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底,正是在金融危机中,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如梅傲立:通过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集成,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COREX渣立磨工艺生产线却如期投产。
核心技术在国外,怎么办?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型设备国产化成为可能!“创新”赋予了COREX渣立磨工艺生产线与众不同的活力,也是宝田持续发展、彰显王者风范的不竭动力。
走进宝田,感受到的是朝气蓬勃,是踏实发展。无论是身着工作服的经理,还是架着厚底镜片的老工程师,抑或是有着结实臂膀的年轻小伙,都散发着一股朝气与干劲。在这里,我们见证了宝田不分年龄、不分学历、无所不在的“创新实力”。
变化之术:矿渣变“金矿”
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是宝钢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新型材料分公司的下属单位。每年进口大量矿石的宝钢,也曾为数以百万吨矿渣副产品占用土地而头痛,怎样才能让这些副产品变成宝贝?
十几年前,当沪郊农民对污水四溢的矿渣堆场视为“瘟神”时,宝钢与冶金部和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破译了生产矿渣微粉的关键技术。为了让创新技术迅速形成一个产业,上海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在1997年发布了国内第一个高炉矿渣生产应用标准,一些大城市开始逐渐认可矿渣微粉取代水泥。
1998年,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从日本引进年产50万吨立磨设备,2000年底建成并投产。2002年产销矿渣微粉5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二期从德国引进立磨设备,于2003年10月投产,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
随着《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微粉》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上海郊区再也找不到矿渣山了,昔日的上百个矿渣山成了“金矿”,能够利用的每一分矿渣都被搜刮殆尽。
矿渣是如何变成“金矿”的?将矿渣研磨成微粉,是否需要耗费大量能源?若算总账会否觉得不合算?
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经理告诉我们:“这是一项环保工程,企业必须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有清晰的认识,这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大量工程使用结果表明,以25%至50%的矿渣微粉等量替代普通硅酸盐水泥,可以使混凝土在强度、耐腐蚀性、耐用度等性能上得到明显改善。曾经超高温炼就的矿渣,过硬的本质能增加混凝土的抗海水浸蚀性能;矿渣微粉磨成平均粒径8微米后,其特殊的耐腐蚀性可保证混凝土“长命百岁”。此外,由于矿渣原先属于“弃儿”,因此矿渣微粉可使每立方混凝土成本降低15元左右,按上海年生产混凝土3000万立方米计,每年混凝土拌站可节省成本4.5亿元。
看到矿渣微粉能产生如此黄金效益,被称为“金矿”当之无愧,但更让宝田人自豪的是其环保和公益效益。与水泥生产相比,矿渣微粉属于节能标兵,所需热能和电能仅为对方的13%和50%。也就是说,建造一条年产能60万吨的矿渣微粉生产线,每年可节约热能5 208万千卡,省电2 900万度,每年仅节能效益就近8 000万元。更重要的是,矿渣微粉还是减污模范,几乎没有废气产生。
找到正道的宝钢矿渣,纷纷走上了重大工程前线。于是,世界第一跨海大桥、世界首个商用磁悬浮项目、国内规模最大的长江隧桥组合工程,这些看似毫无关系的项目,都拥有一个相同的“基因”——被称之为“绿色建材”的宝田矿渣微粉。
创新之道:引进再创新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陶瓷活。”即使有变废为宝的可能,但若没有自主研发的“利器”,终将使得成本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几年前,国内用于水泥和高炉矿渣粉磨的立磨设备全部为国外进口设备。核心技术在外,如芒在背。宝田在引进两条生产线后再引进新的生产线?不!宝田也可以自己干,自主研发生产线,实现大型设备国产化。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就是宝田的创新之道。
2008年11月28日,对宝田而言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历时3年,由宝田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国内首套COREX渣立磨工艺生产线正式投产。当年,5万多吨COREX冶金废弃物经过该产线深加工后,成为适用于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新型掺合料——COREX渣微粉。
这条生产线是上海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建成的第三条矿渣粉磨生产线,项目技术与装备是由宝田公司与宝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研发实现完全国产化的系统,装备适用于COREX炉炼铁废渣及高炉矿渣的粉磨处理,矿渣微粉生产能力突破170万吨,申请专利数达到50余项。
生产冶炼渣微粉产品所必需的立磨设备和粉磨工艺生产线,因其工艺、技术复杂及超大功率减速机、除尘装置等设备设计、制造技术要求高,过去国内一直没有涉及该领域。
