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诵读文本语言,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来歌颂美与真,批判丑与假,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中,我们要从语言入手,反复阅读课文,使学生去认识美、感受美。如我们欣赏《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要通过朗读去感受壮美的景色,去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另外,要精讲美文,领悟美。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主旨,那些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语段或语句,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段议论,使我们领会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中“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段,抒发了作者娱情山水、派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反复颂读体会,就一定会领悟为什么古仁人之“忧”“乐”乃作者推崇的“悲喜有忧乐”,为什么太守之“乐其乐”与“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人之乐”“禽鸟之乐”有着绝然不同的情怀。这些充益于文章中的情志之美,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净化其心灵。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等,
学习类似的文章,我们可以有情激趣,引导学生认识美。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设计精当的导语,则能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审美状态。
在学习《春》时,我就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古典诗词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祖国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春天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让我们领略到初春的欣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带我们走进江南明媚的春光,‘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让我们感受到春风的和煦、春雨的细腻……春天,给我们带来绿色;春天给我们带来生机;春天,给我们带来希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去体验一下春的美妙吧!”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的情感马上被调动起来,一下子就进入了“欣赏美丽春天”的审美状态之中,使他们初步认识到了这就是美。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广开渠道,走出课堂发现美
学校生活丰富多彩,是学生学习的好地方,社会更是一个大课堂,与学校相比它更广阔,内容更丰富,可极大的拓宽美育的活动空间。那里有名山大川,草木花鸟等朴实的天然因素,也有活生生的简单而复杂的人文因素,课本上的真假美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踪影。
鲜活的人物,生动的事迹,耳闻目睹,可感可叹,可喜可忧,辨别中,什么崇高,什么丑陋,是非自然分明,因此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感知社会人生也是美育的一种方式,机关、工厂、农村,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美有丑,有真有假,我们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更快的更直接的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美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我们既要把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等结合起来进行,又要遵循美育的特殊规律,立足课堂,同时还要广开渠道,适时的有计划的进行美育。在美育过程中,实行科学性、思想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的放矢的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成长。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诵读文本语言,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来歌颂美与真,批判丑与假,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中,我们要从语言入手,反复阅读课文,使学生去认识美、感受美。如我们欣赏《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要通过朗读去感受壮美的景色,去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另外,要精讲美文,领悟美。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主旨,那些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语段或语句,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段议论,使我们领会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中“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段,抒发了作者娱情山水、派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反复颂读体会,就一定会领悟为什么古仁人之“忧”“乐”乃作者推崇的“悲喜有忧乐”,为什么太守之“乐其乐”与“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人之乐”“禽鸟之乐”有着绝然不同的情怀。这些充益于文章中的情志之美,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净化其心灵。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等,
学习类似的文章,我们可以有情激趣,引导学生认识美。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设计精当的导语,则能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审美状态。
在学习《春》时,我就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古典诗词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祖国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春天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让我们领略到初春的欣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带我们走进江南明媚的春光,‘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让我们感受到春风的和煦、春雨的细腻……春天,给我们带来绿色;春天给我们带来生机;春天,给我们带来希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去体验一下春的美妙吧!”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的情感马上被调动起来,一下子就进入了“欣赏美丽春天”的审美状态之中,使他们初步认识到了这就是美。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广开渠道,走出课堂发现美
学校生活丰富多彩,是学生学习的好地方,社会更是一个大课堂,与学校相比它更广阔,内容更丰富,可极大的拓宽美育的活动空间。那里有名山大川,草木花鸟等朴实的天然因素,也有活生生的简单而复杂的人文因素,课本上的真假美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踪影。
鲜活的人物,生动的事迹,耳闻目睹,可感可叹,可喜可忧,辨别中,什么崇高,什么丑陋,是非自然分明,因此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感知社会人生也是美育的一种方式,机关、工厂、农村,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美有丑,有真有假,我们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更快的更直接的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美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我们既要把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等结合起来进行,又要遵循美育的特殊规律,立足课堂,同时还要广开渠道,适时的有计划的进行美育。在美育过程中,实行科学性、思想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的放矢的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