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改革的不同解读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8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资条上所失去的部分是最令人紧张的,所以我从不迟到,努力完成工作定额;所以我非常关心个人所得税改革。”8月24日清晨7时许,在开往国贸的城铁上,张小姐拿着刚买的一沓报纸,按头版上的导读标题指示,翻到有个税改革内容的那一版认真读了起来。
  张小姐26岁,在北京国贸中心一家公司上班。像她这个年纪的中国工薪族,第一次拿工资的时候就知道每月工资条上扣去的几百块钱叫做“个人所得税”。
  
  三因素促个税改革
  
  公务员路强1980年参加工作,尽管《所得税法》是在那年9月颁布,但他却是在15年后的1995年才知道要交“个人所得税”。1995年的工资改革使路强的月工资首次突破800元的个税起征点。
  时至今日,在中国大多数城镇地区,月薪800元已经从值得羡慕变成值得同情。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前两个季度,中国劳动者平均劳动报酬达到8040元,平均月薪为1340元。300元起征的个人所得税几乎成为工薪一疾的“人头税”。
  以税收规模论,个人所得税只占中国财政收入诸税种的第五位,以纳税人数而言,它无疑是第一大税种,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个与普通公民关系最密切的税种的消息甫出,顿时成为舆论焦点。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8月23日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7次会议上就《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作说明时说,800元起征标准制定以来,中国人的收入来源结构、消费支出结构和社会分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93年,就业者月薪收入在800元以上的为1%左右,到2002年已升至52%左右。
  此外,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全国城超过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每月800元的减除费用标准。向这部分个人收入征税,将影响居民消费能力。金人庆表示,草案提高起征标准,意在解决城镇居民生活费用税前扣除不足的问题。
  金人庆在就修正草案做说明时提到的第三个因素是,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不严,导致税收流失,真实个人所得与税负水平脱节。当前政府征收到的个人所得税中,65%来自工薪阶层,与大多数国家的所得税税源结构有差别。鉴于此,新提交的个人所得税法修订草案在第八条中增加了有关高收入者必须办理纳税申报的规定。
  
  起征点的不同解读
  
  个税起征点从800元上调到1500元,上调幅度将近100%,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仍然是上调幅度不够大的声音。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分析说,考虑到物价的变化,计人通货膨胀率后,今天的1500元实际上就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的800元,可以说主体还将是工薪阶层,个税的税源结构不会改变。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一位研究人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人们逐渐感受到税收压力实际上是分配方式变革带来的后果。
  改革开放前的低收入时代,人们在工资条上看不到明显的扣除,是因为国家在一次分配时有很大的发言权,可以直接规定民收入哪些用于消费,哪些用于积累;经营主体多元之后,国家调节收入的手段主要放在税收等二次分配环节上。
  这位专家认为,选择恰当个税起特点,必须在保证财政税源和保护纳税人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确定1500元的起征点,是经过对全国范围内劳动工资水平的分析得出的平衡点。
  也有专家认为,个税起征点上的争论反映的是税收观念的不同。个人所得税的第一作用是调节收入水平,防止贫富两极分化;还是保障财政来源,这两种观念的分野决定了对起征点的判断。
  
