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让差生吃好,让优生吃饱”的教学是每一个教师在课堂上所追寻的目标,可是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却极其困难。由于他们的基础是有差异的,这就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许多麻烦。
关键词 教学 案例 兴趣 吃饱 吃好
“让差生吃好,让优生吃饱”这是早在十年前就有教师总结的一项兼顾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可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达到这一教学目标不是那样的如意。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让“优生吃饱”呢?下面是我在多年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优差生都“吃饱”
谁都知道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另外一位教育家也说过, “ 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莫过于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了”。是啊,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切教学都应该来自于他们的兴趣,所以我们可以说学好数学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让差生学好,优生吃饱,就得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我们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正如此,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我们必须根据总体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贯穿始终,让优差生都“吃饱”。
二、从具体的教学案例中让优生“吃饱”
①:一次是常规的校本教研活动课,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的“两位数的乘法”,随着教程的设计,在该教师熟练的课件操作中到了教程的高潮,屏幕出现一道文字例题“一本童话故事书的售价是24元,小明买了1套,共12本,用了多少元钱?”教师指名读题。
“一本童话故事书的售价是24元,小明买了12套,共用了多少元钱?”
“是12套吗?”教师问。“请你再读一遍。”
“……小明买了12套。”学生哗然。
“是12本哦。”教师帮学生订正。然后与全班学生一起交流了计算的方法,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整节课在学生的喜悦中结束,可以看出学生的收获不少。
②:另一次是我在综合复习时谈到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我提出: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要注意些什么?”
“先通分,化成同分母非常关键。”
“老师,我不用通分也能比较异分母的大小。”全班学生都被怔住了,说话的是一位女生,成績在班上当然是顶尖的。当时我想:笑话,不通分能比较异分母的大小。可凭我的直觉,该生是胸有成竹的。
“那说说你的想法。”
“我是这样想的。如: 与 不用通分就可看出 大。”
“那 与 呢?”我认为这组分数是可以难倒她。
可是她犹豫了片刻:“ 要大”
奇了怪?但我很淡定,“那好,我们用常规的方法证明一下吧!”
……
从以上两个案例不难发现,所谓的“优生吃饱”是让其运用学习的知识灵活地去解生活中数学问题,允许这部分学生大胆的尝试,提出他们的想法,拓宽其视野,让他们像在生活中搬东西一样,拈点重活,使自己“全力以赴”。要相信学生,有时候他们的思维是不无道理的。
事实上,教学中我们往往都会给学生安排作业“1、2、3”,很少有人想到分“优等、中等、下等”生,分别安排作业练习。因为这样会给自己带来批改时的难度,可学生却因为这样分层次作业的练习,会各自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就案例②中的情况,如果当时急于否定学生的回答,那显然是打击了她的积极性,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她永远停留在依靠传统的思维模式上,根本达不到“优生吃饱”的教学目的。通过这件事,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就这个问题,我在业余时作了调查:学生是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得到的启示。因为我们都知道,比例在写成分数形式时,用交叉相乘来验证比例成立。而如果把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交叉相乘(以分子为基点)来决定谁大谁小。方法在于相乘的积谁大,则这个分数较大。如: 与 前者的分子5乘后者的分母12相乘等于60,后者的分子7与前者的分母7相乘等于49,就这样不难发现 大于 。如果用常规的方法通分,把分母 和 通分得 与 ,同样得到的是 大于 ,但是费时要多得多。
所以我认为在案例①中,如果要达到“优生吃饱”目标,可以把课堂中学生读题错误,当成资源利用起来,把它列为一个问题:“同学们,通过学习大家知道了1套12本,需要288元,那么,刚才那位说的‘12套',需要多少钱呢?你会计算吗?希望你们课后去思考一下,看看能否求出答案。”这样既给优生加压,又引出了“进位乘法”的内容,还给读错题的学生圆了场,更主要的是达到了新课改中提出的“备好课中课”即“课中反思”这一新要求,岂不是一举多得呢?
