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良好的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记忆效率,增强机体抵抗力。所以说情感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豪情万丈的诗歌朗诵,磬人心脾的散文欣赏,震人心憾的抗战文章,等等,无不充满情感,让人陶醉,流连忘返。其中有对祖国的忠诚、人民的热爱、信念的执着;有赤子之心、为民之念、莫逆之交;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所以说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身至境,扬撒情怀呢?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知识,精辟的见解,还要能够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和老师与文章的作者达到思想和心灵的交流和融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首先,创造情感氛围,使学生置身于作品的情感之中。语文教学不要刻意讲求章法,可根据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情怀,在不同的场合搭建不一样的教学环境。
语文课本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溶溶月色、田田荷叶、亭亭荷花,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将其安排在月光撒泻的傍晚时分,踏着月亮的影子,手拿一把花伞,步履轻慢的走进教室,目光如思的凝望着教室外边的天空,仿佛在欣赏这浩瀚的星空,欣赏这即将到来的荷塘月色。黑暗的夜,仰望星空,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通过这样的情景,使学生置身于作品的环境中,让学生在欣赏文章的过程逐渐的和作者的情感融入在一起。又如:在《故乡》一课中可以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其次,用心朗诵,声情并茂,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带着情感体验,进入角色进行朗读,使学生在如真情似真景的课堂教学中接受知识,领悟情感,才能够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吮吸惬意的内容。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在朗诵的过程中,要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浑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这样的朗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木兰诗》这篇文章的内容丰富,积极向上,节奏感强,非常适合朗读。针对这样的文章,教师先充满激情,富满感情的在课堂上为学生朗诵,然后,再把对诗歌内容人物的分析与诵读巧妙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的朗读尝试,学生将会看到这样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会乡、女儿本色的木兰。让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木兰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战斗的精神。教师通过这样的授课来引导学生从诗的情感色彩到具体形象,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来培养学生由诗词感悟到产生情感。那时,谁不为诗的艺术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这种教课方式所达到的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比的。
第三,动之以情,当然要晓之以理。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文章中词句的分析,使得学生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哲理,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感染学生的目的。“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作品中简单明朗的语言,清新明目的画面,孕育丰富的情感,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之中领悟深刻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
《劝学》一文中,作者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通过20个比喻来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在这诸多的比喻句中有正面设喻,也有反面设喻,还有反复设喻。因此,老师在教授这一课文时,只有带领学生理解这些比喻的意义,才能让学生领悟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哲理。
再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着眼于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哪样的变化,对生命有哪样的感悟呢?联系历史背景,学生会更深刻地明白,紫藤萝的命运,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领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并告诉学生: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保持坚定的信念。引导学生摒弃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在感悟文章哲理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洗礼,陶冶了情操。
总之,情感教育已经作为一种教书育人的手段而逐渐在课堂中出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已不再是教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所以说,情感的培养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塑造学生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让学生在语文中获得精神享受,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唱学生感情的海洋;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
语文教学中,豪情万丈的诗歌朗诵,磬人心脾的散文欣赏,震人心憾的抗战文章,等等,无不充满情感,让人陶醉,流连忘返。其中有对祖国的忠诚、人民的热爱、信念的执着;有赤子之心、为民之念、莫逆之交;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所以说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身至境,扬撒情怀呢?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知识,精辟的见解,还要能够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和老师与文章的作者达到思想和心灵的交流和融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首先,创造情感氛围,使学生置身于作品的情感之中。语文教学不要刻意讲求章法,可根据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情怀,在不同的场合搭建不一样的教学环境。
语文课本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溶溶月色、田田荷叶、亭亭荷花,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将其安排在月光撒泻的傍晚时分,踏着月亮的影子,手拿一把花伞,步履轻慢的走进教室,目光如思的凝望着教室外边的天空,仿佛在欣赏这浩瀚的星空,欣赏这即将到来的荷塘月色。黑暗的夜,仰望星空,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通过这样的情景,使学生置身于作品的环境中,让学生在欣赏文章的过程逐渐的和作者的情感融入在一起。又如:在《故乡》一课中可以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其次,用心朗诵,声情并茂,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带着情感体验,进入角色进行朗读,使学生在如真情似真景的课堂教学中接受知识,领悟情感,才能够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吮吸惬意的内容。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在朗诵的过程中,要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浑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这样的朗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木兰诗》这篇文章的内容丰富,积极向上,节奏感强,非常适合朗读。针对这样的文章,教师先充满激情,富满感情的在课堂上为学生朗诵,然后,再把对诗歌内容人物的分析与诵读巧妙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的朗读尝试,学生将会看到这样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会乡、女儿本色的木兰。让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木兰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战斗的精神。教师通过这样的授课来引导学生从诗的情感色彩到具体形象,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来培养学生由诗词感悟到产生情感。那时,谁不为诗的艺术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这种教课方式所达到的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比的。
第三,动之以情,当然要晓之以理。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文章中词句的分析,使得学生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哲理,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感染学生的目的。“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作品中简单明朗的语言,清新明目的画面,孕育丰富的情感,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之中领悟深刻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
《劝学》一文中,作者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通过20个比喻来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在这诸多的比喻句中有正面设喻,也有反面设喻,还有反复设喻。因此,老师在教授这一课文时,只有带领学生理解这些比喻的意义,才能让学生领悟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哲理。
再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着眼于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哪样的变化,对生命有哪样的感悟呢?联系历史背景,学生会更深刻地明白,紫藤萝的命运,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领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并告诉学生: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保持坚定的信念。引导学生摒弃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在感悟文章哲理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洗礼,陶冶了情操。
总之,情感教育已经作为一种教书育人的手段而逐渐在课堂中出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已不再是教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所以说,情感的培养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塑造学生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让学生在语文中获得精神享受,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唱学生感情的海洋;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