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印人文交流热潮势不可挡,互联互通拉近中印交流的时空,喜马拉雅山的天堑挡不住中印交流的热情。
寒冬的新德里,气温创近年新低,但中印人文交流的“热度”不断上升。2018年12月,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在新德里隆重举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印度外长斯瓦拉杰共同主持。作为2018年落实领导人武汉会晤共识的收官之作,此次会议掀起了中印人文交流的热潮。
首先是级别高。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武汉亲自敲定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并双双为首次会议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中方文旅、教育等7位副部长随王国委来印参会,与印方对口部门深入交流。
二是活动多。双方举办了智库、媒体、博物馆、语言与文化、职教论坛、图片展、电影周、新书发布仪式等8场配套活动,场场精彩。
三是成果丰硕。双方就人文领域“十大支柱”和“八大重点”方向达成共识,两国高校、媒体间共签署5项合作协议,2所大学成立汉语教学中心,并设立2个职教中心。
四是影响深远。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中印关系史上前所未有,是厚植两国民意的创举,调动了两国各部门合作兴趣,抬升了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加快了中印关系全面发展的步伐。
历史与现实
中印曾长期引领世界经济,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逊撰写的《世界经济》一书,过去2000多年中,中印两国经济总量占全球50%的时间长达1600年。与经济发展相同步,中印不仅创造了两大东方文明,而且还交相辉映、交流互鉴,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此次首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彰显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双边关系发展,传承丰厚历史交往遗产,顺应世界文明交流大势,朝着重现“亚洲世纪”的盛景砥砺前行。
武汉会晤为中印人文交流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去年4月,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武汉会面时,首场活动以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作为开篇,共赏编钟乐舞表演,纵论中印文明互鉴。武汉会晤有力推动中印关系提质增速,迈入發展快车道。之后,两国领导人又三次会面。中国三位国务委员访印。2018年,双边贸易额达955亿美元新高,近千家中国公司在印开展业务,创造了10多万个就业岗位。双边关系积极向好,为人文交流首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印文明互鉴的历史传统为人文交流输送了充足养分。中印人民在跨越漫长岁月和干山万水的交往中和平相处,华章与梵典交相辉映,铸就了世界文明交流史的佳话。从古代看,中印交往史已逾两千年。张骞出使西域,发现自印度贩入的“蜀布”和“邛竹杖”;佛源天竺,法兴中华,法显、玄奘、菩提达摩等高僧大德梯山航海,匹马孤征,留下动人佳话;郑和七下西洋,六次抵印;中国的造纸术、蚕丝、瓷器、茶叶传入印度,印度歌舞、天文、建筑、香料等传人中国,成为双方经古丝绸之路互通有无的历史佐证。中印同为东方多元文化互学互鉴、兼容并蓄,强调伦理道德,讲求修身自省,主张天人合一,崇尚和平仁爱,重视家庭族群,向世人展现出古老东方思想的魅力。
近现代以来,双方交往进一步加深。孙中山等革命家为印独立运动呐喊鼓劲。印度诗圣泰戈尔两次访华,在印和平乡国际大学设立中国学院,与谭云山等提倡弘扬东方精神文明,中国的印度学和印度的中国学由此萌芽并进一步开枝散叶。徐梵澄在印潜心静修33年,译出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抗战时期,印度派医疗队援华,柯棣华大夫长眠于中华大地。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周恩来总理与尼赫鲁总理共同创立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中人民亲如兄弟)在印度成为时代流行语,影响并激励一代年轻人投身中印友好的事业中。即使在两国政治关系遇到挫折时文化交流和往来都未曾中断。
中印人文交流契合世界文明交流大势和两国人民现实需要从21世纪开始,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蔚为风潮世界日趋扁平化,各种文化交汇激荡,成为文明共享的世纪,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人文交流热潮势不可挡,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互联互通拉近了中印交流的时空,喜马拉雅山的天堑挡不住中印交流的热情。修习瑜伽、品大吉岭红茶、看宝莱坞电影成为中国青年人的时尚,影片《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票房近13亿人民币,是印度国内票房的两倍。中国美食、针灸、武术和电影明星在印广受欢迎。目前,两国已建立14对友省友城,人员往来突破百万,印在华留学生总数已超过2万名,中国云南民族大学成为印度本土外第一家颁发瑜伽硕士学位的高校。两国民众对彼此的求知欲在交往中不断拓展,带动人文交流迅速升温。
人文交流前景可期
千帆汇海阔,潮平好扬帆。中印两国人口共27亿,占全球40%,GDP总和占全球20%。中印人文交流潜力巨大,前景可期。首次会议已成功开了好头,我们要趁热打铁,用好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平台,落实好领导人共识,充分调动中印各界支持和参与中印友好的千秋大业。
一是紧抓落实。推进首次会议各项后续落实,继续做好文化、体育、博物馆管理等领域7个合作文件商签工作,完善机制建设,为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积累更多共识成果。
二是突出重点。结合双方确定的“十大支柱”“八大重点”方向,推动互设文化中心,合拍电影,活动要常办常新,实现人文交流的可持续性。