当然,让优生在教学中“吃饱”,永不止这些方法。从以上的案例中,我的宗旨是用以抛砖引玉,让我们共同探索教学中的新方法,促进努力为培养跨时代的接班人而不断探索。
关键词 教学 案例 兴趣 吃饱 吃好
“让差生吃好,让优生吃饱”这是早在十年前就有教师总结的一项兼顾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可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达到这一教学目标不是那样的如意。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让“优生吃饱”呢?下面是我在多年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优差生都“吃饱”
谁都知道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另外一位教育家也说过, “ 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莫过于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了”。是啊,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切教学都应该来自于他们的兴趣,所以我们可以说学好数学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让差生学好,优生吃饱,就得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我们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正如此,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我们必须根据总体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贯穿始终,让优差生都“吃饱”。
二、从具体的教学案例中让优生“吃饱”
①:一次是常规的校本教研活动课,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的“两位数的乘法”,随着教程的设计,在该教师熟练的课件操作中到了教程的高潮,屏幕出现一道文字例题“一本童话故事书的售价是24元,小明买了1套,共12本,用了多少元钱?”教师指名读题。
“一本童话故事书的售价是24元,小明买了12套,共用了多少元钱?”
“是12套吗?”教师问。“请你再读一遍。”
“……小明买了12套。”学生哗然。
“是12本哦。”教师帮学生订正。然后与全班学生一起交流了计算的方法,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整节课在学生的喜悦中结束,可以看出学生的收获不少。
②:另一次是我在综合复习时谈到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我提出: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要注意些什么?”
“先通分,化成同分母非常关键。”
“老师,我不用通分也能比较异分母的大小。”全班学生都被怔住了,说话的是一位女生,成績在班上当然是顶尖的。当时我想:笑话,不通分能比较异分母的大小。可凭我的直觉,该生是胸有成竹的。
“那说说你的想法。”
“我是这样想的。如: 与 不用通分就可看出 大。”
“那 与 呢?”我认为这组分数是可以难倒她。
可是她犹豫了片刻:“ 要大”
奇了怪?但我很淡定,“那好,我们用常规的方法证明一下吧!”
……
从以上两个案例不难发现,所谓的“优生吃饱”是让其运用学习的知识灵活地去解生活中数学问题,允许这部分学生大胆的尝试,提出他们的想法,拓宽其视野,让他们像在生活中搬东西一样,拈点重活,使自己“全力以赴”。要相信学生,有时候他们的思维是不无道理的。
事实上,教学中我们往往都会给学生安排作业“1、2、3”,很少有人想到分“优等、中等、下等”生,分别安排作业练习。因为这样会给自己带来批改时的难度,可学生却因为这样分层次作业的练习,会各自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就案例②中的情况,如果当时急于否定学生的回答,那显然是打击了她的积极性,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她永远停留在依靠传统的思维模式上,根本达不到“优生吃饱”的教学目的。通过这件事,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就这个问题,我在业余时作了调查:学生是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得到的启示。因为我们都知道,比例在写成分数形式时,用交叉相乘来验证比例成立。而如果把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交叉相乘(以分子为基点)来决定谁大谁小。方法在于相乘的积谁大,则这个分数较大。如: 与 前者的分子5乘后者的分母12相乘等于60,后者的分子7与前者的分母7相乘等于49,就这样不难发现 大于 。如果用常规的方法通分,把分母 和 通分得 与 ,同样得到的是 大于 ,但是费时要多得多。
所以我认为在案例①中,如果要达到“优生吃饱”目标,可以把课堂中学生读题错误,当成资源利用起来,把它列为一个问题:“同学们,通过学习大家知道了1套12本,需要288元,那么,刚才那位说的‘12套',需要多少钱呢?你会计算吗?希望你们课后去思考一下,看看能否求出答案。”这样既给优生加压,又引出了“进位乘法”的内容,还给读错题的学生圆了场,更主要的是达到了新课改中提出的“备好课中课”即“课中反思”这一新要求,岂不是一举多得呢?
当然,让优生在教学中“吃饱”,永不止这些方法。从以上的案例中,我的宗旨是用以抛砖引玉,让我们共同探索教学中的新方法,促进努力为培养跨时代的接班人而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