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探寻

来源 :社科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阿尔都塞的“断裂论”思想以1845年为界,将马克思的思想分为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两个部分。阿尔都塞区分马克思思想的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的关系。因而阿尔都塞对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认知是否准确,是评判断裂论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通过探寻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问题可实现对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的进一步思考。
  【关 键 词】阿尔都塞 马克思 费尔巴哈 断裂论
  一、“断裂论”中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
  “认识论断裂”思想是阿尔都塞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具体分成了四个主要的阶段: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断裂时的著作、成长时期的著作和成熟时期的著作四个具体阶段。阿尔都塞认为,断裂时期的马克思著作即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部著作,正是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的一个分水岭:在1945年以前的马克思是一个处于“意识形态”阶段的马克思;1945年以后,马克思成为了科学的马克思。阿尔都塞之所以认定1845年作为马克思思想发展分水岭的原因就在于随着《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态度产生了重大的转变。阿尔都塞对于认识论断裂问题的提出,也正是在他阅读费尔巴哈著作的基础上,通过对1839至1845年马克思思想的研读中提出的。
  在“意识形态”阶段的马克思中,阿尔都塞将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分为了两个小的阶段:为《莱茵报》撰文的理性自由主义的阶段(1842年以前)和1842年到1845年间的理性共产主义阶段。阿尔都塞认为,在第一个阶段的著作中马克思思想的总问题是一个康德和费希特类型的总问题,而第二个阶段的著作正式建立在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总问题的基础之上的。阿尔都塞对于费尔巴哈的分析与评价,也正是在第二个阶段中体现出来的。
  首先,阿尔都塞肯定了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思想对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意义。阿尔都塞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一文中指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指出了在非理性中存在着理性的异化,而在理性的异化中又存在着人的实现,即人的历史”。[1](p220-221)阿尔都塞从费尔巴哈的“人的類本质”入手,来解读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意义。在阿尔都塞看来,费尔巴哈在他“异化的人道主义”中体现的内容是将“人类本质的异化作为实现人类本质的不可缺少的环节,而把非理性(国家的不合理现实)作为实现理性(国家的观念)的必要环节”。[1](p221)阿尔都塞认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正是打破了康德和费希特思想中人的本质只有依靠“自由和理性”才能被理解的束缚,认为人首先是在“共同体”中实现了人的“类本质”,进而才能是“自由和理性”的。马克思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宣扬人的哲学,认为“人的本根就是人本身”。由于在阿尔都塞看来“历史是理性在非理性中的异化和产生,是真正的人在异化的人中的异化和产生”[1](p221),因此人是在异化中实现自己的本质的,在实践中实现人的本质。因此,阿尔都塞拓展了政治的意义,认为政治已不再是“简单地从事理论批判”,也不再是去“树立理性”,而是要通过人的实践去回复人的本质。因此,阿尔都塞指出革命不仅仅是将国家从异化中解放出来,更是要将人的本质从异化中解放出来,革命就是“对异化所固有的逻辑的逻辑”[1](p222)。通过分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的四个批判和对无产阶级地位与作用的描述,阿尔都塞得出结论:“无产阶级和哲学也是在人的本质中结成革命联盟的”。[1](p222)而马克思的这种人道主义的思想在阿尔都塞看来都是在费尔巴哈“共同体的”人道主义的基础上才得以形成的。因此,阿尔都塞肯定了费尔巴哈在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其次,阿尔都塞认为正是由于费尔巴哈对青年马克思产生的影响,使得马克思没有对黑格尔做出正确的批判。阿尔都塞指出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进行的批判是“十分不够的”,甚至是“不确切的”,这主要在于青年马克思是从费尔巴哈的观点出发来对黑格尔进行的批判。阿尔都塞在《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一文中指出,费尔巴哈的思想在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首先,马克思在1839年至1845年间的著作中大量采用了费尔巴哈的相关语言,他的许多著名的说法都是“直接受到费尔巴哈的歧视或者直接从他那里借用来的”。[1](p29)其次,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单个概念的借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被马克思所运用。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在两三年中“却是接受了费尔巴哈的总问题”,将自己的思想与费尔巴哈的总问题“完全等同了起来”。[1](p30)在阿尔都塞看来,费尔巴哈是一位“理想”哲学家,是“感觉论唯物主义和伦理历史唯心主义的综合”,[1](p18)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是不全面的,他“‘推倒’了黑格尔大厦的主题,但依然保留了这一大厦的基础和结构,即黑格尔的理论前提”。[1](p321)因此,阿尔都塞认为这一时期由于费尔巴哈的影响,导致了此时的马克思还处于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成为马克思之前的马克思。
  因此,阿尔都塞将1845年作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分水岭,原因就在于在1945年马克思所发表的著作中,马克思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进行了“清算”,远离了费尔巴哈。如果说在断裂以前的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是以自己的名义重复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那么在断裂以后的马克思则真正从科学的角度实现了对黑格尔的批判。因此可以看出,在阿尔都塞看来,1942年至1945年的三年时间内,马克思实际上是一个“费尔巴哈式”的马克思。在马克思青年时期是存在着一个“费尔巴哈”的时期。
  二、对“断裂论”关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思想关系批判
