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承璀璨东方文明,谱写人文交流华章

来源 :中印对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jie_850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印人文交流热潮势不可挡,互联互通拉近中印交流的时空,喜马拉雅山的天堑挡不住中印交流的热情。
  寒冬的新德里,气温创近年新低,但中印人文交流的“热度”不断上升。2018年12月,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在新德里隆重举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印度外长斯瓦拉杰共同主持。作为2018年落实领导人武汉会晤共识的收官之作,此次会议掀起了中印人文交流的热潮。
  首先是级别高。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武汉亲自敲定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并双双为首次会议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中方文旅、教育等7位副部长随王国委来印参会,与印方对口部门深入交流。
  二是活动多。双方举办了智库、媒体、博物馆、语言与文化、职教论坛、图片展、电影周、新书发布仪式等8场配套活动,场场精彩。
  三是成果丰硕。双方就人文领域“十大支柱”和“八大重点”方向达成共识,两国高校、媒体间共签署5项合作协议,2所大学成立汉语教学中心,并设立2个职教中心。
  四是影响深远。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中印关系史上前所未有,是厚植两国民意的创举,调动了两国各部门合作兴趣,抬升了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加快了中印关系全面发展的步伐。
  历史与现实
  中印曾长期引领世界经济,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逊撰写的《世界经济》一书,过去2000多年中,中印两国经济总量占全球50%的时间长达1600年。与经济发展相同步,中印不仅创造了两大东方文明,而且还交相辉映、交流互鉴,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此次首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彰显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双边关系发展,传承丰厚历史交往遗产,顺应世界文明交流大势,朝着重现“亚洲世纪”的盛景砥砺前行。
  武汉会晤为中印人文交流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去年4月,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武汉会面时,首场活动以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作为开篇,共赏编钟乐舞表演,纵论中印文明互鉴。武汉会晤有力推动中印关系提质增速,迈入發展快车道。之后,两国领导人又三次会面。中国三位国务委员访印。2018年,双边贸易额达955亿美元新高,近千家中国公司在印开展业务,创造了10多万个就业岗位。双边关系积极向好,为人文交流首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印文明互鉴的历史传统为人文交流输送了充足养分。中印人民在跨越漫长岁月和干山万水的交往中和平相处,华章与梵典交相辉映,铸就了世界文明交流史的佳话。从古代看,中印交往史已逾两千年。张骞出使西域,发现自印度贩入的“蜀布”和“邛竹杖”;佛源天竺,法兴中华,法显、玄奘、菩提达摩等高僧大德梯山航海,匹马孤征,留下动人佳话;郑和七下西洋,六次抵印;中国的造纸术、蚕丝、瓷器、茶叶传入印度,印度歌舞、天文、建筑、香料等传人中国,成为双方经古丝绸之路互通有无的历史佐证。中印同为东方多元文化互学互鉴、兼容并蓄,强调伦理道德,讲求修身自省,主张天人合一,崇尚和平仁爱,重视家庭族群,向世人展现出古老东方思想的魅力。
  近现代以来,双方交往进一步加深。孙中山等革命家为印独立运动呐喊鼓劲。印度诗圣泰戈尔两次访华,在印和平乡国际大学设立中国学院,与谭云山等提倡弘扬东方精神文明,中国的印度学和印度的中国学由此萌芽并进一步开枝散叶。徐梵澄在印潜心静修33年,译出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抗战时期,印度派医疗队援华,柯棣华大夫长眠于中华大地。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周恩来总理与尼赫鲁总理共同创立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中人民亲如兄弟)在印度成为时代流行语,影响并激励一代年轻人投身中印友好的事业中。即使在两国政治关系遇到挫折时文化交流和往来都未曾中断。
  中印人文交流契合世界文明交流大势和两国人民现实需要从21世纪开始,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蔚为风潮世界日趋扁平化,各种文化交汇激荡,成为文明共享的世纪,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人文交流热潮势不可挡,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互联互通拉近了中印交流的时空,喜马拉雅山的天堑挡不住中印交流的热情。修习瑜伽、品大吉岭红茶、看宝莱坞电影成为中国青年人的时尚,影片《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票房近13亿人民币,是印度国内票房的两倍。中国美食、针灸、武术和电影明星在印广受欢迎。目前,两国已建立14对友省友城,人员往来突破百万,印在华留学生总数已超过2万名,中国云南民族大学成为印度本土外第一家颁发瑜伽硕士学位的高校。两国民众对彼此的求知欲在交往中不断拓展,带动人文交流迅速升温。
  人文交流前景可期
  千帆汇海阔,潮平好扬帆。中印两国人口共27亿,占全球40%,GDP总和占全球20%。中印人文交流潜力巨大,前景可期。首次会议已成功开了好头,我们要趁热打铁,用好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平台,落实好领导人共识,充分调动中印各界支持和参与中印友好的千秋大业。
  一是紧抓落实。推进首次会议各项后续落实,继续做好文化、体育、博物馆管理等领域7个合作文件商签工作,完善机制建设,为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积累更多共识成果。
  二是突出重点。结合双方确定的“十大支柱”“八大重点”方向,推动互设文化中心,合拍电影,活动要常办常新,实现人文交流的可持续性。
  三是制定中、长期合作规划,构建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人文交流新架构,让人文交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中印文明交相辉映,人文交流多元多彩。我相信,只要双方加强互学互鉴,一定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两国27亿人民的大交流,为中印友好合作、文明和谐共处、世界繁荣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其他文献
除了以物质产出的方式对世界经济作出贡献之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也贡献了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更重要的是,中国是迄今唯一没有发生系统性金融经济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而且在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大贡献。  对世界的贡献
