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在世界的地位逐渐提高,中国文学作品也慢慢走近国外市场。诗歌文本的翻译在翻译领域占据必不可少的地位。如今,在众多的翻译原则中,文学翻译的译本质量在翻译界参差不齐。功能目的翻译论认为翻译具有交际功能,译者采取什么翻译策略取决于其在翻译环境中的所期望的目的来决定。目的论提出了翻译活动的三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好了歌》是《红楼梦》中的经典诗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在海外有较多翻译版本。本文从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理论,对《好了歌》进行研究。主要分析目的论三原则在译本中进行详细的阐述。表明了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以及杨宪益译本和大卫·霍克斯的差异性,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策略;《好了歌》
1.原文简介
《好了歌》出自清代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是作者借小说人物跛足道人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作者借此诗来表达,人们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而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从而宣扬了一种冷静观照人生的现实主义思想,亦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这首诗是在《红楼梦》里第一回出现的。当时,晚年落泊的甄士隐拄着拐杖,到街前来散散心,听一位跛足道人唱的。跛足道人对这首《好了歌》的诠释是:“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好,便不了;若是好,须是了。”曹雪芹在此回中借跛足道人写《好了歌》是为隐射小说情节,借此表达他的现实主义思想,传递其对现实的愤怒和失望。
原文如下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4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2.理论综述
目的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是第一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她提出了翻译批评的功能范畴理论。汉斯·弗米尔是第二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目的论。胡斯塔·霍尔茨·曼塔里(Justa Holz Mantari)是第三個时期的代表人物,并提出了翻译行动理论。克里斯蒂安·诺德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提到目的论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凯瑟琳娜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和限度”一书。
诺德继承和发展了目的论。她是第一个系统地把所有的功能理论放在一起,并解释所有复杂术语的人。在她1997年出版的“翻译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功能主义方法”一书中,她陈述了对她的理论的所有批评和对这些疑问的回答。通常,翻译的目的决定了译者使用的策略和方法。“翻译、口译、口语和写作的方式要使你的文本和翻译能够在使用它的情况下发挥作用,让想要准确使用它的人以他们想要的方式使用它[5]让译者遵循的理论。
3.从目的论三原则分析《好了歌》两个英译本
诗歌的翻译中要遵循目的论的三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一)目的原则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在《好了歌》中,“世人都晓神仙好”,杨宪益的翻译是“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这种表达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根据《新华字典》,“神仙”是古代迷信思想对于上天产生感激之情并心存幻想试图改变自己内心深处不好的命运。而“immortals”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为someone or something that is famous and likely to be remembered for along time.因此,这种翻译十分确切。与中国古代文化,长命百岁的思想如出一辙。而霍克斯将这句翻译成了“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salvation”在西方世界也有浓烈的基督教思想,因此有着西方对于神仙的幻想。
(二)连贯性原则
连贯性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因为本篇文章是诗歌翻译,从整体水平而言,杨与霍的语言背景不同,杨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译大师,霍则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汉学家,在两译本各自与原文进行语言对比的过程中,也能反映出母语思维对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两对翻译家均熟知汉英两种语言形合意合的特点,在《好了歌》的译文中得以体现,使得英语读者易于理解《好了歌》的思想内容。
(三)忠实原则
忠实性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总之,这三大原则构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但是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
第一,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翻译成“The great ones of old,where are they now? Their graves are a mass of briars.”,而霍克斯的译本为“Where are the famous ones of days gone by? In grassy graves they lie now,every one.” 杨宪益将“将相”译为“great ones” 而霍克斯译为“famous ones”.对比可以看出,二者的翻译都忠实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国古代较为封建,男女不平等思想,而西方思想较为自由,采取人人公平政策,故而译为每个人。
第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翻译成“Who swear to love their husband evermore,But remarry as soon as he's dead.” 而霍克斯的译本为“ But with their loving wives they won't have done.The darlings every day protest their love” 二者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爱情的忠贞不渝,remarry在牛津词典的意思为再婚,而霍克斯将其翻译为darling也符合早期西方国家的再婚制度。
4.总结语
对好了歌翻译的研究间接证明了目的论适用于文学翻译。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有时不得不牺牲其他信息来达到翻译目的。在目的论中,只要翻译目的达到,翻译就是成功的。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杨宪益和霍克斯都成功地翻译了“好了歌”。综上所述,本文引入了一个新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来对比分析二者的翻译。它也为我们判断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是否符合目的论的要求提供了一种方法。
