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记者人生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digy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懒懒地坐在长毛兔舍门前,翻看着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
  一輛吉普车停在了我家门口不远的路上,县委的王书记和乡、村里的书记朝这边走来。
  “王书记来了。”我父亲快步迎了上去。
  “老周,长毛兔有多少只了?年底你要带头当万元户啊!”王书记边说边将一支香烟递给了我父亲。
  “200多只,感谢王书记关心……”
  我跟着这批干部走进了兔舍,王书记按兔舍编号数兔子,细心地翻看长毛兔档案,不时回过头看我:“这孩子一表人才,怎么待在家里?”“不得人。”父亲闷头闷脑地回答着,村里的干部拉了一下父亲,叫他少说话。
  “老周,过几天县里开养兔现场会,要让先富起来的农民介绍经验,到时候请你说说养兔经。”
  “对不起,王书记,我不去。”
  “你有什么事吗?不高兴吗?”王书记仍然笑着问道。
  父亲把我拉到前面,告诉王书记,说我去年高中毕业,参加县里招聘报道员考试,全县250人参加,考了个第九名,乡里不用,分管干部吃人家的嘴软,要用邻村一个考了160多名的退伍军人。
  父亲的话让我和乡村干部都感到吃惊,心想,县里来的大干部肯定要发火,谁料想,书记笑着说:“老周,消消气,这事我们会公平处理的。”他转身拍了拍乡党委书记的肩膀:“老陈,这事情交给你了。”说完,一行人又去走访了周下庄另两家养兔大户,天黑前才乘吉普车走了。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喊的王书记是县委书记。
  这一天是1985年5月24日,第二天,乡党委办公室派人来通知我去上班,担任乡里的报道员。
  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喜讯啊!我喜出望外给来人递烟,奶奶、父亲、母亲都围了上来,高兴得合不拢嘴,在全家人期盼的眼光下,我走出了周下庄,就像著名作家柳青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像《人生》里的高加林一样,走出了那个偏僻的村庄。
  到了乡政府,领导给我分了一间房子,配备了桌椅,又从乡招待所抽调了一张床和全套的被褥。我白天跟着乡里的干部到村里去采访,晚上在房间里写稿。那段日子,我心情特别好,父亲、母亲、周下庄的乡亲们都能在广播里听到我的新闻报道,我也不用像过去割兔草时,遇到同学躲到路旁树林后面,就像高加林进城拖粪不敢见到同学一样。
  不久,父亲走上县里大会堂的讲台,扔掉了我给他准备好的讲话稿,实实在在地讲了一通养兔经。当天,我写了篇《专业大户传经送宝,千名干群学养毛兔》的稿子在县广播站播出。这一年,县里长毛兔栏存达到10万多只。
  刚在乡里当报道员的日子是非常清苦的,所谓的报道员就是乡政府里的一名勤杂工,白天送通知开会、陪乡干部下村调研、被任何部门的人抓差写总结、写讲话稿。给广播电台、报社写新闻稿只能是夜里加班,一个月30多元的工资要等到年底才发,日常生活要靠稿费维持。
  就是这样的一个“饭碗”,在七年里多次有人惦记着,我知道自己无根无基,“饭碗”来之不易,只有百倍努力写出名气才能立足脚跟。
  夏日酷暑难当,晚饭后,乡政府工作人员会把机关里唯一一台18寸彩电搬到院子里,周围的群众、过往的行人争先赶来,像看电影一样看电视,记得当时热播的是《霍元甲》和《陈真传》,可那个热闹的人群中没有我,房间灯下,看报纸、写稿是我的必修课。
