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之一,他的悲剧作品中无不透露出人文主义的特点,当然这与他所处的时期——文艺复兴有直接的关系。《李尔王》中塑造了李尔这一人物形象,他一开始非常的顽固,真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小老头,但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他的性格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使读者逐渐对他产生一种特有的喜爱,本文就以李尔王为主着重阐释莎翁对人文主义的悲观。
【关键词】莎士比亚;李尔;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李尔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李尔王》的主人公,也是该剧的主要悲剧性人物,通过其性格的不断变化发展,透露出作者对于社会的批判。实际上,作者就是在唱着一曲曲当时时代的人文主义的悲歌。虽然人文主义理想的实现落不到人文主义者的身上,但作者还是选择了中间力量如奥本尼、爱得珈等人,这也就反映出作者对理想的实现怀有一定的希望。
因此,莎士比亚的作品绝不仅是在简单地讲述一个故事,他忧国忧民,把当时的时代因素融入其戏剧中,表现其内涵的丰富性,比如悲剧中的《哈姆莱特》、《李尔王》被誉为“最伟大诗人的最伟大作品”(袁世美《李尔王》戏剧高潮的艺术特色),就以《李尔王》为例来分析其作品中表达的人文主义理想的悲歌,即作者对于那个多灾多难的社会的揭露。下面我将着重从其作品中展示的环境以及李尔王等人文主义者的幻灭这一角度来分析作品中表现的人文主义的悲剧性。
悲剧《李尔王》讲述了主人公李尔悲剧性的一生。李尔错误的听信了两个女儿的谄媚之言,把不善言辞的小女儿赶了出去,结果遭受两个大女儿的冷落和愚弄,沦落为疯癫的乞丐。最后和小女儿团聚但是却又不得不面对心爱的小女儿死去的现实,尽管看清了现实也知道自己该拥有什么,但是一切都已经完了。李尔拥有权力时,人性丧失;当李尔失去权力时,人性复归。即从一个昏聩无知、刚愎自用、盲目轻信、残忍无情之人转变为一个成熟的大智慧的洞察世情的可敬可亲之人。一开始,剧中李尔是一个一人之上的王,他专制,眼里容不得任何人对他的非议,耳朵里只喜欢听到赞美,甜蜜的话语。也正如此,他看不清事实,奠定了悲剧的底子。
当失去王权后的李尔被两个女儿拒之门外后,他开始逐渐地清醒,对人类的绝望和诅咒,他指责女儿的忘恩负义:“让她的下贱的肉体里永远生不出一个子女来抬高她的身价,要是她必然生产,请你让她生下一个忤逆狂悖的孩子……让她也感到一个负心的孩子。比毒蛇的牙齿还要使人痛入骨髓。”“你们两个不幸的妖妇,我要向你们复仇”他痛斥诅咒一切,在悲愤中看清楚了人类的灵魂的丑恶和卑污权势利益欲望使人类失去了方向,到了最后他心爱的小女儿死了,他的心也死了,并以毁灭的方式结束自己,这里既有悔恨又有找不到出路的困惑孤独。以李尔王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就是这样一步步清醒最后走向幻灭的,与这恶势力一同灭亡。悲剧就是这样的一步步把最具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观众看,当然作者对于历史的主人还是提出自己的承担者就是中间力量。
正如杜勃罗留波夫所说:“我们对于这个失去人性环境的诅咒憎恶”。一个亲爱的人互相疏远,朋友变为陌路,兄弟化成仇敌,城市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一切真善美的东西遭到了碰撞,社会里充斥着对权钱的崇拜和罪恶的欲求。高纳里尔和里根这一对猛虎可以凭借着花言巧语达到瓜分国土的目的,然后赶走年迈的父亲。使之流离失所,为了争风吃醋不惜设计谋害自己的丈夫,最后互相残杀。爱得蒙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欲望陷害自己的兄长和父亲,置父兄于死地而后快。这实际上间接地隐射作者创作的英国现实伴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对于权钱欲望的膨胀一切都乱了套,一切都被颠覆,这真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一个多灾多难的世道。这时候人文主义宣扬的平等自由博爱尊重人的价值观念都荡然无存。