早在2005年2月,宝田公司就着手开展国内外市场调研分析。在没有任何可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宝钢、宝田于2005年派员赴印度、南非考察渣的生产过程并取样回中国。通过对COREX渣物料试验研究、国内设备制造能力考察、项目资源状况等方面的分析,宝田公司确认了国产化研制的可行性。
宝田COREX渣立磨工程完成可行性研究、通过项目报批等前期工作后,宝田公司发挥多年来积累的矿渣微粉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维护及技术改造经验,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同时,与工程技术公司成立了联合攻关团队,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集成COREX渣立磨工艺生产线,以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经过努力,攻关团队攻克了大型立磨设备的设计、制造等技术难题,成功设计、制造出国内首套COREX渣立磨工艺生产线。
自主开发与集成核心技术设备——COREX渣立磨设备,是对宝田公司近十年设备运行、技术改造及生产实践的不断总结与完善。他们研制开发出的适用于国内最新亦是唯一的废渣资源COREX渣立磨技术,解决了“稳定料床防止振动”、“磨内除铁”、“磨辊和磨盘的磨损补焊”、“高效选粉”等关键技术难点,还在粉磨机理、节能环保、自动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性技术创新并取得重大突破。
实践证明,宝田不仅探索出了一条将冶炼废弃物转化成建筑材料的有效途径,而且具备了提供该类环保型技术装备的能力,为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王者之气:创新无处不在
创新是企业不断成长、永葆活力的源泉。宝田公司营造创新氛围,积极鼓励员工在工艺技术、安全管理等各方面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在宝田公司的发展战略上,清晰地规划出“关注市场——技术先导——成果转化——抢占市场”的理念,在此理念的引领下形成一个调研、论证、研发、生产环环相扣的推动技术创新的机制链,及时有效地保证产品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完善。
完善的机制是创新的基本保障。在宝田,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激励员工技术创新、切实做好技术创新推进工作,公司研究人员考核奖励机制参照宝钢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创新管理办法》、《技术创新评价激励机制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执行。
在研发队伍建设方面,宝田公司多年来一直从国内知名院校招入应届专业毕业生,目前已招入各种专业技术人员30余人,大大提升了公司的人才储备;采取多种形式普及专利知识及有关知识产权的知识,提高人才水平,同时,公司根据科技工作需要,聘请建材方面的专家作为公司顾问,利用“外脑”,提升公司的技术实力。
机制、人才的到位,决定了创新的可能,也成就了宝田的王者之气。在宝田,事无巨细,创新无处不在。
有个故事:部分设备比较陈旧,宝田人在加强设备日常维护的同时,积极发动员工一起想法设法改进现场工艺。球磨机碾磨体历年来一直沿用简单的人力筛选方式,为降低劳动强度,宝田组织员工开展“头脑风暴”,鼓励大家献计献策。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最终设计完成了“一种振动筛选分离设备”,实现了集上料、振动、分选等功能于一体,大大提升了碾磨体的筛选能力。
像以上凝聚集体智慧的“小改小革”已成了宝田人的“家常便饭”。从细微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事故教训中汲取经验。“小改小革”不仅有效杜绝了各种安全隐患,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助推之力:小巨人式成长
早在2006年,上海宝田新型建材公司就凭借着“创新实力”成为了上海首批“科技小巨人企业”,而在2007年,经上海“小巨人工程”为期一年的“孵化”和助推,宝田公司已茁壮成长为行业中的领军者,并再次认定为市“科技小巨人企业”。
两次的入选,再次证实了宝田的“创新实力”,经过“孵化”;宝田也高速发展,并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投入,成就小巨人式成长。在科技小巨人工程建设期内,宝田公司创新体系建设资金投入总额为人民币3 956.25万元,其中科技小巨人工程创新体系建设资金补贴落实到位130万元,宝山区科技小巨人工程创新体系建设资金补贴落实到位120万元。
上海市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旨在通过3到5年的培育,促使上海市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多知识产权、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品牌价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宝田公司作为上海首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在上海“小巨人工程”的“孵化”和助推下,通过制度完善、机制创新、研发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等手段,在创新创业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公司积极开展产学研建设,进一步加大了科研投入和科研推进步伐,积极和高等院校、研究院以及各政府主管部门合作。2007年公司被宝山区科委认定为“宝山区产学研示范基地”,初步将宝田公司建设成上海市建材及冶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宝田公司先后与同济大学材料学院、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完成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如“粒化高炉矿渣微粉”研究,使矿渣微粉混凝土具有更好的保水性、可塑性,还有利于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裂缝。至今,公司已累计处理高炉水渣近600万吨。