三是制定中、长期合作规划,构建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人文交流新架构,让人文交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中印文明交相辉映,人文交流多元多彩。我相信,只要双方加强互学互鉴,一定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两国27亿人民的大交流,为中印友好合作、文明和谐共处、世界繁荣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寒冬的新德里,气温创近年新低,但中印人文交流的“热度”不断上升。2018年12月,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在新德里隆重举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印度外长斯瓦拉杰共同主持。作为2018年落实领导人武汉会晤共识的收官之作,此次会议掀起了中印人文交流的热潮。
首先是级别高。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武汉亲自敲定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并双双为首次会议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中方文旅、教育等7位副部长随王国委来印参会,与印方对口部门深入交流。
二是活动多。双方举办了智库、媒体、博物馆、语言与文化、职教论坛、图片展、电影周、新书发布仪式等8场配套活动,场场精彩。
三是成果丰硕。双方就人文领域“十大支柱”和“八大重点”方向达成共识,两国高校、媒体间共签署5项合作协议,2所大学成立汉语教学中心,并设立2个职教中心。
四是影响深远。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中印关系史上前所未有,是厚植两国民意的创举,调动了两国各部门合作兴趣,抬升了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加快了中印关系全面发展的步伐。
历史与现实
中印曾长期引领世界经济,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逊撰写的《世界经济》一书,过去2000多年中,中印两国经济总量占全球50%的时间长达1600年。与经济发展相同步,中印不仅创造了两大东方文明,而且还交相辉映、交流互鉴,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此次首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彰显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双边关系发展,传承丰厚历史交往遗产,顺应世界文明交流大势,朝着重现“亚洲世纪”的盛景砥砺前行。
武汉会晤为中印人文交流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去年4月,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武汉会面时,首场活动以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作为开篇,共赏编钟乐舞表演,纵论中印文明互鉴。武汉会晤有力推动中印关系提质增速,迈入發展快车道。之后,两国领导人又三次会面。中国三位国务委员访印。2018年,双边贸易额达955亿美元新高,近千家中国公司在印开展业务,创造了10多万个就业岗位。双边关系积极向好,为人文交流首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印文明互鉴的历史传统为人文交流输送了充足养分。中印人民在跨越漫长岁月和干山万水的交往中和平相处,华章与梵典交相辉映,铸就了世界文明交流史的佳话。从古代看,中印交往史已逾两千年。张骞出使西域,发现自印度贩入的“蜀布”和“邛竹杖”;佛源天竺,法兴中华,法显、玄奘、菩提达摩等高僧大德梯山航海,匹马孤征,留下动人佳话;郑和七下西洋,六次抵印;中国的造纸术、蚕丝、瓷器、茶叶传入印度,印度歌舞、天文、建筑、香料等传人中国,成为双方经古丝绸之路互通有无的历史佐证。中印同为东方多元文化互学互鉴、兼容并蓄,强调伦理道德,讲求修身自省,主张天人合一,崇尚和平仁爱,重视家庭族群,向世人展现出古老东方思想的魅力。
近现代以来,双方交往进一步加深。孙中山等革命家为印独立运动呐喊鼓劲。印度诗圣泰戈尔两次访华,在印和平乡国际大学设立中国学院,与谭云山等提倡弘扬东方精神文明,中国的印度学和印度的中国学由此萌芽并进一步开枝散叶。徐梵澄在印潜心静修33年,译出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抗战时期,印度派医疗队援华,柯棣华大夫长眠于中华大地。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周恩来总理与尼赫鲁总理共同创立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中人民亲如兄弟)在印度成为时代流行语,影响并激励一代年轻人投身中印友好的事业中。即使在两国政治关系遇到挫折时文化交流和往来都未曾中断。
中印人文交流契合世界文明交流大势和两国人民现实需要从21世纪开始,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蔚为风潮世界日趋扁平化,各种文化交汇激荡,成为文明共享的世纪,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人文交流热潮势不可挡,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互联互通拉近了中印交流的时空,喜马拉雅山的天堑挡不住中印交流的热情。修习瑜伽、品大吉岭红茶、看宝莱坞电影成为中国青年人的时尚,影片《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票房近13亿人民币,是印度国内票房的两倍。中国美食、针灸、武术和电影明星在印广受欢迎。目前,两国已建立14对友省友城,人员往来突破百万,印在华留学生总数已超过2万名,中国云南民族大学成为印度本土外第一家颁发瑜伽硕士学位的高校。两国民众对彼此的求知欲在交往中不断拓展,带动人文交流迅速升温。
人文交流前景可期
千帆汇海阔,潮平好扬帆。中印两国人口共27亿,占全球40%,GDP总和占全球20%。中印人文交流潜力巨大,前景可期。首次会议已成功开了好头,我们要趁热打铁,用好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平台,落实好领导人共识,充分调动中印各界支持和参与中印友好的千秋大业。
一是紧抓落实。推进首次会议各项后续落实,继续做好文化、体育、博物馆管理等领域7个合作文件商签工作,完善机制建设,为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积累更多共识成果。
二是突出重点。结合双方确定的“十大支柱”“八大重点”方向,推动互设文化中心,合拍电影,活动要常办常新,实现人文交流的可持续性。
三是制定中、长期合作规划,构建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人文交流新架构,让人文交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中印文明交相辉映,人文交流多元多彩。我相信,只要双方加强互学互鉴,一定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两国27亿人民的大交流,为中印友好合作、文明和谐共处、世界繁荣稳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