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笔下的士人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B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身处战国中期的孟子,特别关注了身处贵族阶级底层的士人,那时士人已经不再依附统治阶级,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他对士人提出了新的看法和要求。本文是通过研读原典,在孟子关于士人的规定的基础上来体悟我国传统的士人精神。
   关键词:孟子;士人;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88-02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混乱,诸侯国纷争不断,是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折时期。在这场变革中,“士”成为与工农商并成为“四民”的通称,仅仅是有学之士的知识群体。在孔子以后,士人被用来作为知识分子的代称。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士大体分为四类:一类是学士,如儒、墨、道、名、法、农等专门家,著书立说,反映当时社会各阶级的思想,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在文化上有巨大贡献。这一类人声名大,待遇优,如儒家大师孟子,从车数十乘,侍从数百人,往来各国间,凭他的声名,所到国家,国君们都得馈赠黄金,供给衣食,听取孟子的议论。”作为脑力劳动者,士人受到了诸子们的重视。孟子就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将社会上的人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他认为士人便是劳心治人者,由此达到了为士人“正名”的目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这充分说明了士人在孟子眼中的重要地位。
   于是,孟子接着对士人提出了一些要求和建议。
   一、尽心知性的道德修养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在《大学》八条目中,修身是核心。
   因此加强道德修养是孟子对于士人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自古儒家就把爱国与修身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修身才能做到爱国,而要爱国就必须注意修身。从孟子角度,他极力倡导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而修身是其实现这一理想的核心。在孟子看来,人人皆有善心,然而关键在于保持住它。“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也就是说,孟子认为这些修养其实就是仁德、道义。只有具备了仁义,万物才能“备于我”。
   为了达到仁义,提高士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孟子提出了一套修身的方法。他指出,“尽心知性”要在“寡欲”“内省”“养气”三方面下功夫。“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即对物欲的淡泊。需要时时以礼义来自我克制,抗拒物欲、功利的诱惑,达到心境清明。当然光有寡欲是不够的,他还要求士人注重内省。内省,即“反求诸己”。“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强调修养的方法是反观自身,加以反省,进而推己及人,这明显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为仁的方法,即“能取近譬”。养气,亦即养心。要养“浩然之气”,培养高尚的道德境界。因此,君子之所以过化存神,有赖于其平时注重个人修养的积累。综合说来,修身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内心修养,然后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二、志向远大的大丈夫精神
   何为大丈夫?孟子解释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他眼中,真正的大丈夫是有理想、有气节、以天下为己任,不为利诱威逼,而勇往直前的人。并且,大丈夫要“居天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与他所说的士人“尚志”观点相异成趣。在孟子看来,士人的基本追求是“尚志”,就是树立远大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仁义之道。他认为士人要树野心,立大志,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大丈夫精神,存养自身“浩然之气”,担当天下大任。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许多仁人志士,为实现“天下归仁由义”的理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就其现实意义来说,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中,内心仍要保持那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
   另外孟子还特别强调了: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能舍弃改造社会、造福百姓的使命感。他具體阐述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有着重大担当的人,应该在艰难困苦中锻炼自己,最终才能有所作为。在孟子生存的那个混乱年代,他便深切地认识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我们知道,英雄人物或者伟人都有相似的经历,都必然经过逆境的锤炼与锻造。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面对挫折、痛苦也不能气馁、退缩,要坚信这是对我们心智的考验。熬过了这些困境,便会迎来光明。现在我们呼吁这种坚韧的毅力和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通过归结文本,孟子认为士阶层存在的意义,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道德价值,年轻人信从他,老年人敬重他,使社会形成孝悌忠信的良好风气。以上两大点正是孟子笔下士人的道德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其政治价值,即使国家安定、富足,君上尊贵、荣耀。
   三、积极入世的政治取向
   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核心思想,儒家在政治上提倡积极入世。孟子对于士人也坚持这一思想。一方面孟子鼓励士人入仕,入仕的动机首先是“行道”,并不只是为了财富。笔者认为,士人入仕为官的过程,便是对道的体认与践行过程。入仕又能帮助士人在社会中体现自身价值。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价值分为个体价值和类价值,而这两者的实现又不是分割开的。士人在追求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也能够体现他对社会的价值。对于那些表面上看来是明哲保身的士人行为,孟子则是十分鄙夷的。
   另一方面,孟子从穷与达两种情境要求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已成为封建社会士人处世的准则。得志与不得志的二元分法,将士人置于政治仕途正反对立的两面情境中加以考验其人生价值,无疑具有相当程度的典型性。即使“不得志,”也要“修身见于世”,这充分体现了士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近代顾炎武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气节。