目前,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的矿渣微粉产品年产量达到150万吨,产品销售收入近3亿元,上海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左右,成为国内矿渣微粉行业的龙头企业。
【专家点评】
技术创新实现工业固废资源化的典范
蒋锡麟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但也是高消耗、高排放的产业,其中最大的排放是高炉渣和炼钢渣的排放。几十年来,中国钢铁工业不断发展,各大钢厂都形成了两座大山——一座是高炉渣山,一座是炼钢渣山。这两座大山既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污染了周边的自然环境。如何推翻这两座大山,对于中国钢铁企业来说,已经成为一个紧急而必须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人们共识的今天。虽然钢铁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改进冶炼技术、提高原材料的品位来降低废渣的排放,但是,过去已经形成的大山如何才能被移走?怎样才能不形成新的大山?
上海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10余年的成长经历为钢铁行业推翻两座大山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钢铁企业中,除了攀钢集团的钒钛矿冶炼、包钢集团含稀土的共生矿冶炼,其他钢铁企业都是普通铁矿冶炼,其高炉渣的成分与水泥的成分非常接近,这就为高炉渣经加工后替代水泥成为建筑材料奠定了基础。由于高炉渣是经过高温冶炼产生,只需粉碎成适当的粒度即可使用,相对于水泥的生产能够有效地节约制造成本。而且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炉渣的资源化利用方面已经有较成熟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已经基本做到当年排放的高炉渣当年实现资源化处理。所以,中国在资源化钢铁工业废渣方面,只有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之路,才是快速、有效的路径。宝田公司也正是选择了这一正确的发展路径,迅速发展成为“上海市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
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经济发展就是企业不断采用“新组合”。他所谓的“新组合”包括采用新的工艺技术、进入新的市场、控制新的原材料来源、制造新的产品、实现新的企业组织。正是因为不断地创新,不断采用“新的组合”,使得宝田公司能够快速成长。从COREX渣立磨工艺生产线的投产可以看出,宝田公司的生产工艺技术从引进消化已经实现了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通过自主创新以适应不同的原材料的柔性生产能力。
宝田公司在工艺技术的创新方面已经具有核心能力;但是,宝田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企业组织与管理方面强化创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每年产生的数亿吨钢铁废渣和几十年的生产积聚的钢铁废渣大山,是宝田公司及其同行的重要原材料来源,也是我国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所以,宝田公司应该在战略思路、管理能力方面像工艺技术创新一样,成为工业固废资源化的典范;为其他钢铁生产企业的两座大山的搬移输出技术和管理,由“上海市科技小巨人”成长为中国钢铁工业废渣的资源化的“大巨人”。
【专家简介】蒋锡麟,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冶金咨询中心总经理、高级经济师。曾在中央(钢铁)企业从事冶炼生产、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15年。在管理咨询行业有近10年的工作经历,先后为包括央企在内的国企、外企、民企等30余家企业提供过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在企业战略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组织变革与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和咨询经验。着重关注钢铁、有色金属等金属材料以及水泥、陶瓷、玻璃等无机非金属材料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变革。
核心技术在国外,怎么办?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型设备国产化成为可能!“创新”赋予了COREX渣立磨工艺生产线与众不同的活力,也是宝田持续发展、彰显王者风范的不竭动力。
走进宝田,感受到的是朝气蓬勃,是踏实发展。无论是身着工作服的经理,还是架着厚底镜片的老工程师,抑或是有着结实臂膀的年轻小伙,都散发着一股朝气与干劲。在这里,我们见证了宝田不分年龄、不分学历、无所不在的“创新实力”。
变化之术:矿渣变“金矿”
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是宝钢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新型材料分公司的下属单位。每年进口大量矿石的宝钢,也曾为数以百万吨矿渣副产品占用土地而头痛,怎样才能让这些副产品变成宝贝?
