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是帮助学生形成语言能力的基础课程,是实现语言人文化和工具化的重要内容。语文是基础学科,在所有学科中,语文学科的地位最为重要,因此,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重视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推进,断研究实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83-01
一、结合课堂教学,强化学习方法
新的课程改革环境下,我们要重视对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强调对过程和方法的总结,要提高对情感和价值观的认同,在实际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向这三方面靠拢。这个内容要求教师能够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发展,要重视教学重点的转移。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实现对知识的扎实掌握,如教学“养花”,通过课堂辩论,正方、反方的互诉理由,学生把课本中养花的喜、忧、哀、乐等理解得相当深刻,并结合实际谈到环境美化、陶冶情操。这样,教师真正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把课堂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促使老师把重点落实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快速阅读的方法、背诵方法、积累方法,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即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学习方法指导上来。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想
1.强化创新发展,重视氛围构建。
想要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就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学生的好奇心都很重,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疑点,这样学生就会想要找到结果,也就会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内容。比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先请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玻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有透明玻璃,能遮风挡雨并且明净透亮。”“宝石蓝玻璃,非常漂亮。”“装饰玻璃,上面布满美丽的花纹。”“汽车玻璃,很结实。”……在这个时候,我要给学生的回答以肯定,然后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有关玻璃的文章,在介绍文章题目之后,教师可以针对新型这一词语向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在理解后继续提问,问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还有什么想要知道的问题。这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很多学生会积极发言提问:“我想知道有哪些新型玻璃?”“它们都是什么样的玻璃,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特殊的作用?”“是谁这么聪明发明出来的?”“它们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用什么做成的?”我则抓住契机,鼓励说:“那就让我们赶快来读课文,寻找一下答案吧。”
2.激发求异思维,拓宽思维广度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中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提高其学习的高度和深度,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教材所提出的内容是教师有意识的强化教学层次所展开的教学发展,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学生整体的创新水平,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完成创新教学的新发展。比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摒弃了“课文中‘亲人’指的是谁”,先讲读第一个事例,然后学生自学第二、三个事例等传统套路,而是从“亲人”是“有血缘关系的人”这一基本外延生发开去,通过学生反复地品读、体会、感悟,得出这里指的是“战争年代有‘血肉关系的亲人’,也包括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和平年代有深厚情谊的人”,延伸了“亲人”的外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讨论中学生认为现在他的亲人有动物、植物、甚至地球,这种博爱思想更是及时、充分地给予肯定,这是学生的创新,是学生的自我感悟和自我体验的结晶。无疑这就达到了激发浅能,引发创新之目的。
三、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
语文教学要重视知识的理解、吸收和应用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重视知识的完整发展,要在朗读、积累、写作等方面实现对学生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的发展,这是学生阅读发展的关键区域,想要根据阅读期待强化教学质量,教师更需要做的就是要在选择阅读内容的时候结合教学经验和审美程度进行,共同选择能够符合教学发展规律的内容。学生只有强化自身的主体地位才能强化自身的审美认同水平,在其提高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才能形成阅读量的有效延伸,比如在学习《 少年闰土 》 ,通过教师的阅读提示,去阅读《故乡 》 ,达到语文教学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
除外语外,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而其他学科都是以言语内容为教学目的,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没有了工具性,便没有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因此,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过的:“要把教育意图蔽隐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必须戒除赤裸裸的人文性教育,更应反对直通通的心灵拷问,而是要用真实的、自然的、含蓄的艺术手段,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体会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辉,得到无痕迹的心灵教化。
结论:语文学科和实际生活有延伸性的联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在新的课改环境下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生活中获得教学思想和知识营养。要不断强化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重视时代的改革需求。最主要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强化优点,改正不足。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并认识到自己可以提升的部分,在带领学生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闫春梅.在爱与情感中快乐地成长——为儿童选择文学读物的三大原则[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3期.
[2]黄轶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略论儿童文学课程改革[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4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83-01
一、结合课堂教学,强化学习方法
新的课程改革环境下,我们要重视对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强调对过程和方法的总结,要提高对情感和价值观的认同,在实际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向这三方面靠拢。这个内容要求教师能够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发展,要重视教学重点的转移。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实现对知识的扎实掌握,如教学“养花”,通过课堂辩论,正方、反方的互诉理由,学生把课本中养花的喜、忧、哀、乐等理解得相当深刻,并结合实际谈到环境美化、陶冶情操。这样,教师真正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把课堂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促使老师把重点落实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快速阅读的方法、背诵方法、积累方法,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即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学习方法指导上来。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想
1.强化创新发展,重视氛围构建。
想要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就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学生的好奇心都很重,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疑点,这样学生就会想要找到结果,也就会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内容。比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先请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玻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有透明玻璃,能遮风挡雨并且明净透亮。”“宝石蓝玻璃,非常漂亮。”“装饰玻璃,上面布满美丽的花纹。”“汽车玻璃,很结实。”……在这个时候,我要给学生的回答以肯定,然后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有关玻璃的文章,在介绍文章题目之后,教师可以针对新型这一词语向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在理解后继续提问,问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还有什么想要知道的问题。这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很多学生会积极发言提问:“我想知道有哪些新型玻璃?”“它们都是什么样的玻璃,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特殊的作用?”“是谁这么聪明发明出来的?”“它们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用什么做成的?”我则抓住契机,鼓励说:“那就让我们赶快来读课文,寻找一下答案吧。”
2.激发求异思维,拓宽思维广度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中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提高其学习的高度和深度,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教材所提出的内容是教师有意识的强化教学层次所展开的教学发展,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学生整体的创新水平,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完成创新教学的新发展。比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摒弃了“课文中‘亲人’指的是谁”,先讲读第一个事例,然后学生自学第二、三个事例等传统套路,而是从“亲人”是“有血缘关系的人”这一基本外延生发开去,通过学生反复地品读、体会、感悟,得出这里指的是“战争年代有‘血肉关系的亲人’,也包括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和平年代有深厚情谊的人”,延伸了“亲人”的外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讨论中学生认为现在他的亲人有动物、植物、甚至地球,这种博爱思想更是及时、充分地给予肯定,这是学生的创新,是学生的自我感悟和自我体验的结晶。无疑这就达到了激发浅能,引发创新之目的。
三、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
语文教学要重视知识的理解、吸收和应用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重视知识的完整发展,要在朗读、积累、写作等方面实现对学生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的发展,这是学生阅读发展的关键区域,想要根据阅读期待强化教学质量,教师更需要做的就是要在选择阅读内容的时候结合教学经验和审美程度进行,共同选择能够符合教学发展规律的内容。学生只有强化自身的主体地位才能强化自身的审美认同水平,在其提高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才能形成阅读量的有效延伸,比如在学习《 少年闰土 》 ,通过教师的阅读提示,去阅读《故乡 》 ,达到语文教学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
除外语外,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而其他学科都是以言语内容为教学目的,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没有了工具性,便没有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因此,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过的:“要把教育意图蔽隐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必须戒除赤裸裸的人文性教育,更应反对直通通的心灵拷问,而是要用真实的、自然的、含蓄的艺术手段,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体会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辉,得到无痕迹的心灵教化。
结论:语文学科和实际生活有延伸性的联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在新的课改环境下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生活中获得教学思想和知识营养。要不断强化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重视时代的改革需求。最主要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强化优点,改正不足。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并认识到自己可以提升的部分,在带领学生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闫春梅.在爱与情感中快乐地成长——为儿童选择文学读物的三大原则[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3期.
[2]黄轶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略论儿童文学课程改革[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