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bo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情,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把握好所提问题的质量,依托递进式提问,促使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提出有趣味性的问题,科学把控课堂提问的频率,所提出的问题应当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问题加以反馈。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提问频率;提问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0-007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35
   教师授课技能的高低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学生更好地作答。因此,提问是教学的有效手段,能够展现教师的教学水平,甚至将提问视为艺术也不为过。原因在于,教师的提问应当抓住时机,才会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的头脑展开高效的思考。反之,学生会反感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利于教学的进行。高中数学作为高中阶段设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学习起来很难,在提问方面同样也要注意提问策略。
   一、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讨
   随着新课改的出台,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当中积极贯彻新课改的相关要求,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提问环节关系到教学质量,借助此种教学方式,将使教师更为高效地组织学生的课堂学习进程,同时亦能促进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当中,实现思维能力的锻炼、养成与提高。借助课堂提问,亦能够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就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点和帮助,从而达成教学相长的目的。可以说,高中数学教师依托有效的课堂提问,将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的专注力进一步加强,进而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而言,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自身教学水平的进步,从而使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综合教学能力都得到显著增强。
   二、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只注重提问数量、不注重提问质量、缺乏层次感、缺乏趣味、不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等提问的弊端,创新提问方式,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一)把握好所提问题的质量
   相当一部分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中对学生频繁提出问题,不过其中的一些问题实际教学意义有限,实则是这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形式主义,课堂氛围看似热闹,实际教学效果却十分有限,而且过于频繁的提问会让学生因为急于对问题进行作答而无心认真对问题加以分析和思考。从数学知识点掌握的角度来看,也会让学生无法洞悉学习的重点,最终背离课堂提问的初衷。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意识到的一点是,课堂提问并非问题的简单堆积,应当确保和突出问题的质量,同时还应当立足于对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洞悉与把握,假若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积极作答,则意味着学生并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此时便需要教师及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补足知识短板。
   教学提问应该讲究质量而不是数量,教师在提问时应考虑问题的实际意义,并且观察学生的反应情况,如果学生积极性不高,可能意味着学生对于教师所教学的内容无太大兴趣,此时教师应该调整提问的策略或者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提问真正地参与课堂。
   (二)依托递进式提问,促使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从高中数学课程涵盖的知识点来看,不同知识点之间均有关联性,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在向学生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时,使学生清楚该知识点同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才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为此,教师应当采取递进的教学方式。对于课堂提问活动而言,也应当如此,每节课都包含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这些知识学生往往不易消化理解和吸收。此时,教师应当采取递进式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由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点着手展开思考,而后加以延伸,提高问题的难度,促使学生展开更为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洞悉问题的求解路径。为了确保递进式提问的效度,教师必须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况加以摸底,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为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回答。比如,学习多边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三角形的面积求解,提出问题请学困生来回答,以巩固他们对旧知识的掌握。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四边形面积的求解,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来回答,使他们积极思考三角形的面积与四边形的面积有何异同。最后教师再提问学优生:“如何求n边形的面积?”如此,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适合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解答,能够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接触新知识。
   (三)提出有趣味性的问题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难度大大提升,趣味性也大大下降,很多学生都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难懂的学科,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参与度也大大降低了。为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多提问一些有趣味、开放性、创造性强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兴趣。
   比如,在教学立体几何的内容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三条直线能不能做到相互垂直呢?如果不能,为什么?如果能,怎样才能做到三条直线相互垂直?”学生听到这里后,都来了兴趣。很多学生感觉三条直线是不可能相互垂直的,他们在纸上画了很多种情况,都排除了三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情形。这时,一个同学突发奇想:老师,平面上是不可能有三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情况的,但是在立体的空间里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想到了很多三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情况——粉笔盒、铅笔盒,等等。接着,教师又給学生出一道新题:“是否存在三条直线相互相交成 60°角的物体?”学生进行仔细思考后,告诉教师正三棱锥的三条直线相交成 60°角。这时,学生对学习立体几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愿意置身于立体几何知识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好的提高。    (四)科学把控课堂提问的频率
   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当具备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并带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问题的设计不宜过难,如果过于艰深,则会导致学生因无法破解问题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致。此外,教师必须科学把控课堂提问的频率,确保提问的速率在合理的限度之内。因为若是提问过于频繁,学生的分析与思考时间必然受到压缩,但若不进行课堂提问,也会出现教师持续讲解,学生持续被动吸收的状况,课堂师生互动环节为零,学生的学习兴致无法被调动起来,就会造成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加以了解。有鉴于此,教师应当科学把控课堂提问的频率,并借助提问环节实现对学生即时学情的了解,同时达成使学生保持专注注意力的目的。
