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课堂上一切活动都是以教为中心,制约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张扬。本文通过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等方面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语文 学习 主体 构想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一、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探知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而在其中得到更多深层的东西。对于语文教学也一样,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拿《林黛玉进贾府》来谈,教师在讲解时,可以精心地设疑,为什么林黛玉与贾宝玉初次见面就感觉已是熟人?为什么刻意地描写王熙凤放荡的笑声?这样让学生对红学产生极大的兴趣,极力地想知道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这样,学生就会挤出时间进行《红楼梦》的品读。这样有效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兴趣的探索中进行思维的培养。
二、推进多向互动合作,尝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生间和生师间的互动合作。互动合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进行多向互动时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互相竞赛巩固认知、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
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发现问题,让学生提出的问题成为教师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多向互动合作、学生主动性的激发,一切课堂的预先设计,都不能是老师一厢情愿地强行灌输,而应是激发学生一厢情愿地去发现去探究,这就是需要了解学生把握课程的情况,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灵活调整方向,让学生在课堂互动的群体效应中得到启发,得到锻炼,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主动积极去探究文本,在字里行间有所悟有所得。以必修1第一单元现代诗为例,学生本就是花季的年龄,有诗样情怀,应顺势而导,激发学生情趣,放手让学生大胆去自主合作探究,分组学习,自选课文,朗诵比赛,讨论品评,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老师只是从旁指导要扣住文本,言之有据,并形成文字材料,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对精彩发言的小组进行奖励,并将材料存档,纳入学习过程评价中,老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诗歌鉴赏学习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补充古代诗歌鉴赏练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老师还应激发学生大胆尝试写诗,用诗化的语言来抒发诗样情怀,学生会写出让你惊叹的文字来。当然,不是每一个单元都适合的这样大胆放手去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但每一篇文章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究一些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徐志摩的爱情诗,比如苏轼被古今文人盛赞的缘由,并给他们以展示的机会,表扬鼓励他们从这样探究的过程去领悟更多的东西,同时,老师也应有针对性地去布置激励学生去查找探究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好过老师自己向学生去展示或宣讲,毕竟,吃自己亲手摘的桃子也应该更有情趣更有营养吧。
三、生活即语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应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应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与语文共存,教师应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向生活,把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开辟学生智能活动空间,让学生自由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交友,向劳动人民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创造储存,给学生创造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教师引导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生活的拓展过程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造,从而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因此,探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尤为重要。传统的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在桌上,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了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所以教师要解开束缚,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教师要尽可能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讓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主地学习,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个性特长,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开辟多种训练途径。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荣.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
[2] 胡艳萍.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J].
[3] 苏振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关键词】语文 学习 主体 构想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一、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探知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而在其中得到更多深层的东西。对于语文教学也一样,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拿《林黛玉进贾府》来谈,教师在讲解时,可以精心地设疑,为什么林黛玉与贾宝玉初次见面就感觉已是熟人?为什么刻意地描写王熙凤放荡的笑声?这样让学生对红学产生极大的兴趣,极力地想知道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这样,学生就会挤出时间进行《红楼梦》的品读。这样有效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兴趣的探索中进行思维的培养。
二、推进多向互动合作,尝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生间和生师间的互动合作。互动合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进行多向互动时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互相竞赛巩固认知、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
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发现问题,让学生提出的问题成为教师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多向互动合作、学生主动性的激发,一切课堂的预先设计,都不能是老师一厢情愿地强行灌输,而应是激发学生一厢情愿地去发现去探究,这就是需要了解学生把握课程的情况,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灵活调整方向,让学生在课堂互动的群体效应中得到启发,得到锻炼,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主动积极去探究文本,在字里行间有所悟有所得。以必修1第一单元现代诗为例,学生本就是花季的年龄,有诗样情怀,应顺势而导,激发学生情趣,放手让学生大胆去自主合作探究,分组学习,自选课文,朗诵比赛,讨论品评,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老师只是从旁指导要扣住文本,言之有据,并形成文字材料,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对精彩发言的小组进行奖励,并将材料存档,纳入学习过程评价中,老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诗歌鉴赏学习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补充古代诗歌鉴赏练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老师还应激发学生大胆尝试写诗,用诗化的语言来抒发诗样情怀,学生会写出让你惊叹的文字来。当然,不是每一个单元都适合的这样大胆放手去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但每一篇文章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究一些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徐志摩的爱情诗,比如苏轼被古今文人盛赞的缘由,并给他们以展示的机会,表扬鼓励他们从这样探究的过程去领悟更多的东西,同时,老师也应有针对性地去布置激励学生去查找探究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好过老师自己向学生去展示或宣讲,毕竟,吃自己亲手摘的桃子也应该更有情趣更有营养吧。
三、生活即语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应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应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与语文共存,教师应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向生活,把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开辟学生智能活动空间,让学生自由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交友,向劳动人民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创造储存,给学生创造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教师引导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生活的拓展过程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造,从而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因此,探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尤为重要。传统的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在桌上,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了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所以教师要解开束缚,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教师要尽可能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讓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主地学习,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个性特长,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开辟多种训练途径。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荣.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
[2] 胡艳萍.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J].
[3] 苏振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