十几年前,当沪郊农民对污水四溢的矿渣堆场视为“瘟神”时,宝钢与冶金部和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破译了生产矿渣微粉的关键技术。为了让创新技术迅速形成一个产业,上海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在1997年发布了国内第一个高炉矿渣生产应用标准,一些大城市开始逐渐认可矿渣微粉取代水泥。
1998年,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从日本引进年产50万吨立磨设备,2000年底建成并投产。2002年产销矿渣微粉5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二期从德国引进立磨设备,于2003年10月投产,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
随着《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微粉》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上海郊区再也找不到矿渣山了,昔日的上百个矿渣山成了“金矿”,能够利用的每一分矿渣都被搜刮殆尽。
矿渣是如何变成“金矿”的?将矿渣研磨成微粉,是否需要耗费大量能源?若算总账会否觉得不合算?
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经理告诉我们:“这是一项环保工程,企业必须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有清晰的认识,这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大量工程使用结果表明,以25%至50%的矿渣微粉等量替代普通硅酸盐水泥,可以使混凝土在强度、耐腐蚀性、耐用度等性能上得到明显改善。曾经超高温炼就的矿渣,过硬的本质能增加混凝土的抗海水浸蚀性能;矿渣微粉磨成平均粒径8微米后,其特殊的耐腐蚀性可保证混凝土“长命百岁”。此外,由于矿渣原先属于“弃儿”,因此矿渣微粉可使每立方混凝土成本降低15元左右,按上海年生产混凝土3000万立方米计,每年混凝土拌站可节省成本4.5亿元。
看到矿渣微粉能产生如此黄金效益,被称为“金矿”当之无愧,但更让宝田人自豪的是其环保和公益效益。与水泥生产相比,矿渣微粉属于节能标兵,所需热能和电能仅为对方的13%和50%。也就是说,建造一条年产能60万吨的矿渣微粉生产线,每年可节约热能5 208万千卡,省电2 900万度,每年仅节能效益就近8 000万元。更重要的是,矿渣微粉还是减污模范,几乎没有废气产生。
找到正道的宝钢矿渣,纷纷走上了重大工程前线。于是,世界第一跨海大桥、世界首个商用磁悬浮项目、国内规模最大的长江隧桥组合工程,这些看似毫无关系的项目,都拥有一个相同的“基因”——被称之为“绿色建材”的宝田矿渣微粉。
创新之道:引进再创新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陶瓷活。”即使有变废为宝的可能,但若没有自主研发的“利器”,终将使得成本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几年前,国内用于水泥和高炉矿渣粉磨的立磨设备全部为国外进口设备。核心技术在外,如芒在背。宝田在引进两条生产线后再引进新的生产线?不!宝田也可以自己干,自主研发生产线,实现大型设备国产化。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就是宝田的创新之道。
2008年11月28日,对宝田而言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历时3年,由宝田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国内首套COREX渣立磨工艺生产线正式投产。当年,5万多吨COREX冶金废弃物经过该产线深加工后,成为适用于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新型掺合料——COREX渣微粉。
这条生产线是上海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建成的第三条矿渣粉磨生产线,项目技术与装备是由宝田公司与宝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研发实现完全国产化的系统,装备适用于COREX炉炼铁废渣及高炉矿渣的粉磨处理,矿渣微粉生产能力突破170万吨,申请专利数达到50余项。
生产冶炼渣微粉产品所必需的立磨设备和粉磨工艺生产线,因其工艺、技术复杂及超大功率减速机、除尘装置等设备设计、制造技术要求高,过去国内一直没有涉及该领域。
早在2005年2月,宝田公司就着手开展国内外市场调研分析。在没有任何可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宝钢、宝田于2005年派员赴印度、南非考察渣的生产过程并取样回中国。通过对COREX渣物料试验研究、国内设备制造能力考察、项目资源状况等方面的分析,宝田公司确认了国产化研制的可行性。