   四、独立的人格尊严
   在孟子所处的混乱年代,虽然士人的社会地位不够高,但在他眼中士人要保持自身独立的人格尊严。战国时期,士人游说诸侯国当权者的事极多。游说成了士的基本技能。在游说诸国统治者时,士人不必为其威严所惧,要守住自己的人格尊严。再者,在《孟子》中,要求士人面对权贵,应当充分体现自尊。
   人格尊严是值得尊重的。孟子不但鄙视自贱人格,更重视人格尊重,对于轻侮别人的言行则严厉抵制和抨击。人格怎么尊严,如何才算是尊重人格?人格何以尊严,如何才算是尊重人格?对此,孟子从以下方面作过精辟的论述。
   (一)肯定独立人格。独立人格是人格尊严的重要标志之一,独立人格在于有独立意志。遵守封建等级制度中的君臣关系固然重要,但是关键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不可依附于人;(二)主张人格平等。在维护人格尊严上,孟子主张人们在交往中的对等关系,既不自我轻视也不侮辱别人,既自尊自好又尊重别人。
   其所以如此,原因乃在于以下几点:对社会发展有着自己独立思考的人,基于自己对社会发展的认知、对自己的思想学说要充满自信;基于对德与位、道与势的对比中,因前者比后者毫不逊色而更不卑不亢。在君臣观上持平等、互敬、互信的态度;面对权势穷奢极欲的生活,士人君子不以为然,宣讲、推介古圣先贤的合理做法,言行合乎先王礼仪制度,自当理直气壮。只有这样言语才有分量,效果才能得以显现。
   由此看来,孟子笔下刻画出一个重视自身修养、有责任心、心怀天下的大丈夫形象。作为封建社会的“劳心者”,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居仁由义,涵养自身又能保持思想独立,从而实现了其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真正做到了“朝闻道,夕死可矣。”就其现实价值来说,对于我们,古代士人之魂,当铭记心中。
  
  参考文献:
  \[1\]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人民出版社,1949.
  \[2\]张家才,方克立.圣王之道《孟子》\[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 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在30年代处理内政外交的基本国策。他的推行对国家的政治和内政建设都造成了重要影响,也暴露了“以党治国”国家结构的缺陷。   关键词:攘外必先安内;以党治国;缺陷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66-01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在30年代处理内政外交的基本国策。蒋介石在19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82-02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选官制度是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自三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一个公共教育机构,它是一所学校,但它与学校之间有着诸多差别。教育是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功能,博物馆是通过文物的展出来实现对公众的教育目的的,博物馆在展示民族传统、凝聚民族精神、建设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博物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83-0
期刊
摘 要:心理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深远。通过运用心理和谐的概念分析了孔子的心理和谐观,围绕“仁”的理念探讨了个体获得心理和谐的内外部条件,并阐述了孔子培育和谐心理的方法及其对当代风险社会中人们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孔子;心理和谐观;仁;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58-02      一、心
期刊
摘 要:本文从高职院校两课教学面临的形势入手,分析了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实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实效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5-01      一、高职院校中的两课教学面临的形势   “两课”指的是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期刊
摘 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迅速发展的社会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如何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思想状况和现实表现,认清目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对策,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85-02
期刊
摘 要:我院对一年级学生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认为该课程吸引力不高、不实用,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这样的情况值得我们思考。因此本文将论述怎样通过改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93-01      一、课程定位及实践
期刊
摘 要:当今时代,博客已是人们所广泛使用的互联网交流工具。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博客建设上,应当顺应形势的发展,趋利避害,用好这个载体,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博客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94-01      博客在互联网上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平台,使得人们可以简易迅速便捷
期刊
摘 要:综观辛亥革命,几乎随处可以看见日本人或者是与日本有關的事件和人的活动。这些日本因素对中国的辛亥革命及此后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本文主要从留日的中国学生,日本大陆浪人等方面来阐述日本对于辛亥革命的影响。   关键词:辛亥革命;日本;黑龙会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92-01      一、留日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影
期刊
摘 要:春秋时赵宣子举荐贤能“比”而“不党”的史实,几千年来一直为后世所称道。他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出以公心、把举荐贤能提高到对国家重要性的高度来认识。这与当前我国最突出的腐败现象“买官卖官”形成强烈的对比。不少专家和权威人士因此反复强调要加强选人用人的制度建设,可现在国家关于这方面的制度已经够健全了,这种腐败现象还是没遏制住。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加强制度建设、制度监管、阳光化操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