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终究要取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纲》。那么在新时期里,历史教学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贯彻新《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无疑是我们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也是我们的历史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力图结合此次历史课程改革,分析《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诸多先进教学理念,并从历史教师的角度和立场出发,以“中国古代史”内容为例,探讨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应如何面对挑战。
第一,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课程理论,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增强课程改革意识,要在行动上支持课程改革,在教学中研究课程改革。
众所周知,目前正方兴未艾进行的历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历史教育改革力度最大最深的一次改革。严格说来,历次的历史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历史教育在“教学”层面上的一种改革,而很少涉及“课程”层面上的改革。
探讨历史教育的本质问题,就不能仅仅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待历史教育,离开和放弃从课程的层面来解决历史教育中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历史教育研究的不足。没有一个科学的课程目标,自然就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历史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到底是什么?历史教育中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是“历史教学”研究的范畴,还是“历史课程”的探讨范围?我认为这是历史课程所应着力研究的问题。因而必须首先解决好历史课程的目的和目标,然后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再来探讨历史教学的目标。只有很好地解决了历史教育在“课程”层面上的问题之后,我们再来认真反思历史教育在“教学”层面上的现状、问题和探讨解决对策。
历史教学的多年来的实践也已经证明,历史教学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可是历史课程研究的滞后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仅仅依靠“教学”层面的改革,其成效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认为,在当代,课程的重要性已远远地超过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在目前历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大力推进历史课程改革,即一手抓“课程”,一手抓“教学”,通过“全面治理”的办法,推动历史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第二:《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渗透了史学界许多研究新成果,但仍有滞后之处,为适应历史课程改革,历史教师要不断了解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更新知识结构,适当地把这些研究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历史研究处在发展之中,在不断吸取历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的同时,《历史课程标准》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历史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落后性和滞后性。因而《历史课程标准》的这种局限与不足是永远也不能克服的,也只有通过历史教师积极关注史学界的研究新动态和新成果,才能予以有效地弥补。
第三:《历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鉴于此,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
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新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往教学的最大缺点,在于教师基本上包办或者替代了学生的学习,没有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
如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王位世袭制取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为主题开展讨论活动。这里可以提示学生,我们认为的“夏朝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表现”,是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来分析的,并不是说夏朝的各个方面的改革都是历史的进步,都应该得到我们的肯定。
教师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文献资料,并整理成文以及文字阐释和表达能力。因是初写,教师不必要求论文的写作规范,文章不必太长。在选题上,要有意义,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坚决反对拼凑和抄袭别人论著中的内容。并在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上予以点拨和指导。另外历史教师在阅读完学生的小论文之后,要及时认真讲评。对学生的小论文,要做到鼓励多一些。对于文中出现的不足与缺陷,建议教师单独予以辅导,帮助学生予以纠正。
第四:《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应该关注“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消除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重“教”轻“学”的弊端,历史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关注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到“正确公正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如“评价汉武帝”、“评价唐太宗”、“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等等。这是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论”上的指导。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不计其数,历史课堂的时间也不允许对每一个人物都予以评价。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取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范例教学”的理论值得借鉴。“范例教学”就是主张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性的、典型性的知识,通过教学武装学生,通过这些范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理解学科知识中普遍性的、一般性的原理。并借助于这些原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实现活学活用的目的。
总之,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在是传统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而是“一身兼多任”,学生成长中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人,课程改革的研究人,教学艺术的探索人,……照此要求,虽任重道远,却无限光荣。而我们的历史教师,惟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进修和自我学习的机会和渠道,才能够担当起时代发展所赋予的重任。
第一,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课程理论,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增强课程改革意识,要在行动上支持课程改革,在教学中研究课程改革。
众所周知,目前正方兴未艾进行的历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历史教育改革力度最大最深的一次改革。严格说来,历次的历史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历史教育在“教学”层面上的一种改革,而很少涉及“课程”层面上的改革。
探讨历史教育的本质问题,就不能仅仅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待历史教育,离开和放弃从课程的层面来解决历史教育中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历史教育研究的不足。没有一个科学的课程目标,自然就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历史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到底是什么?历史教育中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是“历史教学”研究的范畴,还是“历史课程”的探讨范围?我认为这是历史课程所应着力研究的问题。因而必须首先解决好历史课程的目的和目标,然后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再来探讨历史教学的目标。只有很好地解决了历史教育在“课程”层面上的问题之后,我们再来认真反思历史教育在“教学”层面上的现状、问题和探讨解决对策。
历史教学的多年来的实践也已经证明,历史教学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可是历史课程研究的滞后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仅仅依靠“教学”层面的改革,其成效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认为,在当代,课程的重要性已远远地超过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在目前历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大力推进历史课程改革,即一手抓“课程”,一手抓“教学”,通过“全面治理”的办法,推动历史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第二:《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渗透了史学界许多研究新成果,但仍有滞后之处,为适应历史课程改革,历史教师要不断了解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更新知识结构,适当地把这些研究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历史研究处在发展之中,在不断吸取历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的同时,《历史课程标准》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历史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落后性和滞后性。因而《历史课程标准》的这种局限与不足是永远也不能克服的,也只有通过历史教师积极关注史学界的研究新动态和新成果,才能予以有效地弥补。
第三:《历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鉴于此,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
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新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往教学的最大缺点,在于教师基本上包办或者替代了学生的学习,没有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
如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王位世袭制取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为主题开展讨论活动。这里可以提示学生,我们认为的“夏朝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表现”,是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来分析的,并不是说夏朝的各个方面的改革都是历史的进步,都应该得到我们的肯定。
教师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文献资料,并整理成文以及文字阐释和表达能力。因是初写,教师不必要求论文的写作规范,文章不必太长。在选题上,要有意义,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坚决反对拼凑和抄袭别人论著中的内容。并在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上予以点拨和指导。另外历史教师在阅读完学生的小论文之后,要及时认真讲评。对学生的小论文,要做到鼓励多一些。对于文中出现的不足与缺陷,建议教师单独予以辅导,帮助学生予以纠正。
第四:《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应该关注“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消除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重“教”轻“学”的弊端,历史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关注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到“正确公正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如“评价汉武帝”、“评价唐太宗”、“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等等。这是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论”上的指导。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不计其数,历史课堂的时间也不允许对每一个人物都予以评价。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取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范例教学”的理论值得借鉴。“范例教学”就是主张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性的、典型性的知识,通过教学武装学生,通过这些范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理解学科知识中普遍性的、一般性的原理。并借助于这些原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实现活学活用的目的。
总之,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在是传统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而是“一身兼多任”,学生成长中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人,课程改革的研究人,教学艺术的探索人,……照此要求,虽任重道远,却无限光荣。而我们的历史教师,惟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进修和自我学习的机会和渠道,才能够担当起时代发展所赋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