  妻子十月怀胎、足月临盆时,我把她送进乡卫生院,安顿好后,我悄悄离开,熟门熟路来到院长办公室,用电话把当天采访的一条快讯发给了市报社。妻子生子,我发新闻稿两不误,我高兴地回到产房时,妻子正死去活来、哭天喊地地骂我,儿子出生后多少年了,她想起来还抱怨我抢新闻时不顾老婆孩子了。
  成家后有了孩子,生活开销更大了。妻子没有工作,夜夜督促我起床写稿是她的主要任务。现在的年轻人永远都不会想到,床离办公桌仅有三米距离,数九严寒的冬天,没有取暖设备,没有夜宵,后半夜一两点钟,离开热被窝,披上一件旧棉大衣,跨越三米线是怎样的艰难?我常常背诵着口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去争取胜利”,毅然起床,来到写字桌前。当时我清楚,只要夜里能来到了桌前,天亮上班时准有誊写好的稿件送进县广播电台,寄给报社。
  天天熬夜写稿,最大的希望就是能睡个整夜觉,有时我会轻手轻脚拉下电闸,夜里,妻子问我怎么不起来写稿,我会说,停电了!理由充分地睡个好觉,这办法也就一两个月用一回,两人心照不宣。那些年,稿费是我养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乡里,我常遇见下乡检查工作的县委书记,每次见面,他都问我家里情况、工作情况,他对我说,世上没有永久的饭碗,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住饭碗。就这样,我不敢辜负他的期望,在乡政府的7年里,不管春夏秋冬,我都是后半夜里起床,写稿、读报,用稿费养家。一次,葛庄村刘志高老人百岁寿辰,县、乡、村三级干部前去祝寿,我赶去采访,当刘志高老人端起这杯长寿酒敬共产党干部时,我心里想到了县委老书记的身影,热闹的场景让我突然有了灵感,挥笔写下了《这杯长寿酒,我敬共产党》的现场新闻标题。后来,这篇稿子被市报刊登、新华社转发,还被评为新华社地方广播十年好新闻。
  每一个梦想总是有风雨相伴,我的坚持,终将美好。七八年的滚打磨炼,因发表稿件多,我被破格调进县广播电视台,破格转为正式编制,成了一名记者。
  如今,我已成为地方县级台的骨干记者、编辑,新闻部主任、专题部主任、市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 所有这些,我要感谢生活。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段 明
其他文献
北有故宫,南有肃雍。听说浙江东阳有个肃雍堂,“开门见山”的典故由此而来。   《肃雍堂记》载:“肃,肃敬也,礼之所以立也;雍,雍和也,乐之所由生也。”卢氏自古宗儒学,敦礼教,兴书院,乃典型的书香门第。徜徉在肃雍堂,仿佛看见历史的时光,黑色的匾上,油漆层层剥落,呈现出毫无规则的白色和灰色,像花脸一般。窗门、门厅、彩灯、横梁、柱子、房顶,精美的木雕无处不在,就连不起眼的隔扇、裙板上,都雕着漂亮的图案
期刊
七十多岁的岳母来我家小住的时候 ,晚上去得最多的就是到高邮净土寺塔广场听戏,一连去了好几次。回家后,她把听戏的感受告诉岳父,她说那儿的夜晚,广场上到处是人,是歌声,个个穿得漂漂亮亮,人人露出开心微笑。   岳父、岳母所说的戏,与传统意义上的戏不同。地点不在剧院,也不在室内,在市民广场;没有舞台,平地就是舞台;演员没有戏剧表演服,穿的是平常衣;没有道具,如果说有道具的话,只是一个简易耳麦和小小的扬
期刊
有一年,我到酒埠江纸厂做临时工。那天,天还没有亮,母亲和三姐、四姐送我来到村口。在村口我朝前紧走几步,再回头望着母亲和姐姐,眼泪止不住地流下來。我泪眼蒙眬地坐上了去酒埠江的船,耳边只听见“嘭嘭嘭”的引擎声。  没多久,船停靠在一个小码头上,这时上来一位眉目清秀的农家姑娘,看上去与我一般年龄,个子比我稍矮一点。她上船后朝四周看了一下,就径直朝我走来,坐在了我的旁边。船行了一阵,她与我说起话来,还问了
