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咔擦、咔擦、咔擦”的声音,几十年来始终清晰地回響在我的脑海里,那是姥姥织布扔梭子的声音。
男人下地种庄稼,女人在家纺线织布,是那时农村的生活状态。夏天,姥姥就把纺车搬到角门外的大槐树下,同邻居的大姨、妗子们一起纺线。老槐树能罩起几间屋大的荫凉,这里也成了我和小朋友们玩耍的乐园,我们在纺车间走来跑去。嗡、嗡、嗡的纺线声,交织在一起,犹如一曲幸福和谐的交响乐。老槐树下老太太、小媳妇纺线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冬天,姥姥就坐在自家的炕上纺线,我常常是听着姥姥纺线的嗡嗡声入眠,半夜醒来,纺线声还是不停地在响。
我每天看着姥姥纺线,感到很好奇,我看到姥姥不在纺车前,就坐下抓着纺车轴拧两下。纺车的转轴不听我使唤,线一次一次地被我拉断,每次我坐在纺车前拧一顿,不是把锭杆轴拽歪了,就是把纺车的弦子拉偏了,姥姥先是嚷我一顿,后又修理一番。把布基纺成线穗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留做纬线,一部分作为经线。经线经过米汤浆过才能上机。
浆线是家里的一个大事情。之前要看天气,预备浆线所用的小米、准备浆线杆子。浆线的那天,姥姥早早起来,熬一大锅小米汤,把线拐子放到米汤锅里反复地揉搓,再在米汤里浸泡一段时间。姥爷就在宽敞、通风、向阳的地方,架起浆线杆子,用交叉木头支在两端,中间架起一根光滑的圆横木。把线拐子捞出,穿在横木上,用小擀面轴,穿在线拐子下面,拧线、沌线,把米浆水拧出来,沌下粘在线上的米粒。
那时浆线,可热闹了。邻居的姥姥、妗子们都来帮忙,她们边说边干,我在浆线杆子底下钻来钻去,粘了一头的米粒,我用手捏一捏线,黏黏的,鼻子凑到线上,闻一闻,一股小米的香甜味,四十多年过去了,我现在依然记得那迷人的味道。浆线杆子上穿了一串的白线随风飘动,远看像是一缕一缕的龙须面挂在那里。姥姥、妗子们,都是满头的米粒,一脸的热汗。
浆好的线,绕到木落子上,再牵线。每次牵线前,姥姥总要算了再算,称量线的重量,织多少尺布,布幅多么宽,姥姥不识字,也不知道她是用什么法子算出来的。把缠满线的木落子靠墙摆成一排,上面拉一根铁丝,铁丝上套着很多的铁环,每个木落子的线穿过铁环,把所有的木落子的线通过铁环抓在一起。牵着线来回地走,往定好的木橛子上挂,木橛子两边各坐着一人,负责接线挂线。我抢着坐在一头等着挂线,姥姥把线交到我的手里,特地告诉我别翻手直接挂上,白白的线一道一道地挂满了木橛子。最后,线从木橛子上摘下来,缠成一个大线团。开始递综,把线一根一根地穿入综中,通过两片综,把经线分两层。刷线,用刷子把线刷开,线绕到盛子上,最后的环节是闯杼。盛子固定到织布机的轴上,把综吊起,把杼固定到织布机上吊起拴好,从杼中引出的经线固定在布轴上就是拴布,可以开始织布了。
纬线,把纺好的线穗子用竹棍绕成长形的穗子,长长的像黄瓜,把长线穗子浸湿,放到梭子里面,线头从梭子底下的小孔拉出。姥姥坐上织布机,用手拉杼沌一沌,感觉一下整个织布机是否平衡,拉杆和踏板是否和谐,然后两只脚踩着踏板,一上一下,两片综上下滑动,经线张开了口,一手向前推杼,一手从一边穿梭子,梭子带着纬线穿过经线,手拉杼往后一磕,经纬交织在一起。两脚有节奏地踩踏板,经线一上一下,纬线穿来穿去,手拉杼一前一后,梭子左右飞来飞去,经纬交织,布出现了。伴随着咔嚓、咔嚓、咔嚓声,姥姥前后推拉的美妙的姿态,我喜欢得不得了。有时,我小猴子似的爬上姥姥的后背,跟着她织布的节奏晃来晃去,感觉很美。
