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初中语文教科书将选入的课文分为两类,一类为精读课文,一类为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数量占了将近一半,融在各单元之中,与精读课文密切联系,可见教材编定者对略读课文的重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往往不能把握略读课文本身的特点,对略读课文的教与学仍存在着种种误区,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或是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或是任其自读、轻视能力,或是以练代讲、忽视过程,或是精雕细琢、难以取舍。
叶圣陶老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一文中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悉了例子,只是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和延伸,它们与浏览同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要求,这三者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虽然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但就教学而言同等重要。而在个人的成长和实际应用作用中,略读相比精读更具有独立阅读的性质,也更贴近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需要。
课堂上教师应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其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和适时点拨,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这样学中有悟,学中有用,再加上适当的点拨、总结与提升,学生才能真正将零碎的阅读知识消化吸收,化为己用,最终转化为能力。
一、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从教材的编排来说,一个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很多相互关联之处,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安排与精读课文知识和方法相关联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在略读课文中去解答,使其熟能生巧,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略读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放手让学生按此步骤和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组际交流、教师点拨等方式,自主概括课文中贝多芬的形象。这样,将在精读课文中学得的知识与方法放在略读课文中反复加以训练,既达到了巩固加深知识的目的,又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重点突破,略中有精
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间,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像精读课文一般字斟句酌,在教学处理上要恰当简略,但更要略中有精,聚焦重点,展现亮点。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取舍,寻找适当的突破口,确定好一两个重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取了一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从中展现了色彩斑斓的自然之美。在教学《夏感》一文时,将教学重点确定在体
味精彩的比喻、拟人所起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魅力这一点上。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物?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2. 点评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3. 认真品味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这样一来,课堂的教学容量看似缩小了,但教学重点却凸显了出来,教学的指向性也更强。这样“一课一得”或“一课几得”,就能避免阅读教学“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收获甚微的情况。
三、比较阅读,加深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将课文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编者在进行单元编排时,有时会特意选入一组内容、主题或写法相近的文章。对这组文章中略读课文的处理,我们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以让学生求同存异,加深认识,丰富思想。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精读课文《中国石拱桥》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说明文。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桥梁专家,他虽然只是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一般性的知识,却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抓特点,举例证,要言不烦。多处运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体现了作者谨严的治学态度。略读课文《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一篇带有一定说明性的美学小品。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在教学《桥之美》一文时,可引导学生着重从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与《中国石拱桥》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中把握两文说明对象的特点及两种语言风格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
四、学生执教,彰显活力
因略读课文非重点课文,也极少出现在考试中,学生常常只是一读了之,学习兴趣普遍不高。通过实践尝试,我认为让学生当小老师,把略读课文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先分小组讨论,各组定好教学设计,教师再择优选用并加以指导能极大地彰显学生的活力。这种处理方式既让学生关注了文本内容,又极大地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相关的阅读知识,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特别是在一些探究性学习中,它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从而为学生进行习惯性的探究性学习乃至研究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积累。通过阅读,不仅要吸纳体验作家情感思想等思维结果,还要吸纳作家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而写,是读的效果显现,是思想认识的结晶体,千读万读,只为一写。读为了写,写依据读。读写的关系,犹如鸟儿飞上蓝天的一双翅膀,互相作功,缺一不可。
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挖掘课文的写作特点展示给学生,抓住写作上的某一点或节选某小部分进行训练。如在教学八下《俗世奇人》一文时,就可让学生借鉴本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人物的奇处、绝处的写法,为周围有绝活的人,比如能一笔画出一个圆的数学老师,能生动模仿各种声音的同学等,写一篇人物速写。这样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在阅读能力与习惯的培养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六、适度拓展,内外相联
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略读能力。由于这种读书方法与学生的课外阅读方法相接近,备受学生欢迎。又加上略读课文很多是名家名著的节选,教师可以通过节选部分的学习,向学生推荐和介绍全著及其他作品,以此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全著及其他作品的欲望和兴趣。如在教学九上略读课文《孤独之旅》一文时,笔者从景物描写入手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情感发展脉络,让学生从杜小康身上吸取精神力量,以坚强的姿态面对成长中的风风雨雨。并以此文为例,探究著名作家曹文轩作品庄重忧郁的风格、诗情画意的意境、充满智慧的叙述方式等特色,进而向学生推荐他的其他作品,如《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从中感悟作家呈现给我们的一个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如此一来,略读课文就成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桥梁,真正实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一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
