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对教材的整合与使用。在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怎样在理清教材与明确学情的情况下,对“知识链接”进行整合重组、创新再造,锻炼着教者的智慧。结合教学实际,例谈如何灵活运用“知识链接”,发挥其实际效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巧设难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法律护我成长”一课中“社会与司法的保障”的教学难点是“司法保护的含义和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会结合教材中“圆桌审判”的材料,分析司法保护的具体体现,如“没有高高的审判台”、“法官的关爱和激励”等信息可以得出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施的一种专门保护,这时会有部分学生认为司法保护就是一种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才实施的专门保护。教师适时设疑:“司法保护就是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施的专门保护。”让学生判断这句话的对错,同学们展开讨论探究,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合作,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其目标意识,提高达成目标的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在帮助学生走出这个误区时,就可以依靠教材在“信息点击”中提供的内容:“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在司法活动中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询问未成年证人、被害人,应当通知监护人到场。”运用这一“知识链接”跟学生分析司法活动过程的未成年人可能是犯罪嫌疑人、证人、被害人,这样就能很自然得出司法保护是对所有未成年人实施的一种保护,在整个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创设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向自己的目标迈进”一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明确树立正确的目标对人生的意义,提高目标意识;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体会目标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学会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懂得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既要坚定信念,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行动计划的道理。因此,凡符合这一目标的教学资源都可以使用。教材第23页的“知识链接”提供这样的信息:“确立奋斗目标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要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如果目标不切实际,与自身条件相去甚远,那就不可能实现;目标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分,有了长期目标就不怕暂时的挫折,不会因为眼前的困难而畏缩不前;目标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一旦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就要持之以恒地去实现它,而不能朝三暮四,经常变换目标。”很显然这一“知识链接”的重要性不亚于正文的内容,其实其本身就是本框题重要知识点“怎样确定人生目标”,而本框题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填写表格“我的目标是什么?”。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填写的内容大多很飘渺。5年后的目标基本是考上理想大学,往后的目标更是不着边际。在处理该活动时,就可以让学生先了解“知识链接”的内容,让学生懂得目标要切实可行,与自身条件相去甚远,那就不可能实现;目标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分;目标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能朝三暮四。
直面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并规划符合实际的目标,教师鼓励学生真实地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引导学生在活生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体验、思考、感悟。这一“知识链接”的使用针对性强,效果明显。
三、设疑反思,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九年级思想品德“关心社会发展”这一框题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离不开社会,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社会也离不开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们的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等活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难点,有的同学很难理解,“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这一句话有的同学认为不对,亚维伦野童回到人类社会虽然难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可他仍然存在,并没有失去生命,所以个人可以离开社会独立存在。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教者运用教材第7页的“知识链接”:“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要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同时,人又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具有社会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总要受到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在这一“知识链接”中指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所以亚维伦野童虽然活着,但是他没有了社会性这一本质属性,只有自然属性,这时他已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人。这样,学生就很快能体会“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这句话的含义了。只有真正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体会关心社会发展的必要性,才能以健康的心态亲近社会、融入社会,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这样的“知识链接”是对教材知识的补充,是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的思想品德试卷中的主观题的答案呈现开放性、多元化,这不仅是答案呈现方式的变化,更是思维角度的转变,即从不同层次思考问题,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地分析问题。有效利用这样的“知识链接”就能起到培养学生思维深度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独立地总结学习内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绝大部分的“知识链接”都是根据教材正文的内容进行编写的,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对于教者来说,大可以把这样的“知识链接”为课堂所用,提高教师上课的效率。同时“知识链接”的资料里有很多是非常重要的知识,也是历年来中考所涉及到的。“知识链接”的内容必须融入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是教师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实现将课程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主选择,使思想品德课堂更人文、更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
一、巧设难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法律护我成长”一课中“社会与司法的保障”的教学难点是“司法保护的含义和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会结合教材中“圆桌审判”的材料,分析司法保护的具体体现,如“没有高高的审判台”、“法官的关爱和激励”等信息可以得出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施的一种专门保护,这时会有部分学生认为司法保护就是一种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才实施的专门保护。教师适时设疑:“司法保护就是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施的专门保护。”让学生判断这句话的对错,同学们展开讨论探究,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合作,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其目标意识,提高达成目标的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在帮助学生走出这个误区时,就可以依靠教材在“信息点击”中提供的内容:“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在司法活动中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询问未成年证人、被害人,应当通知监护人到场。”运用这一“知识链接”跟学生分析司法活动过程的未成年人可能是犯罪嫌疑人、证人、被害人,这样就能很自然得出司法保护是对所有未成年人实施的一种保护,在整个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创设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向自己的目标迈进”一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明确树立正确的目标对人生的意义,提高目标意识;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体会目标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学会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懂得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既要坚定信念,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行动计划的道理。因此,凡符合这一目标的教学资源都可以使用。教材第23页的“知识链接”提供这样的信息:“确立奋斗目标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要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如果目标不切实际,与自身条件相去甚远,那就不可能实现;目标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分,有了长期目标就不怕暂时的挫折,不会因为眼前的困难而畏缩不前;目标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一旦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就要持之以恒地去实现它,而不能朝三暮四,经常变换目标。”很显然这一“知识链接”的重要性不亚于正文的内容,其实其本身就是本框题重要知识点“怎样确定人生目标”,而本框题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填写表格“我的目标是什么?”。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填写的内容大多很飘渺。5年后的目标基本是考上理想大学,往后的目标更是不着边际。在处理该活动时,就可以让学生先了解“知识链接”的内容,让学生懂得目标要切实可行,与自身条件相去甚远,那就不可能实现;目标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分;目标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能朝三暮四。
直面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并规划符合实际的目标,教师鼓励学生真实地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引导学生在活生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体验、思考、感悟。这一“知识链接”的使用针对性强,效果明显。
三、设疑反思,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九年级思想品德“关心社会发展”这一框题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离不开社会,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社会也离不开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们的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等活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难点,有的同学很难理解,“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这一句话有的同学认为不对,亚维伦野童回到人类社会虽然难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可他仍然存在,并没有失去生命,所以个人可以离开社会独立存在。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教者运用教材第7页的“知识链接”:“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要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同时,人又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具有社会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总要受到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在这一“知识链接”中指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所以亚维伦野童虽然活着,但是他没有了社会性这一本质属性,只有自然属性,这时他已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人。这样,学生就很快能体会“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这句话的含义了。只有真正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体会关心社会发展的必要性,才能以健康的心态亲近社会、融入社会,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这样的“知识链接”是对教材知识的补充,是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的思想品德试卷中的主观题的答案呈现开放性、多元化,这不仅是答案呈现方式的变化,更是思维角度的转变,即从不同层次思考问题,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地分析问题。有效利用这样的“知识链接”就能起到培养学生思维深度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独立地总结学习内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绝大部分的“知识链接”都是根据教材正文的内容进行编写的,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对于教者来说,大可以把这样的“知识链接”为课堂所用,提高教师上课的效率。同时“知识链接”的资料里有很多是非常重要的知识,也是历年来中考所涉及到的。“知识链接”的内容必须融入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是教师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实现将课程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主选择,使思想品德课堂更人文、更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