正是这些反面性的人物造就了反面性的环境和成全了李尔的性格的完善丰富。这些反面人物中的勾心斗角让我们见识到那个社会的一隅,具体地说在剧本中,真是这一群口蜜腹剑的人们大谈高调迎合了李尔的虚荣需要,加重了李尔暴君与昏庸的倾向,当他一无所有时他们对于他的态度又将其推到一个性格中的对立面,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李尔,他那隐藏着的未被发掘的一面恰是高尚的人文主义者的一面被显露出来,真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因为只有当你一无所有失去时,你才认清你那难能可贵的品质,这时就是你想要重新夺回你本来应该有的一切也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且还不一定成功,就如文中的李尔想要发兵取回他失去的一切,但是身体已老已没有了年轻时的气魄。时不待人,只能诅咒,尽管其小女儿发兵但是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因为这时恶势力已经强大到不是仅凭善良的力量就能对抗的地步。当李尔忏悔时我们又可以间接地推断出那时的宫廷:“他们像狗一样向我谄媚,说我在没有出黑须以前就已经有了白须,我说一声是,她们也说一声是;我说一声不,她们就应一声不;当雨点湿了我,风吹的我的牙齿打颤,当雷声不肯听我的话平静下来的时候,我才发现了他们,嗅出他们。算了,他们不是心口如一的人,她们把我恭维的天花乱坠,全然是个谎言,一个发起烧来我就没有办法。”
他在最后见到小女儿当着他的面承认了自己的愚蠢并恳求宽恕在这里把遗失掉的父爱再次拾起,真是爱之光的挥洒普照。他的不公正,他的愤慨消失了,他现在只想为了爱而生活:“我们就这样的生活着,祈祷,唱歌,说些古老的故事,嘲笑那班像金翅蝴蝶般的功臣,听听那些可怜的人们讲些宫廷里的消息我们也要跟他们在一起谈话,谁失败,谁胜利在朝,谁在野,用我们意见解释各种事情的奥秘,就像我们是上帝的耳目一样,在囚牢的四壁之内,我们将要冷眼看那些朋比为奸的党徒随着月亮的圆缺而升沉。”
这时候的李尔是一位充满着爱的父亲,一位恬静理智热爱生活的平常人,这就让我想起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说的一句话:我是平凡人,我只要求平凡人的幸福。当然从这里看到李尔王性格的全部转变,就是这些反面的环境和反面性的人物在间接地推着他认清自己、他人和社会。这里显示的环境是我们诅咒和痛斥的,真是这一社会环境造就了这样的历史悲剧,造就这样的丰富内涵性的人物。人文主义中价值性的东西被凸显出来,尽管最后还是归于幻灭,以死亡来表达作者的态度,从而谱写了一曲人文主义无奈的悲歌。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莎士比亚;李尔;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李尔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李尔王》的主人公,也是该剧的主要悲剧性人物,通过其性格的不断变化发展,透露出作者对于社会的批判。实际上,作者就是在唱着一曲曲当时时代的人文主义的悲歌。虽然人文主义理想的实现落不到人文主义者的身上,但作者还是选择了中间力量如奥本尼、爱得珈等人,这也就反映出作者对理想的实现怀有一定的希望。
因此,莎士比亚的作品绝不仅是在简单地讲述一个故事,他忧国忧民,把当时的时代因素融入其戏剧中,表现其内涵的丰富性,比如悲剧中的《哈姆莱特》、《李尔王》被誉为“最伟大诗人的最伟大作品”(袁世美《李尔王》戏剧高潮的艺术特色),就以《李尔王》为例来分析其作品中表达的人文主义理想的悲歌,即作者对于那个多灾多难的社会的揭露。下面我将着重从其作品中展示的环境以及李尔王等人文主义者的幻灭这一角度来分析作品中表现的人文主义的悲剧性。
悲剧《李尔王》讲述了主人公李尔悲剧性的一生。李尔错误的听信了两个女儿的谄媚之言,把不善言辞的小女儿赶了出去,结果遭受两个大女儿的冷落和愚弄,沦落为疯癫的乞丐。最后和小女儿团聚但是却又不得不面对心爱的小女儿死去的现实,尽管看清了现实也知道自己该拥有什么,但是一切都已经完了。李尔拥有权力时,人性丧失;当李尔失去权力时,人性复归。即从一个昏聩无知、刚愎自用、盲目轻信、残忍无情之人转变为一个成熟的大智慧的洞察世情的可敬可亲之人。一开始,剧中李尔是一个一人之上的王,他专制,眼里容不得任何人对他的非议,耳朵里只喜欢听到赞美,甜蜜的话语。也正如此,他看不清事实,奠定了悲剧的底子。