宝田COREX渣立磨工程完成可行性研究、通过项目报批等前期工作后,宝田公司发挥多年来积累的矿渣微粉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维护及技术改造经验,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同时,与工程技术公司成立了联合攻关团队,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集成COREX渣立磨工艺生产线,以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经过努力,攻关团队攻克了大型立磨设备的设计、制造等技术难题,成功设计、制造出国内首套COREX渣立磨工艺生产线。
自主开发与集成核心技术设备——COREX渣立磨设备,是对宝田公司近十年设备运行、技术改造及生产实践的不断总结与完善。他们研制开发出的适用于国内最新亦是唯一的废渣资源COREX渣立磨技术,解决了“稳定料床防止振动”、“磨内除铁”、“磨辊和磨盘的磨损补焊”、“高效选粉”等关键技术难点,还在粉磨机理、节能环保、自动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性技术创新并取得重大突破。
实践证明,宝田不仅探索出了一条将冶炼废弃物转化成建筑材料的有效途径,而且具备了提供该类环保型技术装备的能力,为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王者之气:创新无处不在
创新是企业不断成长、永葆活力的源泉。宝田公司营造创新氛围,积极鼓励员工在工艺技术、安全管理等各方面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在宝田公司的发展战略上,清晰地规划出“关注市场——技术先导——成果转化——抢占市场”的理念,在此理念的引领下形成一个调研、论证、研发、生产环环相扣的推动技术创新的机制链,及时有效地保证产品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完善。
完善的机制是创新的基本保障。在宝田,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激励员工技术创新、切实做好技术创新推进工作,公司研究人员考核奖励机制参照宝钢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创新管理办法》、《技术创新评价激励机制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执行。
在研发队伍建设方面,宝田公司多年来一直从国内知名院校招入应届专业毕业生,目前已招入各种专业技术人员30余人,大大提升了公司的人才储备;采取多种形式普及专利知识及有关知识产权的知识,提高人才水平,同时,公司根据科技工作需要,聘请建材方面的专家作为公司顾问,利用“外脑”,提升公司的技术实力。
机制、人才的到位,决定了创新的可能,也成就了宝田的王者之气。在宝田,事无巨细,创新无处不在。
有个故事:部分设备比较陈旧,宝田人在加强设备日常维护的同时,积极发动员工一起想法设法改进现场工艺。球磨机碾磨体历年来一直沿用简单的人力筛选方式,为降低劳动强度,宝田组织员工开展“头脑风暴”,鼓励大家献计献策。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最终设计完成了“一种振动筛选分离设备”,实现了集上料、振动、分选等功能于一体,大大提升了碾磨体的筛选能力。
像以上凝聚集体智慧的“小改小革”已成了宝田人的“家常便饭”。从细微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事故教训中汲取经验。“小改小革”不仅有效杜绝了各种安全隐患,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助推之力:小巨人式成长
早在2006年,上海宝田新型建材公司就凭借着“创新实力”成为了上海首批“科技小巨人企业”,而在2007年,经上海“小巨人工程”为期一年的“孵化”和助推,宝田公司已茁壮成长为行业中的领军者,并再次认定为市“科技小巨人企业”。
两次的入选,再次证实了宝田的“创新实力”,经过“孵化”;宝田也高速发展,并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投入,成就小巨人式成长。在科技小巨人工程建设期内,宝田公司创新体系建设资金投入总额为人民币3 956.25万元,其中科技小巨人工程创新体系建设资金补贴落实到位130万元,宝山区科技小巨人工程创新体系建设资金补贴落实到位120万元。
上海市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旨在通过3到5年的培育,促使上海市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多知识产权、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品牌价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宝田公司作为上海首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在上海“小巨人工程”的“孵化”和助推下,通过制度完善、机制创新、研发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等手段,在创新创业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公司积极开展产学研建设,进一步加大了科研投入和科研推进步伐,积极和高等院校、研究院以及各政府主管部门合作。2007年公司被宝山区科委认定为“宝山区产学研示范基地”,初步将宝田公司建设成上海市建材及冶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宝田公司先后与同济大学材料学院、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完成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如“粒化高炉矿渣微粉”研究,使矿渣微粉混凝土具有更好的保水性、可塑性,还有利于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裂缝。至今,公司已累计处理高炉水渣近600万吨。