姥姥去做饭了,离开了织布机,我瞅着姥姥看不见,就爬上织布机,扔几下梭子,不是扔过了掉在地下,就是劲小了扔不过去,不小心还会戳断几根线,吓得我跳下织布机就跑,姥姥颠着小脚追我。追不上了,姥姥一边嘴里念叨着,一边仔细地检查:“哎呀!这孩子就是添乱,看看给弄断了两根线。”
一天,姥姥织布,我在旁边看。我说:“姥姥渴了吧,我给你倒碗水。”我从碗架子上拿了碗,给姥姥倒了一碗白开水端给她。姥姥喝着水,趁她高兴,我说:“姥姥我想跟你学织布,学会了替你织。”姥姥说:“你这么小就学了,何时织到头啊!”我说:“不小了,明年我就九岁了。”
姥姥不忙的时候,就一边给我示范,一边讲解。我按照姥姥教授的方法,一梭一梭地扔,慢慢地竟然织出一寸多长的布,看着自己织出的布,我高兴极了。有空我就爬上织布机织上几下,咔擦、咔擦、咔擦的节奏让我着迷。虽然我没有织出多少布,但我对织布有了一些感觉。
我跟着姥姥在一起的几年中,目睹了从棉花到纺线,再到织布,这个完整的过程,学会了纺线、浆线、牵线、递综、闯杼、盛子上机和织布等技能,使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练就了循序渐进的做事态度,真正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义。
那“咔嚓、咔嚓、咔嚓”的织布声,成了我永远不能忘怀的童年的歌谣。
责任编辑:李 梅
插图选自《人物动物图案》一书
男人下地种庄稼,女人在家纺线织布,是那时农村的生活状态。夏天,姥姥就把纺车搬到角门外的大槐树下,同邻居的大姨、妗子们一起纺线。老槐树能罩起几间屋大的荫凉,这里也成了我和小朋友们玩耍的乐园,我们在纺车间走来跑去。嗡、嗡、嗡的纺线声,交织在一起,犹如一曲幸福和谐的交响乐。老槐树下老太太、小媳妇纺线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冬天,姥姥就坐在自家的炕上纺线,我常常是听着姥姥纺线的嗡嗡声入眠,半夜醒来,纺线声还是不停地在响。
我每天看着姥姥纺线,感到很好奇,我看到姥姥不在纺车前,就坐下抓着纺车轴拧两下。纺车的转轴不听我使唤,线一次一次地被我拉断,每次我坐在纺车前拧一顿,不是把锭杆轴拽歪了,就是把纺车的弦子拉偏了,姥姥先是嚷我一顿,后又修理一番。把布基纺成线穗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留做纬线,一部分作为经线。经线经过米汤浆过才能上机。
浆线是家里的一个大事情。之前要看天气,预备浆线所用的小米、准备浆线杆子。浆线的那天,姥姥早早起来,熬一大锅小米汤,把线拐子放到米汤锅里反复地揉搓,再在米汤里浸泡一段时间。姥爷就在宽敞、通风、向阳的地方,架起浆线杆子,用交叉木头支在两端,中间架起一根光滑的圆横木。把线拐子捞出,穿在横木上,用小擀面轴,穿在线拐子下面,拧线、沌线,把米浆水拧出来,沌下粘在线上的米粒。