当失去王权后的李尔被两个女儿拒之门外后,他开始逐渐地清醒,对人类的绝望和诅咒,他指责女儿的忘恩负义:“让她的下贱的肉体里永远生不出一个子女来抬高她的身价,要是她必然生产,请你让她生下一个忤逆狂悖的孩子……让她也感到一个负心的孩子。比毒蛇的牙齿还要使人痛入骨髓。”“你们两个不幸的妖妇,我要向你们复仇”他痛斥诅咒一切,在悲愤中看清楚了人类的灵魂的丑恶和卑污权势利益欲望使人类失去了方向,到了最后他心爱的小女儿死了,他的心也死了,并以毁灭的方式结束自己,这里既有悔恨又有找不到出路的困惑孤独。以李尔王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就是这样一步步清醒最后走向幻灭的,与这恶势力一同灭亡。悲剧就是这样的一步步把最具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观众看,当然作者对于历史的主人还是提出自己的承担者就是中间力量。
正如杜勃罗留波夫所说:“我们对于这个失去人性环境的诅咒憎恶”。一个亲爱的人互相疏远,朋友变为陌路,兄弟化成仇敌,城市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一切真善美的东西遭到了碰撞,社会里充斥着对权钱的崇拜和罪恶的欲求。高纳里尔和里根这一对猛虎可以凭借着花言巧语达到瓜分国土的目的,然后赶走年迈的父亲。使之流离失所,为了争风吃醋不惜设计谋害自己的丈夫,最后互相残杀。爱得蒙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欲望陷害自己的兄长和父亲,置父兄于死地而后快。这实际上间接地隐射作者创作的英国现实伴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对于权钱欲望的膨胀一切都乱了套,一切都被颠覆,这真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一个多灾多难的世道。这时候人文主义宣扬的平等自由博爱尊重人的价值观念都荡然无存。
正是这些反面性的人物造就了反面性的环境和成全了李尔的性格的完善丰富。这些反面人物中的勾心斗角让我们见识到那个社会的一隅,具体地说在剧本中,真是这一群口蜜腹剑的人们大谈高调迎合了李尔的虚荣需要,加重了李尔暴君与昏庸的倾向,当他一无所有时他们对于他的态度又将其推到一个性格中的对立面,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李尔,他那隐藏着的未被发掘的一面恰是高尚的人文主义者的一面被显露出来,真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因为只有当你一无所有失去时,你才认清你那难能可贵的品质,这时就是你想要重新夺回你本来应该有的一切也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且还不一定成功,就如文中的李尔想要发兵取回他失去的一切,但是身体已老已没有了年轻时的气魄。时不待人,只能诅咒,尽管其小女儿发兵但是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因为这时恶势力已经强大到不是仅凭善良的力量就能对抗的地步。当李尔忏悔时我们又可以间接地推断出那时的宫廷:“他们像狗一样向我谄媚,说我在没有出黑须以前就已经有了白须,我说一声是,她们也说一声是;我说一声不,她们就应一声不;当雨点湿了我,风吹的我的牙齿打颤,当雷声不肯听我的话平静下来的时候,我才发现了他们,嗅出他们。算了,他们不是心口如一的人,她们把我恭维的天花乱坠,全然是个谎言,一个发起烧来我就没有办法。”
他在最后见到小女儿当着他的面承认了自己的愚蠢并恳求宽恕在这里把遗失掉的父爱再次拾起,真是爱之光的挥洒普照。他的不公正,他的愤慨消失了,他现在只想为了爱而生活:“我们就这样的生活着,祈祷,唱歌,说些古老的故事,嘲笑那班像金翅蝴蝶般的功臣,听听那些可怜的人们讲些宫廷里的消息我们也要跟他们在一起谈话,谁失败,谁胜利在朝,谁在野,用我们意见解释各种事情的奥秘,就像我们是上帝的耳目一样,在囚牢的四壁之内,我们将要冷眼看那些朋比为奸的党徒随着月亮的圆缺而升沉。”
这时候的李尔是一位充满着爱的父亲,一位恬静理智热爱生活的平常人,这就让我想起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说的一句话:我是平凡人,我只要求平凡人的幸福。当然从这里看到李尔王性格的全部转变,就是这些反面的环境和反面性的人物在间接地推着他认清自己、他人和社会。这里显示的环境是我们诅咒和痛斥的,真是这一社会环境造就了这样的历史悲剧,造就这样的丰富内涵性的人物。人文主义中价值性的东西被凸显出来,尽管最后还是归于幻灭,以死亡来表达作者的态度,从而谱写了一曲人文主义无奈的悲歌。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