   (五)提出的问题应当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教育学相关理论可以知道,学生通常需要经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才可以实现对新接触和学习的知识的有效理解。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已知区到最近发展区,最终发展到未知区的过程。有鉴于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当确保所设计和提出的问题能够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可以确保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思考路径实现对问题的求解,进而达成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椭圆这一图形及其性质形成深刻的认知,可要求学生先行回忆在前面的学习过程当中习得的作图技法,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作图时,首先应当找出什么?椭圆图形包括几个主要点?在连接这些点时,存在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椭圆图形的特征是什么?通过这种提问方式,使学生按照自身的数学知识认知结构展开思考,从而达成对椭圆这部分知识点的有效学习。需要教师把握好的一个提问要点是,所设计和提出的问题在难易度适中的同时,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挑战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钻研热情,从而达到对学生数学思维有效锻炼和全面提升的目的。
   (六)对问题加以反馈
   以上指出了提问的内容应当紧密围绕教科书中的重点知识及难点知识展开。在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回答完毕之后,教师应当已经了解了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即学生对于哪些知识点已经较为熟稔,对于哪些知识点还表现出含混认知。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应当对学生加以针对性的指导,以便使学生厘清相关知识点。在学生作答完毕之后,教师也应当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指出学生之所以作答错误的原因。在对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点评时,教师应当注意方式和方法,如果学生的作答正确,教师应当对其加以鼓励,以此来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若学生作答错误,教师也应当帮助其查找和剖析出错的原因,而不能一味地批评学生。否则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信心,甚至出现对于数学课程的排斥态度和抵触心理。此外,教师应当将学生作答错误的问题整合为错题库,在后续的教学当中再次向学生提出,加深其感官印象,同时也能够达成帮助学生夯实和巩固数学知识的目的,这样将会让学生的出错概率得到有效的降低。
   三、结语
   以上,探究了高中数学提问的有效性问题。高中数学教学的难度较大,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宗锋.论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2).
  [2]谢素侠.有效提问——试论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27).
  [3]伍硕.论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7).
  [4]王國华.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微探[J].山西青年,2020(4).
  [责任编辑 张宏丽]
其他文献
摘 要:错题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推动学生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善待学生的这种“错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缺陷,有针对性地将错题资源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本文对于错题表现和产生原因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将数学错题转变为有效资源的几种方式,促使数学学习不再成为初中生抗拒的事。  关键词:初中数学;错题资源;兴趣;运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摘 要:自步入21世纪以来,我们已然进入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现代化教育工具和理念应运而生并不断冲击着基础教育,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帮助。教师可立足于此,从高中化学学科的实验教学活动出发,围绕其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具体设计和展开进行分析,提出借助微课提前了解实验、借助互联网丰富教学内容、线上模拟实验操作等策略,希望能为教师带来更多新的教学启发。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摘 要:英语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点内容,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为个人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文章分析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的概念及優势,提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
摘 要:课堂是落实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场所,向课堂要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而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需要结合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坚持以新的小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优化各个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摘 要:任务型阅读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相比,任务型阅读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文章重点针对任务型阅读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任务型阅读;高中英语;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0-0085-02  DOI:10
摘 要:现阶段广大教学人士追求的至高目标就是给学生构建高效课堂。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基础教育最为重要的时期,构建高效课堂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此背景下,种种实践表明,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促进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推动小学数学创新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与价值。文章主要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倡导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相互分享学习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尤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够使学生在合作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内容;合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出台,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体例当中将数学文化设置为独立的教学模块。这应当引起广大高中数学教师的重视,积极在备课阶段准备同数学文化相关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素材,并在教学环节当中加入数学文化部分的知识内容教学,如此方能实现对新课改要求的积极响应与落实。  关键词:数学文化;高中数学;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
摘 要: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教师必须要从基础的概念教学出发,不断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概念是学生构建知识系统的基础,学生只有深入透彻地理解概念,才能在解题的过程中做出正確的判断。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对提高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当前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加灵活地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来进行日常的学习。文章以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为例进行简单的论述,旨在给实际教学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教学;牛顿第一定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