那时浆线,可热闹了。邻居的姥姥、妗子们都来帮忙,她们边说边干,我在浆线杆子底下钻来钻去,粘了一头的米粒,我用手捏一捏线,黏黏的,鼻子凑到线上,闻一闻,一股小米的香甜味,四十多年过去了,我现在依然记得那迷人的味道。浆线杆子上穿了一串的白线随风飘动,远看像是一缕一缕的龙须面挂在那里。姥姥、妗子们,都是满头的米粒,一脸的热汗。
浆好的线,绕到木落子上,再牵线。每次牵线前,姥姥总要算了再算,称量线的重量,织多少尺布,布幅多么宽,姥姥不识字,也不知道她是用什么法子算出来的。把缠满线的木落子靠墙摆成一排,上面拉一根铁丝,铁丝上套着很多的铁环,每个木落子的线穿过铁环,把所有的木落子的线通过铁环抓在一起。牵着线来回地走,往定好的木橛子上挂,木橛子两边各坐着一人,负责接线挂线。我抢着坐在一头等着挂线,姥姥把线交到我的手里,特地告诉我别翻手直接挂上,白白的线一道一道地挂满了木橛子。最后,线从木橛子上摘下来,缠成一个大线团。开始递综,把线一根一根地穿入综中,通过两片综,把经线分两层。刷线,用刷子把线刷开,线绕到盛子上,最后的环节是闯杼。盛子固定到织布机的轴上,把综吊起,把杼固定到织布机上吊起拴好,从杼中引出的经线固定在布轴上就是拴布,可以开始织布了。
纬线,把纺好的线穗子用竹棍绕成长形的穗子,长长的像黄瓜,把长线穗子浸湿,放到梭子里面,线头从梭子底下的小孔拉出。姥姥坐上织布机,用手拉杼沌一沌,感觉一下整个织布机是否平衡,拉杆和踏板是否和谐,然后两只脚踩着踏板,一上一下,两片综上下滑动,经线张开了口,一手向前推杼,一手从一边穿梭子,梭子带着纬线穿过经线,手拉杼往后一磕,经纬交织在一起。两脚有节奏地踩踏板,经线一上一下,纬线穿来穿去,手拉杼一前一后,梭子左右飞来飞去,经纬交织,布出现了。伴随着咔嚓、咔嚓、咔嚓声,姥姥前后推拉的美妙的姿态,我喜欢得不得了。有时,我小猴子似的爬上姥姥的后背,跟着她织布的节奏晃来晃去,感觉很美。
姥姥去做饭了,离开了织布机,我瞅着姥姥看不见,就爬上织布机,扔几下梭子,不是扔过了掉在地下,就是劲小了扔不过去,不小心还会戳断几根线,吓得我跳下织布机就跑,姥姥颠着小脚追我。追不上了,姥姥一边嘴里念叨着,一边仔细地检查:“哎呀!这孩子就是添乱,看看给弄断了两根线。”
一天,姥姥织布,我在旁边看。我说:“姥姥渴了吧,我给你倒碗水。”我从碗架子上拿了碗,给姥姥倒了一碗白开水端给她。姥姥喝着水,趁她高兴,我说:“姥姥我想跟你学织布,学会了替你织。”姥姥说:“你这么小就学了,何时织到头啊!”我说:“不小了,明年我就九岁了。”
姥姥不忙的时候,就一边给我示范,一边讲解。我按照姥姥教授的方法,一梭一梭地扔,慢慢地竟然织出一寸多长的布,看着自己织出的布,我高兴极了。有空我就爬上织布机织上几下,咔擦、咔擦、咔擦的节奏让我着迷。虽然我没有织出多少布,但我对织布有了一些感觉。
我跟着姥姥在一起的几年中,目睹了从棉花到纺线,再到织布,这个完整的过程,学会了纺线、浆线、牵线、递综、闯杼、盛子上机和织布等技能,使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练就了循序渐进的做事态度,真正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义。
那“咔嚓、咔嚓、咔嚓”的织布声,成了我永远不能忘怀的童年的歌谣。
责任编辑:李 梅
插图选自《人物动物图案》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