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的攸县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iao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会通过山川、风俗、人物和文化等多种途径表现出来。例如人们往往会说,温婉的苏州、悠闲的成都、大气的北京、现代的上海、厚重的西安等。
  这里,我要说的是一个小地方,虽说这地方不大,却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有着秀丽的山川、旖旎的风光、独特的风情、悠久的文明,综其魅力与特点,我给它找了一个词——清凉。
  这个地方叫攸县,是湖南省株洲市所辖的一个县。
  清凉的攸县,呈现在世人眼前的,首先是清凉的酒仙湖。酒仙湖是个狭长的水库,长达二十余里水路,宽窄不一,狭窄处只有几百米,最宽处也有三五公里,更多的是山弯、湖汊,一处一道风景,动静相宜。湖水清澈见底,湖面随着周围的山势环绕,时而宽,时而窄,水倒映着山,山掩映着水,山水一色,没有做作,没有压抑,没有起伏,有的只是自然、开阔、平静。湖的四周是郁郁葱葱的一片绿色,有浅绿的灌木丛,有深绿的杉树,有墨绿的千年古樟。
  坐在游船上,清风不时从山中拂面而来,带着浓郁醉人的芳香,有叶子的清香、花朵的甜香,和着氤氲的水雾蒸气,让人陶然欲醉。
  传说很久以前,在攸河上游一个叫寒婆坳的地方,有一户人家,家境贫寒,但女主人倪二嫂泡的凉茶清凉解渴,远近闻名。过往行人无不赞叹二嫂贤惠美貌,凉茶地道。久而久之,人们把二嫂称作“寒婆”,把倪二嫂泡出的凉茶叫“寒婆茶”。
  一天,酒仙铁拐李云游四方,时值暑天,酒仙口干舌燥,正想找点水喝。忽闻一股茶香,酒仙跳出云端,落到寒婆家门口。寒婆见有人来,急忙递茶待客,酒仙接茶就喝,顿时暑气全消。酒仙落座后定睛一看,眼前的寒婆眉清目秀,落落大方。细打听,知道寒婆家靠丈夫和两个儿子上山打柴和下河捕鱼为生,为过往行人提供凉茶从不收费,日子清贫。酒仙非常感动,就把几千年的酿酒秘方传授给了寒婆。
  寒婆一边为过往行人提供凉茶,一边酿酒卖,由于酒醇味香,生意十分红火。寒婆自己富了,便将酿酒秘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邻。一时寒婆坳户户酿酒,店连店,铺连铺。寒婆坳紧靠攸水河,于是就被称作“酒铺江”。后来酒铺江的酒香越传越远,长沙、湘潭、衡阳的客商都来酒铺贩酒,酒铺江就开设了专门的运酒码头,于是,酒铺江就成了“酒埠江”。
  攸河流经酒埠江时,形成一个湖,湖水却酒香四溢,人们就称其为酒仙湖了。
  如今的酒仙湖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夏天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泛舟湖面,水中嬉戏,大小游船来来往往,热闹非凡。
  清凉的攸县,奉献给世人的还有清凉的“仙人桥”。坐落在攸县漕泊乡境内的仙人桥,真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远远望去,仙人桥如长虹卧波,横亘在两峰之间,白色的桥体隐掩于青山绿树中。一条全长16里的峡谷,一年四季涧水长流,山谷两边树木成林,峡谷底部只在中午才有太阳光透射下来,谷底非常幽暗,溶洞密布,阴河暗涌,地下世界美丽神奇。相传上古时代,这里原为石山,阻挡石流,上游滞水成灾,下游土旱地裂,民不聊生。八仙之首铁拐李先师路过这里,得知此情后,决心为民消灾除患。他面对阻拦溪水的石山,大喝三声,扬起禅杖朝石山一凿,顽石洞穿,水流畅通,石桥呈现,上、下游的人们从此不再遭受旱涝之苦,“仙人桥”由此得名。
  清凉的攸县,还有清凉的禅意。这清凉的禅意就在名僧高禅胜地宝宁寺。宝宁寺位于攸县黄丰桥镇乌井村,坐落于酒仙湖畔,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为佛教禅宗曹洞宗祖庭,是湖南开创最早的佛教禅院之一。
  坐落在这青山绿水间的宝宁寺,清寂苍古,和煦肃静。步入宝宁寺山门,迎面青色的石碑上刻着佛教一代泰斗吴立民大师亲笔题写的“宝宁寺及矿长髭墓足称国宝”。宝宁寺门口有一偌大放生池,池中重约20吨的汉白玉龟浮于水面,与24支睡莲相连。十八礅曲桥纵贯与池中假山相连。正对寺门的曲桥上有一平台,为放生台。拾级而下,就到了放生池邊,游道两侧是诗碑长廊。耳听梵音,身置梵境,片刻禅意入心,只觉心境如洗,澄澈清明,空灵无物。置身于这晨钟暮鼓、禅意清凉的古刹里,疲惫的身心随之放松,仿佛在那一刹那间,尘嚣中的那些烦恼瞬间都无所谓了,顿感身心无比清凉。
