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初中数学教学的现实呼唤自主学习。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操作流程为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学生探究,尝试解决;交流信息,揭示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变式训练,深化提高;反思小结,提炼内化。
【关键词】 自主学习;数学教学;现实呼唤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084-01
1 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其重要特征是已具备了将学习的需要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或倾向。在自主学习状态下,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和分数,不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学,其最根本的特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改变原有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走出要我学的困境,自觉养成我要学的习惯。
2 初中数学教学的现实呼唤自主学习
2.1 数学教学的现状呼唤自主学习。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教学误区,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主要表现在一些概念、公式、定理课上成习题课,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课堂教学“重教,轻学”。教师满足于“一讲了之”,学生满足“一听了之”,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解题教学模式化、程式化。导致学生思维僵化,思维发展停滞;教学方式封闭。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懒于思考,疏于创造。
2.2 新课程改革呼唤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在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正是我们提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所在。
综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相对于传统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其根本问题是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其本质内涵,特别是“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为此,对自主教学研究势在必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3 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操作流程
3.1 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经过对话、交流基本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虽不能完全解决,但可以设计出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设计的问题既要切合实际,又要符合可接受性、障碍性、探索性的原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乐意接受问题的挑战。这一过程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课堂教学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2 学生探究,尝试解决。
在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去探索,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出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加入学生的讨论、交流之中;作为指导者要对学生的讨论、交流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心理品质得到磨砺的过程。
3.3 交流信息,揭示规律。
引导学生根据探索、尝试所得,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識、规律等方面的结论(反馈的形式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板演,但必须以全体学生都参与了思考为前提),然后教师通过必要的讲解,明确这些结论,并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知识系统中理解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要有一个明确的交代——“对”还是“不对”。即使是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教师也应该完整地复述一遍规范的答案,而且一定要追问为什么?其他同学还有无不同的看法,有无其他解法,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发生创造性的火花,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和呵护。
3.4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知识、规律的运用是必需的。一方面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性、技能技巧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一般地都要在接触到相应的题目,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或找到题目的解答后才能获得;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某一知识与方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看得见、摸得着。这一环节教师应围绕教学中心,精心选择难易适中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独立地(也可以讨论、交流)思考、分析、探索问题,从中感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然后,通过反馈信息,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题发挥,进行示范性讲解,教师的讲解分析,要重联系、重转化、重本质,概括提炼规律,由例及类,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5 变式训练,深化提高。
教师通过对概念、图形背景、题目的条件或结论、题目的形式及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变化、引申,编制形式多样(最好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解答,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改变只是教师编题的传统,让学生自己模仿或创造性地编拟变式题,供全班同学研究或解答,在编题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题的结构,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6 反思小结,提炼内化。
通过前五个环节的努力,学生已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较深刻和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整理,对规律进行总结,对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形成观点。这一环节要尽量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对“评价”进行再评价,让学生做的、说的尽可能多些,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教师主要起启发、引导作用。
【关键词】 自主学习;数学教学;现实呼唤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084-01
1 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其重要特征是已具备了将学习的需要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或倾向。在自主学习状态下,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和分数,不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学,其最根本的特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改变原有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走出要我学的困境,自觉养成我要学的习惯。
2 初中数学教学的现实呼唤自主学习
2.1 数学教学的现状呼唤自主学习。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教学误区,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主要表现在一些概念、公式、定理课上成习题课,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课堂教学“重教,轻学”。教师满足于“一讲了之”,学生满足“一听了之”,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解题教学模式化、程式化。导致学生思维僵化,思维发展停滞;教学方式封闭。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懒于思考,疏于创造。
2.2 新课程改革呼唤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在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正是我们提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所在。
综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相对于传统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其根本问题是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其本质内涵,特别是“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为此,对自主教学研究势在必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3 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操作流程
3.1 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经过对话、交流基本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虽不能完全解决,但可以设计出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设计的问题既要切合实际,又要符合可接受性、障碍性、探索性的原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乐意接受问题的挑战。这一过程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课堂教学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2 学生探究,尝试解决。
在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去探索,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出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加入学生的讨论、交流之中;作为指导者要对学生的讨论、交流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心理品质得到磨砺的过程。
3.3 交流信息,揭示规律。
引导学生根据探索、尝试所得,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識、规律等方面的结论(反馈的形式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板演,但必须以全体学生都参与了思考为前提),然后教师通过必要的讲解,明确这些结论,并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知识系统中理解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要有一个明确的交代——“对”还是“不对”。即使是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教师也应该完整地复述一遍规范的答案,而且一定要追问为什么?其他同学还有无不同的看法,有无其他解法,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发生创造性的火花,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和呵护。
3.4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知识、规律的运用是必需的。一方面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性、技能技巧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一般地都要在接触到相应的题目,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或找到题目的解答后才能获得;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某一知识与方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看得见、摸得着。这一环节教师应围绕教学中心,精心选择难易适中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独立地(也可以讨论、交流)思考、分析、探索问题,从中感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然后,通过反馈信息,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题发挥,进行示范性讲解,教师的讲解分析,要重联系、重转化、重本质,概括提炼规律,由例及类,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5 变式训练,深化提高。
教师通过对概念、图形背景、题目的条件或结论、题目的形式及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变化、引申,编制形式多样(最好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解答,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改变只是教师编题的传统,让学生自己模仿或创造性地编拟变式题,供全班同学研究或解答,在编题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题的结构,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6 反思小结,提炼内化。
通过前五个环节的努力,学生已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较深刻和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整理,对规律进行总结,对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形成观点。这一环节要尽量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对“评价”进行再评价,让学生做的、说的尽可能多些,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教师主要起启发、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