  尝试新调控手段
  
  在谈到推动此次个税改革的动力时很多专家注意到,则政部长金人庆在向人大做草案说明时提到通过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费用税前扣除额度来刺激消费。
  通过减税刺激经济是西方国家经常采用的办法。以往,中国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惯常做法是政府主导增加投资。这次通过减税刺激消费的思路是宏观调控方面出现的一个新变化,有望改善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消费不足这个薄弱环节。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则认为,个税改革提高个税起征点,并不意味着“减税”将成为本届政府的经济思路。
  他说,温总理提到本届政府的任务时,强调“政府该管的要管,不该管的不管”,可以推测公共财政这一块的管理会加强,财政也将进一步增加。
  丁元竹认为,提高个税起征点减少的税基,可以通过加强对高收入者所得税的征管来弥补,工薪之外的收入纳入税收登记范围,将补偿低收入者免交的所得税。税基减少将使税务部门将精力集中在高收入者所得税的征管上,有助于所得税税源结构的改善。
  丁元竹认为,中国政府推动税制改革的目的是调整税源结构,而非整体上“减税”。他预测在个人所得税改革之后征收消费税、遗产税等其他税种的税法都将逐步制定。通过税收调整二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将是今后税制改革的一个方向。
其他文献
七月流火,八月油荒,看南粤大地,多少车没油抛锚正路上,又有多少人拿着钱加不到油,奔驰宝马、奥拓吉利,管你高低贵贱,没油就全泼戏。  人说国际油价涨太快,有人说台风肆虐刚油轮,有人说价格倒挂炼油亏,有人  说巨头囤油卖高价……无论哪种情况属实,我们都无可叫逃避地看到能源危机的阴影迫近中国,在这样一个贫油时代,简单或许更是—种幸福 。 马车、自行车会不会在名车面前重新找回往日的尊严?这不止是一个有趣的
期刊
8月14日闭幕的上海书展上,各类图书零售总额达2000万元,为历年之最。此次书展最明显的特征便是读者冲着折扣才买书。书展在许多媒体上的宣传口号是:10元一张门票可以买到上万种八折图书,非常值得。  中国的书价上涨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一套1982年中华书局版的10卷本《史记》不到20元,而现在市场上动辄上千元的《史记》却屡见不鲜。中国的书价让许多读者望而却步,书的定价到底有没有个谱,中国书业的利润又
期刊
9月的一个下午,美籍华裔艺术家方金玉应约来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参观。他发现,他的同伴、美国海斯顿艺术大学的硕士玛莉娜·尼格,并没有像他一样花五美元去租一副博物馆的导游耳机,聆听馆长的艺术教诲,而是戴上了她自己的iPod耳机。  从玛莉娜那儿拿来耳机戴上后,好奇的方金玉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  “嘿,要不要听点刺激的?你知道这画的是什么吗?”一个男声坏笑着问道。  “天哪,你这下流胚子,总想不到正经事
期刊
“黑金”老板的共性与个性     为什么同样的一类人,在不同的省份,地方,都能干出相同的事业,造出相同的恶孽     如果一个人的手上沾上了123条人命的鲜血,人们会冠以其“十恶不赦”的骂名;而当他曾经捧着纳税金额逾1000万的成绩单时,风险和恶行却都被掩盖。以“黑金”蹭亮人生的亿万身价企业家——曾云高,在广东省梅州市大兴“8·7”特大透水事故造成123名矿工被困井下致死后被迫自首,其正反嬗变的2
期刊
力量思维之下,治理不会是如烹小鲜,而必然会搞成滚右乱泼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若烹小鲜,不是说谁本事大,做大事能够得心应手,只当小菜一碟;而是说治理国家要态度慎重谨细,像烹调小鱼一样。烹调小鱼要怎样?第一是不能乱翻,第二是不能猛火。翻来翻去,鱼就烂了;猛火急攻,鱼又焦了。  这当然不是治国方法论的全部,但无论多少年过去,应该还是一种公共治理的原则。  老子说这个话的时候,整个华夏地
期刊
日本发生地震,中国的电视制造就会受到影响    小陶,上海同济大学材料专业研究生。刚毕业的时候是在上海松江区一个生产胶粘剂的民营企业做研发。三年后他跳槽到了浦东的一个美国企业,工资涨了一倍。  这家民营企业年产值约为3000万-4000万元,每年拿出5%作为研发经费。“估计一百多万元吧。”小陶说,“看起来不少啊,其实对于研发是很不够的。”  他说,研发是很费经费的,添置一台精密设备就要几十万元,但
期刊
今年以来,一些西方知名媒体连续拿出黄金版面,以“中国的世纪”即将或已然来临为主题,对中国经济发展浓墨重彩,惊叹褒奖有加。西方舆论的这一轮中国报道热潮,与言犹在耳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一道,构成一种颇具观赏性的风景。  这些报道用飞扬的文字和炫目的照片,向不知情的读者们展示了中国欣欣向荣的社会现实和气势磅礴的经济规模,把身价亿万的房地产大亨、为美国市场缝织衣服的打工妹和“特立独行”的电影人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重回世界视野中的那一刻,天安门城楼前奔涌的自行车洪流被各式各样的镜头记录下来,人们称中国为“自行车王国”。  不过20多年后的今天,即使在上下班高峰时,驶过天安门的自行车已稀落了许多。  有一条最新的消息是:8月16日,总部设在深圳的中国最大自行车企业“*ST中华”发布公告申请破产,有可能成为首家破产的A股上市公司。    几代人的初恋多与自行车有关    “肯定不一样,就好
期刊
中印两国正在实践着一种超越边境问题发展两国关系的模式  编者按:  美国《商业周刊》最近一期的封面故事讨论了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崛起,指出两国的幅员和动力足以让它们改变21世纪全球经济,其规模和影响只有19世纪美国经济的发展可以比拟。  报道指出,中国和印度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平均达到9.5个百分点,而印度也有6个百分点。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在未来几十年里!中国和印度的经济仍能达
期刊
当代小说处境如何?这个话题由王安忆来解读,也许是再合适不过的。  2005年夏一个名为“全球化与东亚现代性”暑期高级论坛上,王安忆作了一个名为“当下小说处境”的报告。为了这个报告,王安忆说她足足准备了两天,因为她更关注的不是“全球化”或者“东亚现代性”,而就是小说本身,一如她长期以来的专注和纯粹。  王安忆看上去很累,不知是因为琐事还是工作,抑或可能是她在演讲中反复提到的关于小说的“生计”问题。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