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hm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广州市首先在东山区进行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实验。
  2003年,广州市全面推行课改。参与课改实验的教师以多种形式进行全员培训。
  2005年,广州市中考,东山课改实验区独立命题,一份令人耳目一新的试卷摆在考生面前。
  2006年,广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在全体教师、考生意料之中地进行了“变脸”。三大板块——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与表达,重点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能力层级均设有难、中、易不同的考查。
  2007年,课改实验在探索中走向深入……
  理论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总会与当初美好的愿景产生距离。
  钟启泉教授对于这次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七次课程改革之处有这样的阐述:它从保障每一个人的“学习权”的高度,明确提出了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清晰地界定了新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保障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求得每个学生充分地、自由地、多元地、和谐地发展。
  2006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对广州市教师使用2002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用书进行了征询意见调查,天河区近200位初中语文教师填写了问卷,综合出27条意见与建议,调查结果发人深思。
  
  一、27条建议——基于新教材使用效果的思考
  
  在近5年的课改实践中,一线教师始终是最有切身体会的。对新课程改革现今阶段的效果,有赞有弹。
  
  (一)对教材内容及编排的意见和建议
  赞
  1.教材贴近生活,注重从实践中学习语文。选取的文章不再以“名”取文,而是以质取文。以主题来编排,出现了许多新作家的作品。
  2.课文注重了各学科的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每个单元都能够找到引导思维不断飞跃的契点。
  4.丰富的内容、鲜明的时代感和宽阔的视野。
  5.新教材更重视内容上的人文性。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感悟理解能力。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6.创设了宽松的教学氛围,构建了积极互动的教学方式。
  弹
  1.对文体写作的指导不强,教材应该选取一些文体特征鲜明的文章,尤其需要一些经典议论文作为写作范例。应用文涉及不多,但此方面内容对学生有所帮助。新教材对文体知识的系统传授较少,导致学生的作文“四不像”越来越多。
  2.要让教师理解教材编排系统的用意。古文可以按照主题编排,如山水篇、叙事篇等。文言文集中在一个单元不好。教材的涵盖面太广,考查的东西太多,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是否能在编排上有所侧重,让学生学得轻松一些。
  3.诗歌的编选不够精彩,不能吸引学生,可以适当增加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板着面孔的文章还是太多,文学色彩浓,但有时代意义的美文少。
  4.有些课文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难易编目不合理,初二有些课文比初三的还要难。议论文应该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乐于接受,如《鱼我所欲也》、《敬业与乐业》等文章学生普遍觉得难度较大。
  5.新教材不重视语法知识,但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工具,此部分与高中教材脱节。建议恢复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
  6.建议在初三课本中提出知识与能力的架构,以附录的形式把初中文言文常用的词语意义、用法归纳在册。
  7.希望不要分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让老师自己选择课文。许多自读课文比讲读课文更有意义有味道。
  
  (二)使用教材过程中的困惑
  1.综合实践活动太繁琐也太多,学生的时间不够,完成不了。有些综合性学习设计得不好,没有实效、难于推行。有的活动场地有限,无法有效实施。
  2.希望课文后面附的诗歌要给予一定的分析和鉴赏。
  3.努力想把学教材改为用教材,但总不能如愿,感觉上是在赶进度。
  4.错误和可争议的地方较多,教材不应该这样。
  5.有些篇目过于陈旧,离学生的认知范围较远。对于师生都觉得枯燥的文章如何唤起教与学的兴趣?缺少吸引学生的篇目,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足,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八年级下学期的文章过于枯燥又篇幅过长,在调查中显示有部分学生不喜欢这一册书。
  6.第六册古文太多,学生感觉比较疲劳,也影响了教学、复习进度。
  7.对文言文中容易造成解释争议的实词、虚词应该给出明确的解释。
  8.实际上很难分讲读课和自读课,这些课都要教。学校、学生、家长都有要求,不敢放弃。
  9.淡化文体语法,但考试中却又出现,怎么办?由此引出了学生文句不通等问题如何解决?
  10.开放性越强主观性就越强,教师有理解偏差,怎么办?课后练习开放题、探究题太少。课后练习太简单。
  11.辅助教学的工具不全面,如朗读的录音、插图跟不上时代又不全。希望在教材中将相关资料进行网址链接。
  
  (三)对教材使用的培训服务
  对于此问题,绝大部分教师表现出强烈的培训愿望,认为没有培训,教师会造成对教材编写理解不一致,会误导学生。同时希望:
  1.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资,成立教育服务部门,为一线教师免费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应该多对教师进行教材教法的培训。多做一些优秀课例的课件、光盘和课文录音。
  2.希望每年进行教材编排和某些知识点的答疑。尤其是如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和课外阅读如何指导方面的培训。希望得到实用的、可操作的指导。不要只讲理论。
  3.培训的方式应该更加灵活,希望通过网络、教研活动、继续教育、同伴互助等方式参与培训。培训的时间应该安排在暑假,让老师们有足够的时间学习、研讨。
  