责任编辑 李 淳
叶圣陶老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一文中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悉了例子,只是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和延伸,它们与浏览同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要求,这三者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虽然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但就教学而言同等重要。而在个人的成长和实际应用作用中,略读相比精读更具有独立阅读的性质,也更贴近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需要。
课堂上教师应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其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和适时点拨,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这样学中有悟,学中有用,再加上适当的点拨、总结与提升,学生才能真正将零碎的阅读知识消化吸收,化为己用,最终转化为能力。
一、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从教材的编排来说,一个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很多相互关联之处,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安排与精读课文知识和方法相关联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在略读课文中去解答,使其熟能生巧,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略读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放手让学生按此步骤和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组际交流、教师点拨等方式,自主概括课文中贝多芬的形象。这样,将在精读课文中学得的知识与方法放在略读课文中反复加以训练,既达到了巩固加深知识的目的,又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重点突破,略中有精
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间,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像精读课文一般字斟句酌,在教学处理上要恰当简略,但更要略中有精,聚焦重点,展现亮点。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取舍,寻找适当的突破口,确定好一两个重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取了一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从中展现了色彩斑斓的自然之美。在教学《夏感》一文时,将教学重点确定在体
味精彩的比喻、拟人所起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魅力这一点上。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物?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2. 点评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3. 认真品味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这样一来,课堂的教学容量看似缩小了,但教学重点却凸显了出来,教学的指向性也更强。这样“一课一得”或“一课几得”,就能避免阅读教学“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收获甚微的情况。
三、比较阅读,加深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将课文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编者在进行单元编排时,有时会特意选入一组内容、主题或写法相近的文章。对这组文章中略读课文的处理,我们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以让学生求同存异,加深认识,丰富思想。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精读课文《中国石拱桥》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说明文。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桥梁专家,他虽然只是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一般性的知识,却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抓特点,举例证,要言不烦。多处运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体现了作者谨严的治学态度。略读课文《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一篇带有一定说明性的美学小品。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在教学《桥之美》一文时,可引导学生着重从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与《中国石拱桥》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中把握两文说明对象的特点及两种语言风格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
四、学生执教,彰显活力
因略读课文非重点课文,也极少出现在考试中,学生常常只是一读了之,学习兴趣普遍不高。通过实践尝试,我认为让学生当小老师,把略读课文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先分小组讨论,各组定好教学设计,教师再择优选用并加以指导能极大地彰显学生的活力。这种处理方式既让学生关注了文本内容,又极大地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相关的阅读知识,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特别是在一些探究性学习中,它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从而为学生进行习惯性的探究性学习乃至研究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积累。通过阅读,不仅要吸纳体验作家情感思想等思维结果,还要吸纳作家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而写,是读的效果显现,是思想认识的结晶体,千读万读,只为一写。读为了写,写依据读。读写的关系,犹如鸟儿飞上蓝天的一双翅膀,互相作功,缺一不可。
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挖掘课文的写作特点展示给学生,抓住写作上的某一点或节选某小部分进行训练。如在教学八下《俗世奇人》一文时,就可让学生借鉴本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人物的奇处、绝处的写法,为周围有绝活的人,比如能一笔画出一个圆的数学老师,能生动模仿各种声音的同学等,写一篇人物速写。这样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在阅读能力与习惯的培养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六、适度拓展,内外相联
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略读能力。由于这种读书方法与学生的课外阅读方法相接近,备受学生欢迎。又加上略读课文很多是名家名著的节选,教师可以通过节选部分的学习,向学生推荐和介绍全著及其他作品,以此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全著及其他作品的欲望和兴趣。如在教学九上略读课文《孤独之旅》一文时,笔者从景物描写入手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情感发展脉络,让学生从杜小康身上吸取精神力量,以坚强的姿态面对成长中的风风雨雨。并以此文为例,探究著名作家曹文轩作品庄重忧郁的风格、诗情画意的意境、充满智慧的叙述方式等特色,进而向学生推荐他的其他作品,如《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从中感悟作家呈现给我们的一个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如此一来,略读课文就成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桥梁,真正实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一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