目前,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的矿渣微粉产品年产量达到150万吨,产品销售收入近3亿元,上海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左右,成为国内矿渣微粉行业的龙头企业。
【专家点评】
技术创新实现工业固废资源化的典范
蒋锡麟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但也是高消耗、高排放的产业,其中最大的排放是高炉渣和炼钢渣的排放。几十年来,中国钢铁工业不断发展,各大钢厂都形成了两座大山——一座是高炉渣山,一座是炼钢渣山。这两座大山既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污染了周边的自然环境。如何推翻这两座大山,对于中国钢铁企业来说,已经成为一个紧急而必须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人们共识的今天。虽然钢铁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改进冶炼技术、提高原材料的品位来降低废渣的排放,但是,过去已经形成的大山如何才能被移走?怎样才能不形成新的大山?
上海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10余年的成长经历为钢铁行业推翻两座大山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钢铁企业中,除了攀钢集团的钒钛矿冶炼、包钢集团含稀土的共生矿冶炼,其他钢铁企业都是普通铁矿冶炼,其高炉渣的成分与水泥的成分非常接近,这就为高炉渣经加工后替代水泥成为建筑材料奠定了基础。由于高炉渣是经过高温冶炼产生,只需粉碎成适当的粒度即可使用,相对于水泥的生产能够有效地节约制造成本。而且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炉渣的资源化利用方面已经有较成熟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已经基本做到当年排放的高炉渣当年实现资源化处理。所以,中国在资源化钢铁工业废渣方面,只有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之路,才是快速、有效的路径。宝田公司也正是选择了这一正确的发展路径,迅速发展成为“上海市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
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经济发展就是企业不断采用“新组合”。他所谓的“新组合”包括采用新的工艺技术、进入新的市场、控制新的原材料来源、制造新的产品、实现新的企业组织。正是因为不断地创新,不断采用“新的组合”,使得宝田公司能够快速成长。从COREX渣立磨工艺生产线的投产可以看出,宝田公司的生产工艺技术从引进消化已经实现了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通过自主创新以适应不同的原材料的柔性生产能力。
宝田公司在工艺技术的创新方面已经具有核心能力;但是,宝田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企业组织与管理方面强化创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每年产生的数亿吨钢铁废渣和几十年的生产积聚的钢铁废渣大山,是宝田公司及其同行的重要原材料来源,也是我国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所以,宝田公司应该在战略思路、管理能力方面像工艺技术创新一样,成为工业固废资源化的典范;为其他钢铁生产企业的两座大山的搬移输出技术和管理,由“上海市科技小巨人”成长为中国钢铁工业废渣的资源化的“大巨人”。
【专家简介】蒋锡麟,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冶金咨询中心总经理、高级经济师。曾在中央(钢铁)企业从事冶炼生产、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15年。在管理咨询行业有近10年的工作经历,先后为包括央企在内的国企、外企、民企等30余家企业提供过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在企业战略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组织变革与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和咨询经验。着重关注钢铁、有色金属等金属材料以及水泥、陶瓷、玻璃等无机非金属材料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