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与文本交流,让语文课堂神采飞扬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tianery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多向交流,深层交流。它不仅具有人与人的言语交流特征,更突出的是人与文本的对话。
  一、当前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存在的问题
  1、时间短,学生与文本对话不充分。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教材,大多是各个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的优秀作品文章,如鲁迅、巴金、老舍、叶圣陶等,阅读这些作品,就是跟这些大师进行对话。人们往往忽视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学生对文本只照了照面,就让学生开始“言说”,交流,就开始“批判性阅读”,就让学生拓展学习了。
  2、时空差,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距离。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弱势”的对话者,与文本与成人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自身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身的知识积累比较狭。(2)对话内容的时空。有的文本生成于久远的古代,小学生刚步入人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哲理。
  3、重形式,忽略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感悟。表现形式之一是把语文课上成表演课。表现形式二是把语文课上成小组讨论课,即不管“大事小事”,不管有无必要,都要分小组合作讨论一下。
  二、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
  与文本充分的对话是实现课堂有效对话的基础。
  1、了解背景,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对话文本,解读文本,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
  (1)写作时代背景。由于一些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就会导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始终如隔靴搔痒,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
  (2)作家生平背景。了解一些作者的身世际遇,对理解作品还是有帮助的。
  (3)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学作品有其解读的现实性,个别性,学生在进行与文本对话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心理背景不一样,在与文本的交流对话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个性化的阅读结果。
  2、创设情境,把握对话话题。情境是滋生对话的土壤,学生只有入情入境了,才能激发其对话的热情和欲望。因而,情境的创设是对话顺利开展的关键。关于对话情境的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等,创设与之相适应的对话情境。
  (1)创设文本内容情境。现代教学要求教学过程能改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这就要求教师重新找回课堂教学的切入口,使整个课堂教学通畅、连贯、一气呵成。
  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a、提炼,整体感受阮恒的品质。b、定格画面,层递感受阮恒的舍身之举。c、升华“朋友”的涵义。
  正是教师通过营造文本中,人物心理的紧张、恐惧情境,在以“友情”为主线的教学设计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体会小男孩阮恒在面对死亡时的害怕,矛盾,挣扎。
  (2)把握随机话题,创设生活情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个性解读的过程。
  我在公开课《看电视》的教学中,在学生读到奶奶津津有味地看京剧,而我和爸爸都在打盹时,设计了一个情景剧。
  师:爸爸,爸爸,快醒醒啊,快醒醒啊!你刚才不是在看电视吗?怎么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呢?
  生:因为京剧不好看啊;因为我不喜欢看京剧啊;
  听京剧太烦了,就想睡觉了……
  师:可我知道现在电视上正在放一场精彩的球赛呢!赶快换成球赛好不好?
  生:好!!
  师:认为要换频道的同学举手!
  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几乎全班同学的手都举了起来,而且把要换频道的理由讲得头头是道,我的脸色一下子就变了,这下可怎么办?这时我突然发现有一个男生没举手,于是请他,他站起来说“这频道不能换。”一下子全班同学都愣住了,我及时地抓住这个声音,让孩子进行讨论“这频道换还是不换,为什么”。 然后让学生再去读文本,在文本中找一找答案。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借“换不换频道”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享受到生成新知的乐趣。
  (3)巧抓重点,创设想象情境。文本的理解是读者(学生、教师)与文本个性化的对话过程。同一篇文章,教师对话文本的重点不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是截然不同的。
  (4)巧用空白,创设矛盾情境。读的“留白”,评价的“留白”,质疑的“留白”…… 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阅读时对这些留白的理解发生了差异,有时甚至是“矛盾”。这样的矛盾得到解决,学生就能真正体验到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哲理,从而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抓住语文教学中的“空白”,激化学生的认知矛盾,才能激活课堂,才能实现学生与文本潜心地对话。
  三、 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注意点
  1、要避免随心所欲解读文本。《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同时也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现在不少教师只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使得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自由过多,教师指导不足。教师除了鼓励学生任意体验外,还经常鼓励学生随意探究,甚至出现鼓励学生误读课文的现象。
  学生与文本对话强调独特体验的价值,但文本的解读不仅要考虑到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还要基于文本本身的价值,对于文本的解读,学生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老师必须进行必要的引导。
  2、要避免教师权威倾向。一味鼓励强调学生对话文本的独特体验,甚至出现误读也不予以纠正,这是自由过度,是不对的。但在现在的阅读教学实践 中,我们仍可以看到约束过度的课堂。在教学中教师仍扮演着绝对权威与领导角色,强调用教师的理解来代替、评价学生的理解。
  3、要避免对话结果的标准化。不同的学生,由于所处的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等的不同,对于同一个文本的理解都有属于个人的个性化体验。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先放手让学生去读,在初读中感知文本,以对话的形式随机扫除阅读障碍,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再读,实在弄不清的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讨论的内容可涉及字词句篇。但对于讨论的结果,只要学生的理解、感悟不偏离文本的核心价值取向,那么老师最好不要强行统一。
  总之,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先了解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现状,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策略,并在实行的过程中时时提醒自己。
其他文献
伴随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对建筑电气消防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因此,开展建筑消防施工时,施工单位要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开展相关操作,做好工程项目验
在长期的语文教改探索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改要想真正改出成效,要把改革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是从根本上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据此,我们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划
期刊
“知人论世”的观点出自《孟子?万章下》,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知人论世”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研究文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章学诚认为,不了解古人的身世、所处环境,就不能准确理解古人的作品。  “知人论世”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解读方法,教师在向学生讲
随着中小学校园伤害事故的不断增多,由此引发的纠纷与日俱增,学校在校园伤害事故中是否应承担责任?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往往成为争议的焦点。本文从分析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入手,明确了学校与学生关系的性质和校园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指出了在处理校园伤害事故中存在的合理使用追偿权及赔偿资金的筹措渠道问题及处理办法,并提出学校应加强责任意识,建立健全事故预防机制,积极预防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对高中语文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发展的今天,高中语文教育只有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步,才能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提供适合时代快速发展的栋梁之才。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学还存在学习和实践脱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观念落后的现象。所以,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教师在具体教学的实践当中创新教学方法和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良好的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记忆效率,增强机体抵抗力。所以说情感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豪情万丈的诗歌朗诵,磬人心脾的散文欣赏,震人心憾
期刊
当前,素质教育思想在我国逐步得到贯彻落实,小学阅读教学改革也生机勃勃。但是,如今的课堂尤其是农村小学课堂的阅读课上,要么教师从头串讲到尾,要么被个别能力强的学生占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长期处于被动、陪衬的局面,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信心,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意识,他们习惯于听他人发言,习惯于教师“一口一口地喂”,学习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主动创造的火花逐渐熄灭。  要想在阅读教学中体现
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白居易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而看齐白石的“虾”,观徐悲鸿的“马”,我们又分明可以从画中的大片的“留白”中感受到“水”的清澈明净或“草原”的丰茂无垠,感受到那潜藏于实体形象中的灵动力量与勃勃生机,产生“韵外之致”的艺术享受。可见,留白是一种艺术。语文教学既然也被称作一门艺术,我们也不是可以从其它门类艺术创作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