本论文以目的论为基础,对好了歌的两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诗歌译本还有许多,很难对所有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由于时间所限,只选了红楼梦的这一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还有许多其他的诗歌可以比较,更合适的例子有待参考。由于时间和学术能力的限制,本论文的研究较于片面,不够完整。欢迎今后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策略;《好了歌》
1.原文简介
《好了歌》出自清代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是作者借小说人物跛足道人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作者借此诗来表达,人们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而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从而宣扬了一种冷静观照人生的现实主义思想,亦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这首诗是在《红楼梦》里第一回出现的。当时,晚年落泊的甄士隐拄着拐杖,到街前来散散心,听一位跛足道人唱的。跛足道人对这首《好了歌》的诠释是:“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好,便不了;若是好,须是了。”曹雪芹在此回中借跛足道人写《好了歌》是为隐射小说情节,借此表达他的现实主义思想,传递其对现实的愤怒和失望。
原文如下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4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2.理论综述
目的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是第一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她提出了翻译批评的功能范畴理论。汉斯·弗米尔是第二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目的论。胡斯塔·霍尔茨·曼塔里(Justa Holz Mantari)是第三個时期的代表人物,并提出了翻译行动理论。克里斯蒂安·诺德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提到目的论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凯瑟琳娜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和限度”一书。
诺德继承和发展了目的论。她是第一个系统地把所有的功能理论放在一起,并解释所有复杂术语的人。在她1997年出版的“翻译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功能主义方法”一书中,她陈述了对她的理论的所有批评和对这些疑问的回答。通常,翻译的目的决定了译者使用的策略和方法。“翻译、口译、口语和写作的方式要使你的文本和翻译能够在使用它的情况下发挥作用,让想要准确使用它的人以他们想要的方式使用它[5]让译者遵循的理论。
3.从目的论三原则分析《好了歌》两个英译本
诗歌的翻译中要遵循目的论的三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一)目的原则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在《好了歌》中,“世人都晓神仙好”,杨宪益的翻译是“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这种表达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根据《新华字典》,“神仙”是古代迷信思想对于上天产生感激之情并心存幻想试图改变自己内心深处不好的命运。而“immortals”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为someone or something that is famous and likely to be remembered for along time.因此,这种翻译十分确切。与中国古代文化,长命百岁的思想如出一辙。而霍克斯将这句翻译成了“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salvation”在西方世界也有浓烈的基督教思想,因此有着西方对于神仙的幻想。
(二)连贯性原则
连贯性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因为本篇文章是诗歌翻译,从整体水平而言,杨与霍的语言背景不同,杨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译大师,霍则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汉学家,在两译本各自与原文进行语言对比的过程中,也能反映出母语思维对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两对翻译家均熟知汉英两种语言形合意合的特点,在《好了歌》的译文中得以体现,使得英语读者易于理解《好了歌》的思想内容。
(三)忠实原则
忠实性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总之,这三大原则构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但是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
第一,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翻译成“The great ones of old,where are they now? Their graves are a mass of briars.”,而霍克斯的译本为“Where are the famous ones of days gone by? In grassy graves they lie now,every one.” 杨宪益将“将相”译为“great ones” 而霍克斯译为“famous ones”.对比可以看出,二者的翻译都忠实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国古代较为封建,男女不平等思想,而西方思想较为自由,采取人人公平政策,故而译为每个人。
第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翻译成“Who swear to love their husband evermore,But remarry as soon as he's dead.” 而霍克斯的译本为“ But with their loving wives they won't have done.The darlings every day protest their love” 二者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爱情的忠贞不渝,remarry在牛津词典的意思为再婚,而霍克斯将其翻译为darling也符合早期西方国家的再婚制度。
4.总结语
对好了歌翻译的研究间接证明了目的论适用于文学翻译。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有时不得不牺牲其他信息来达到翻译目的。在目的论中,只要翻译目的达到,翻译就是成功的。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杨宪益和霍克斯都成功地翻译了“好了歌”。综上所述,本文引入了一个新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来对比分析二者的翻译。它也为我们判断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是否符合目的论的要求提供了一种方法。
本论文以目的论为基础,对好了歌的两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诗歌译本还有许多,很难对所有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由于时间所限,只选了红楼梦的这一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还有许多其他的诗歌可以比较,更合适的例子有待参考。由于时间和学术能力的限制,本论文的研究较于片面,不够完整。欢迎今后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