  二、美好的愿景在实施过程中缘何走了样
  
  新课程的改革本身有一个发展过程。任何改革,总是在矛盾中前行的。美好的愿景在实施过程中走了样,总的说来恐怕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但凡改革,总是不可避免地涉及观念的变革,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但从“树立正确观念”到“具体贯彻实施”之间绝对不是一步到位的,这之间的距离一时半会儿还难以消弭。传统的教学观念,尤其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的理念还在左右着教师的教学。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片面理解导致课堂形式单一。尤其是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合作探究才是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唯一特征,于是“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实践体会”成为每节语文课的必备模式。课堂呈现出热闹的气氛。可是,热闹的背后是内容的空虚,有的学生固执己见,有的学生信口开河,热闹成为一种乱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语文教学的空虚,而要解决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本质变了样。中国社会的国情决定了量化评价(考试评价)成为选拔人才的主流。而且这一手段必然在一定的时期内存在。对高分数的追求使应试教育大有市场,大行其道。这使学生之间有了三六九等之分,于是有了精英群体和后进生队伍的矛盾。语文教学抠知识点、抠得分点,将美的鉴赏与品味分崩离析,肢解成了分数。教辅材料往往打的是新课改的旗号,在编排的内容上还是旧思路、旧内容,甚至为了应考,做得更细致更详尽,繁、杂、偏、难题型成了所谓的创新题。
  缺乏强有力的跟进配套措施。比如评价机制,量化评价操作起来比质性评价简单、客观,但又存在千人一个标准、考试成绩定终身的不合理性。质性评价富有人情味,看得见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发展,但操作起来主观性比较强,要求老师有公正的态度、细致的跟踪观察记录,对教师的品性、专业要求较高。缺乏强有力的跟进配套措施,将导致评价不公。又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因为场地、人员的不足,或者内容的限制,无法认真深入地开展,大部分内容最终又还原为主题阅读、主题写作的形式教学,学生倍感疲劳。
  教科书编写难以满足全国各地域的要求。教师学生呼唤时代感鲜明的课文,可是对这个鲜明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度,标准不一。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与农村偏远地区因为认识领域的范围不同,对教材内容的要求也不一。教科书在编写中变化跨度巨大,让大家难以迅速适应。考试研究没有与教材的编写衔接,导致考试内容与教材内容的脱节。老师们十分疑惑:教材中(或课程标准中)没有涉及的内容,考试为何还有体现?
  教材内容知识性的缺失,比如调查问卷中教师提出的:“淡化文体语法,但考试中却又出现,怎么办?由此引出了学生文句不通等问题如何解决”、“新教材对文体知识的系统传授较少,导致学生的作文‘四不像’越来越多”。新课标中增加了名著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课,出发点是非常好的,我们从这两个内容的设置欣喜地看到了语文教学的回归,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到了激发点。但是这些内容一旦与考试挂钩,学生便觉得兴味索然,认为万变不离考试,增加了负担。
  
  三、作为教师,要积极应对甚至敢于涅磐后重生
  
  固然,教学中的困惑形成原因有很多,有一些甚至是我们教师无法改变的。但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做好一切准备,尤其是观念和理论上的准备,积极应对出现的问题。
  钟启泉教授曾经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国际教师教育论坛上有这样的一段惊人之语:按照新标准,现在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不合格。他认为我国师范生在大学接受的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有很大差距,现在的教育,仍较偏重书本知识,遵循接受式学习的死记硬背,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控制,以及封闭式的教学方式。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现在的中小学教学,制约着教师教育的质量。
  
  (一)改变“课程即教师”的老观念,树立“教师即课程”观
  在上文的27条中,有教师提出“实际上很难区分讲读课和自读课,这些课都要教。学校、学生、家长都有要求,不敢放弃”以及“努力想把学教材改为用教材,但总不能如愿,感觉上是在赶进度”的困惑。这一类的困惑其实是长久以来形成在教师中的“课程即教师”观念造成的。课程即教师,主体是课程,有什么样的课程就决定教师教什么,教师为课程、教材服务,教师围着教材转,处于一种被研究的状态。其实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一切围绕考试转。
  解开这个困惑,关键在于教师和命题者转变观念,树立“教师即课程”观。这是新课改的一个崭新的观点。最近看了一篇报道,有学者指出这个观点的提出欠科学,也让人费解。回顾我们多年来的教育,这个观点并不难理解。“教师即课程”,教师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教材成为样本。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少初中教师已经欣喜地发现,试卷也在悄悄地变脸。教学不再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这两种关系正在变成一个共同的目标:一切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能力发展。教师的角色转换成为研究者,朝着专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不少教师参与科研课题,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撰写教学反思与教育叙事,拓展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带领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记录下学生的进步点滴。
  