期刊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许多经济举措,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公有制经济发展道路的前所未有的探索与实践,意义重大而深遠。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自此,共产党人开始了对经济的战略性开创。从1949年到]957年“一五”计划结束,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  如果把新中国的经济比作一台电脑,那经济制度就是这台电脑的操作系统。对于新生的人民政权而言,当时旧中国这台电脑,从软件方面来说操作
期刊
新中国初期进行的大规模工业探索和建设,一直持续了30年,为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历史性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以后,工业化成为了几乎所有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奋斗目标。而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才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新中国初期进行的大规模工业探索和建设,一直持续成立后的前30年,为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历史性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工业优先发
期刊
由太崆动漫工作室中美动画团队联合打造的暖心励志动画短片《冲破天际》,一经上映便打动了全球影迷的心。  得知太崆动漫处女作《冲破天际》入围今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消息,该片艺术总监博比·庞迪亚斯兴奋地尖叫着躺在了地上。他随即抓起电话,打给市场开发部主管安德鲁·切斯沃思和制片人张少甫,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做到了!我们做到了!我们做到了!”  7分钟的感动源于7000个小时的精心打磨。《冲破天际》的
期刊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证明,世界上还有另外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  201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的巨大变革,改变了亿万人的命运。40年时间里,中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国内的体制改革外,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也越开越大。  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3679亿元,2018年,这一数字已经突破了90万亿元大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
期刊
中国土地制度变革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把土地问题放在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位置,尤其重视土地立法及制度建设。在过去70年时间里,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演进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脉络是一致的,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土地管理制度的变迁  1949至1952年期间,新中国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
期刊
中国能否成为制造业强国不仅将推动中国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的支柱,也将为世界提供独一无二的机遇。  作为一项宏伟的行动计劃,“中国制造2025”在中国政府当下的政策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它旨在继续书写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奇,推动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阶段,迈入富裕国家之列。该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提升中国在全球制造价值链上的地位,最终在此过程中摆脱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制造2025”
期刊
一旦出现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我们需要听取专家的建议,而不是听信流言蜚语,要采取基于事实,而不是源于恐惧的措施。  病毒不分国界,不会因国籍而区别对待任何人,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传播。因此,疫情之下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国际公共卫生威胁,需要全世界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希望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正在采取的全面措施能很快控制住疫情。但身处一个高度城市化、互联互通、国际旅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
期刊
在经济新常态下,正在经历结构调整的中国经济如果想保持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影响,还需要二者之间建立更多良性互动,坚持互利共荣,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断奋斗。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代表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作为中国高层对中国当下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和重要定义,对宏观经
期刊
不确定性增多的世界经济形势向中印国内改革施加了外部压力,促使两国进一步激发国内经济潜力,积极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推动双边及区域合作与开放。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十亿人口级别的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中印两国虽然发展道路不尽相同,但都实现了稳定、发展与繁荣。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印度也有望在2019年超过英法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中印两国的同时复兴为实现亚洲世纪提供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