教师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地使用数学绘本,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数学绘本;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数学思想方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的产生》一课简要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和数字的演变过程,其中提到了关于罗马数字的只言片语。古罗马
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一名非自觉的生态女性主义者,其作品《达洛卫夫人》体现了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特点。本文试图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父权文化下女性与男性、女性与自然的关系以此来打破并重构二元对立的局面,摆脱女性和自然的边缘地位。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女性、男性与自然;二元对立;重构  作者简介:廖雨,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硕士在读;容新芳,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中图分
某地质学院的学生正在对一种矿石进行观察和鉴别。甲同学判断:不是铁,也不是铜。乙同学判断:不是铁,而是锡。丙同学判断:不是锡,而是铁。  经化验证明:有一个人的判断完全正确,有一个人说对了一半,而另一个人则完全说错了。你知道三人中谁是對的,谁是错的,谁只对了一半吗?
【摘 要】 自从1969年英国开放大学建校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了约60所开放大学,它们对各自国家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阐述开放大学运动的10大重要贡献。然而,绝大多数开放大学采用源自早期服务非全日制和成人学生的函授学校工业化组织模式。虽然开放大学的模式非常成功,但是,技术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常规大学也在采用在线和混合式学习,而且常常做得非常好。巨型开放大学(学生规模达到10万或以上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