  (二)摒弃“非此即彼”单一的思维方式,强调“彼此相容”
  有的教师有一种固执的偏见,新课程改革就是改变传统教育方法,似乎有否定以往、重新来过的架势。形式上的改变往往造成上文中提到的课堂形式单一、热闹,表面的繁荣掩盖着内容的空虚。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非科学的认识。新课程改革并不排斥传统教学中的成功做法,它兼容并蓄,是一种彼此相容的改革。创新以继承为基础,继承以创新为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摆正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关系。
  接受性学习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最大的发展。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最基本、最基础、最常用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方式对于学习语文,尤其是在积累传统文化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接受习”与“探究”在具体实践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并非势不两立。因此,新课程凸显“探究学习”,并非全盘否定“接受学习”,而是旨在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探究文化”取代“应试文化”。
  
  (三)积极开拓资源,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在新课改中,更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文中有教师提到“综合实践活动太繁琐也太多,学生的时间不够,完成不了。有的活动场地有限,无法实施”的问题,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学科综合性很强,它几乎涉及了所有的知识领域,例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法律、思想、科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课文作载体,开展语文活动,寻找课文中的拓展点,设计语文的拓展作业。真正达到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坚持以“课文教学目标”为目标,以“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用好课文,拓展语文教学,必能建设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新课堂,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写到这里,想到《春》中的一段话: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新课改,不也如此吗?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或许并不遥远。
其他文献
海南新课改高考反应平稳    6月7日上午,2007年全国高考拉开帷幕,海南省迎来的则是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届高考。  据悉,高考开始后,海南省副省长姜斯宪在有关负责人陪同下,到海口考区海南华侨中学、海南中学等考点察看了高考情况。高考情况反应平稳。高考3天内,全省无突发事件和重大违纪作弊事件发生,仅8日上午在海口发现1名作弊考生。  今年是海南省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后的首次高考,教育部考试中心单
期刊
作为一名班主任,能真正地热爱学生并能真诚地向学生谈出自己的心里话,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不失为管理班级、巩固学生的好点子。也就是说让学生沐浴人性教育的阳光,因为没有谁会拒绝爱心和真诚。  我与学生的沟通有自己的方式——书信传情。正是这种古老而永恒的通讯形式向我的学生传递了我的真诚和热爱。虽然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有时很受学生的青睐,可我觉得很多时侯是心里积聚的感情在关键时刻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
期刊
一、PBL概述    1.PBL的概念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教学方法,指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建构经验的目的(Bligh,1995)。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对一些中小学网络教学调研和现
期刊
一、教材说明    本课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审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版教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温度计的构造与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制简易温度计,使学生了解常用温度计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正
期刊
“化整为零,分组前进”的新课程实践尝试是我地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典型范例,希望它能对偏远山区中学教师开展新课程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借鉴的作用。    一、实施方案    1.设立活动研究课题  新课程实践子课题:①字词认知探究;②作家作品探究;③文章背景探究;④课文主题探究;⑤写作借鉴探究;⑥朗诵活动探究;⑦不同文体分类探究;⑧写作积累探究。  2.成立探究小组  ①作
期刊
编者按:2000年11月,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公布了以“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为题的课程改革咨询文件,这标志着香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时至今日,业已风雨兼程走过了近七个春秋。  2007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在这个值得庆祝的时刻,我们放眼香港的教育,共同聚焦香港的课程改革,希冀两地教育同仁携手,同促教育事业的发展。  “聚焦香港课程改革发展历程”系列报道将从三个层面对香港课改进行诠释,即政
期刊
课堂教学动态资源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蕴含的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能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机会。它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的真实体验,是一种稍纵即逝的非常宝贵的资源,具有动态性、待开发性、多样性、人为命定性、难以复制性等特点。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发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使课堂教学中呈现出鲜活的气息,促进了课堂教学动态资源的
期刊
现阶段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一些教师和学生甚至认为政治课是非常枯燥的,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握住政治课“知行统一”的精髓。笔者想就这一问题提出几点管见。    一、抓住源头,夯实基础    我们在作思想汇报或工作总结中常常会说一些没有具体、深刻内容的空话。我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很多人对思想政治这一概念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认为一提到政治就必然要谈党的方针、政策,
期刊
余文森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项目组组长,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长期从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主持“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等教育部课程改革项目的研究。    记者:请余教授介绍一下有效教学提出的背景与核心内涵是什么?  余文森:有
期刊
编者按:从古至今,舞弊都是一个令人深恶痛绝的问题。虽然舞弊行为只是少数人所为,但它的影响却非常之大。国家有关部门在杜绝舞弊行为方面已花了不少力气,而杜绝舞弊工作更应从学校中、从学生中扎扎实实地做起,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积极行动起来,担负起教书先要育人的这一重要职责。  刊登本文的初衷是希望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舞弊现象的关注,并希望大家群策群力,为杜绝舞弊现象献计献策,也希望学生能真正从心里认识到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