期刊
说起雨,奶奶曾经三番五次地给我讲一个夏天的故事。  那时,我大概还没上学,奶奶领着我和姐姐回娘家。从我们住的祁家窝棚到奶奶的老家炮屯有二十多里,奶奶领着我们“走毛道”(小路),身边是漫无边际的青纱帐,没想到遇上了一场豪雨。只听奶奶说,那场大雨下得沟满壕平,而且下了鸡蛋那么大的雹子。奶奶一手一个,领着我们跑到一棵树下,把两个小脑瓜儿揽进她的怀里,任凭雹子往她脑袋上砸。不知道雨下了多久,地上水流如注,
期刊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会通过山川、风俗、人物和文化等多种途径表现出来。例如人们往往会说,温婉的苏州、悠闲的成都、大气的北京、现代的上海、厚重的西安等。  这里,我要说的是一个小地方,虽说这地方不大,却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有着秀丽的山川、旖旎的风光、独特的风情、悠久的文明,综其魅力与特点,我给它找了一个词——清凉。  这个地方叫攸县,是湖南省株洲市所辖的一个县。  清凉的攸县,呈现在世
期刊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碰壁,唯有卫国南部一个边疆小吏(仪封人),堪称知音。仪封人拜会孔子之后,出门就对仲尼弟子说:“天下无道很久了,上天将要以夫子作木铎来宣示大道。”(“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见《论语·八佾第三》)夏商周以金铎号令三军,以木铎宣告文政教化。两千多年来,这种木铎代不乏人。南北朝时期的张岊(jié),即是一例。  张岊是南齐朝廷司空,堪称重臣。齐明帝驾崩之后,东昏侯萧
期刊
5月5日下午,我们一行来到攸县鸾山镇桃花源风景区。进入景区,一直踏着台阶往下,走了很长一段,便进入通往仙人桥的七里峡,拐了弯,突然看到有几道山泉飞流直下,非常壮观震撼。  再往下走了一段,边走边看,七里峡居然是一道曲曲折折、幽幽险峻的峡谷,沿路有许多大大小小、忽明忽暗的飞瀑流苏!溪水清澈,碧绿如翠,岩壁上各种树木葱茏,枝叶繁茂,密密匝匝。有些植物牵藤绕蔓,爬缠在树身上,似乎难以割舍。峡谷里空气湿润
期刊
“咔擦、咔擦、咔擦”的声音,几十年来始终清晰地回響在我的脑海里,那是姥姥织布扔梭子的声音。  男人下地种庄稼,女人在家纺线织布,是那时农村的生活状态。夏天,姥姥就把纺车搬到角门外的大槐树下,同邻居的大姨、妗子们一起纺线。老槐树能罩起几间屋大的荫凉,这里也成了我和小朋友们玩耍的乐园,我们在纺车间走来跑去。嗡、嗡、嗡的纺线声,交织在一起,犹如一曲幸福和谐的交响乐。老槐树下老太太、小媳妇纺线的画面永远定
期刊
我的母亲77岁了,一直在乡下,住在我十三年前盖的四合院里。  十年前的腊月,我在县城买了一套面积一百二十平米的楼房,虽然花了十八万元,欠了不少外债,但终于在城里有了自己的房子。上楼那天,我特意接母亲过来,一来让母亲看看我的楼房,让母亲高兴高兴。二来母亲年龄大了,在老家生活不方便,想让母亲在县城定居。进城次数不多的母亲刚开始来到我的新楼房里,满脸好奇,这儿摸摸,那儿捏捏。尤其看到新颖的厨房更是睁大了
期刊
阿爸像毕勒古泰山一样沉默。  那天,我坐在阿爸的摩托车后面,从巴彦淖尔村往西日嘎村赶。走了一半路程,突然,天空飘来一团团厚厚的乌云,顷刻兜头洒下倾盆大雨。  匆忙中,摩托车的链条刮到石头,断了。急雨后的山地草原,沙土路本就坑洼不平,越发不能走。我们下了这条唯一的大路,抄一条最近的小路往回走。  雨后的阳光比先前更毒辣,似要把刚下的雨水全部收回。  阿爸一声不吱地推着摩托车,车轮碾压浓绿的草,发出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