  佛门的清凉,我们求不得,我们能求的,唯有生活中的清凉。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丰衣足食了,都市的居民们有了在陶盆瓦缸里,侍弄花草树木的雅兴。于是,从者众多,业态兴隆。   盆景族从山谷中挖来一株兰草,从山岭上刨出一束映山红,从平原乡下移植来一根葡藤,从苗圃里买回一棵幼松,小心翼翼地植入那些彩绘过的或方或圆、或大或小的盆中缸里,扶正苗木,虔心敬意地培土、浇水,而后摆放于狭小的庭院和局促的屋室里。从此,盆景的主人依四季之更替,将花盆在室内室外搬进搬出;随时令的变迁,适时地对苗
期刊
这儿,是茶峒。   有一“小溪”,下午我去了,真真切切的,是沿着“小溪”边走着的。   是去“三不管岛”的路边,豆蔻年华,手中握的,是我握不动的画笔。因为它们画的是沈从文的《边城》画面。   这画面是诱人的,您看: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户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
期刊
冬至夜里,一辆长长的列车驶过美丽的东北平原。   这节车厢里原本也热热闹闹的,这时突然安静下来。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在车厢内一瘸一拐地慢步行走,所至之处,乘客纷纷拿起手机。他最后停下来了,站在一家三口身旁,开始收拾自己塑料袋里的行李。他应是无钱买坐票,只能站着。这节车厢内的人都沉默不语,似乎什么都没发生,心中波澜不惊,和外面的世界形成强烈对比。列车驶入了一条很长的隧道中,黑漆漆的,让人想起什么。 
期刊
我生长在农村,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菜园,菜园里最常见的也就属大葱了。   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放学回到家,闻到一种清香,心想:“哎!又放葱,虽然闻着很清香但并不好吃啊!”然后,有多慢走多慢,来到厨房,问道:“妈,您做的什么饭啊?”“等会儿你就知道了。”妈妈回答。   “您又放葱了吧!”我说。妈妈自言自语了一句:“居然忘记买面条了,不过没事,我们家有面条机。”“面条!”我很不耐烦地说道,“又是面条
期刊
麦收之后,暴雨就是常有的事了。   在某个午后的暴雨来临之前,它会给足暗示,譬如天上翻卷的铅云,空中凌乱的烈风,地上焦灼的蚂蚁,水里停食的游鱼。即便粗心的农人没有注意到这些,那么也會有闪电和雷鸣做最后的提醒——当然,这提醒特别的急促,像戏剧里大人物的出场,要在一阵响锣鸣鼓之后。   豆大的雨滴断珠似的洒下来,砸在地面上弹出灰尘来,屋顶上一阵急促的“啪啪”声,鸟儿叽喳一通乱飞,射入林子里,家禽家
期刊
在山城里长大的孩子,习惯了深深浅浅的巷子,特别是自上而下都是由石梯铺成的巷子。每每看到这样的巷道,我便喜欢用深和浅来形容。而有个地方的巷子不同,人们用宽和窄来定义它,那便是成都的宽窄巷子。   当我站在宽窄巷子的路口时,我先选择的是宽巷子。走进宽巷子,吸引我的有很多很多,错落的复古院落,各具特色的小吃摊、私房菜馆、民俗餐饮、休闲茶馆、特色客栈、小清吧,尤其诱人的还是那隔着一条街都能闻到味儿的成都
期刊
北有故宫,南有肃雍。听说浙江东阳有个肃雍堂,“开门见山”的典故由此而来。   《肃雍堂记》载:“肃,肃敬也,礼之所以立也;雍,雍和也,乐之所由生也。”卢氏自古宗儒学,敦礼教,兴书院,乃典型的书香门第。徜徉在肃雍堂,仿佛看见历史的时光,黑色的匾上,油漆层层剥落,呈现出毫无规则的白色和灰色,像花脸一般。窗门、门厅、彩灯、横梁、柱子、房顶,精美的木雕无处不在,就连不起眼的隔扇、裙板上,都雕着漂亮的图案
期刊
七十多岁的岳母来我家小住的时候 ,晚上去得最多的就是到高邮净土寺塔广场听戏,一连去了好几次。回家后,她把听戏的感受告诉岳父,她说那儿的夜晚,广场上到处是人,是歌声,个个穿得漂漂亮亮,人人露出开心微笑。   岳父、岳母所说的戏,与传统意义上的戏不同。地点不在剧院,也不在室内,在市民广场;没有舞台,平地就是舞台;演员没有戏剧表演服,穿的是平常衣;没有道具,如果说有道具的话,只是一个简易耳麦和小小的扬
期刊
有一年,我到酒埠江纸厂做临时工。那天,天还没有亮,母亲和三姐、四姐送我来到村口。在村口我朝前紧走几步,再回头望着母亲和姐姐,眼泪止不住地流下來。我泪眼蒙眬地坐上了去酒埠江的船,耳边只听见“嘭嘭嘭”的引擎声。  没多久,船停靠在一个小码头上,这时上来一位眉目清秀的农家姑娘,看上去与我一般年龄,个子比我稍矮一点。她上船后朝四周看了一下,就径直朝我走来,坐在了我的旁边。船行了一阵,她与我说起话来,还问了
期刊
说起雨,奶奶曾经三番五次地给我讲一个夏天的故事。  那时,我大概还没上学,奶奶领着我和姐姐回娘家。从我们住的祁家窝棚到奶奶的老家炮屯有二十多里,奶奶领着我们“走毛道”(小路),身边是漫无边际的青纱帐,没想到遇上了一场豪雨。只听奶奶说,那场大雨下得沟满壕平,而且下了鸡蛋那么大的雹子。奶奶一手一个,领着我们跑到一棵树下,把两个小脑瓜儿揽进她的怀里,任凭雹子往她脑袋上砸。不知道雨下了多久,地上水流如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