  尽管阿尔都塞否认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已经得到普遍认知的“黑格尔派的阶段”,并强调在1842至1845年间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上的影响,但是他对这一短时期内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理解是不全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没有真正理解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思想。   阿尔都塞并没能真正理解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及其哲学论断。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是建立在他对宗教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的,是他的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宗教的秘密和真理在人本学中”。[2](p30)费尔巴哈人本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阐明宗教的人本学本质,一方面把“上帝的全宇宙的、超自然的、超人的本质降低到人的人本学本质”,另一方面把“神学降低到人本学的水平”。因此,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强调的是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费尔巴哈在对宗教批判时指出,在人自身与自然相依的过程中,人将自然神化,进而形成上帝;在人自身与自然相区别,人逐渐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时,人将国王神化,进而形成上帝。这是宗教发展的一个历史进程,也是宗教逐渐异化的过程。正如费尔巴哈所说:“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创造了自己的上帝”,而人却将上帝作为自己的主宰而进行崇拜,这正是宗教异化的表现。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类的历史是宗教异化的历史,所以阿尔都塞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提出:“历史是理性在非理性中的异化和产生,是真正的人在异化的人中的异化和产生”。[1](p221)但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的核心问题是他的“利己主义”思想,费尔巴哈是根据“利己主义”的原则強调在人应该终于自己的“人本主义原则”,顺应历史而不善于说明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所以费尔巴哈提出以人性为基础、以人民互爱基础的道德。这与阿尔都塞所强调的费尔巴哈修改了人的概念,人先作为“共同体”,形成具体的“主体间本位、爱情、博爱、‘类存在’”[1](p221)之后才能理解历史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是相矛盾的。但是,费尔巴哈所强调的人的“类”是“人作为跟其他的人群相同的各种生理学特征而跟自然界对立”。[2](p23)而“互爱”、“爱情”等内容则是费尔巴哈人本学的伦理学的主要内容:“以人性为基础、以人民互爱为基础的道德”。[2](p388)费尔巴哈没有像阿尔都塞所想象的那样去修改人的概念,进而理解历史关系,而是在他的“利己主义”的基础上就已经实现了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虽然如阿尔都塞所说,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对青年马克思用人本主义价值悬设的总体逻辑问题对世界进行思考。但是此时的马克思已经超越了费尔巴哈,关注社会政治问题和实践问题,不仅对宗教进行批判,还对政治、哲学和实践进行批判,并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地位。因而,此时的马克思已不再局限于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的内容,而是对其进行了超越。
  阿尔都塞“断裂论”的理论依据就在于在断裂前的马克思是受费尔巴哈总问题影响的马克思,断裂后的马克思实现了与费尔巴哈的决裂,成为了科学的马克思。但是通过对费尔巴哈思想和马克思思想的对比可以看出,阿尔都塞的断裂具有一定的狭隘性。这一方面是由于阿尔都塞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忽视,另一方面在于阿尔都塞对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思想没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这些都最终导致了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思想的局限性。因而,尽管“认识论断裂”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马克思的新的途径,但是其在断裂问题的设置上的局限性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读的。
  参考文献:
  [1]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面对备受考验的国际金融局势,长期以来,我国实际上实行的一直是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在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过程中,往往是由中央银行和各级地方政府来为个人债务的清偿“买单”。此种模式不仅给各级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而且导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扭曲。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健全国家金融安全网的重中之重。  【关 键 词】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基金
期刊
【内容摘要】“过渡型社区”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社区形态,由于其特定的过渡性、不稳定性造成了社区治理难题。实现“过渡型社区”善治,除了完善社区公共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也包括了协调的管理机制、富有人情味并且信任度强的关系网络,更为重要的是社区居民精神层面的有序发展及对社区的认同。本文以徐州市P社区为例,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之上,运用布朗的社会资本层次理论,就P社区的社会资本增值提出了
期刊
【内容摘要】网络的广泛应用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为高校群体事件的防控带来了挑战。网络环境学生群体性事件呈现突发性强、局部放大效应明显、网上网下联动、不可预见性强等特征。高校应从占领阵地、建立体系、构筑平台和提高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等四方面进行防控和应对。  【关 键 词】高校 学生群体性事件 网络环境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29次中国互联网
期刊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战略资源,解决水瓶颈、提供水保障,是重大战略问题。煤长水短是山西目前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不解决好水的问题,山西就有战略之忧。在山西省全面推动“五水综改”的背景下,作为汾河流域第一大水库,汾河水库在山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水库在运行前期淤积了大量的泥沙,导致有效库容明显减少,严重影响了水库综合效益的良性发挥,显著增加了对水库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因此本文
氮素是影响果树生长的关键因素,合理的施加氮素能够促进果树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实现果实产量和品质的提升。蓄水坑灌法作为一种新型中深层立体灌溉方式,能够为果树根区生长营造良好的水氮环境。基于对苹果树干茎流规律的研究,明确苹果树耗水规律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机制,能够为制定合理的蓄水坑灌水肥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本文以地面施肥方式(CK处理)为对照,以施氮量和不同的施氮时期为控制因子共设置8个处理,施氮量设置为
微润灌溉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节水灌溉技术,与滴灌相比,节水效果更好。微润灌溉是使用一种新型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具有纳米级孔隙的出水管作为灌水器,自2010年开始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微润灌溉的原理是半透膜渗透原理,通过膜内外的水势差和土壤基质势的动力作用,使水分由半透膜渗出,出流速度缓慢,是一种可自动实时向作物根区供水的节水灌溉技术。基于微润灌溉的基本原理和特点,论文采用微润灌溉
【内容摘要】非独创性数据库具有重要的社会及经济价值,应该获得相应的法律保护。为了保护非独创性数据库,欧盟在世界上率先设立了特别权利制度。欧盟特别权利制度既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也存在一些缺陷。我国应在克服欧盟特别权利制度不足的基础上建立与之相应的非独创性数据库保护制度。  【关 键 词】特别权利 数据库指令 非独创性数据库  一、非独创性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正当性  数据库(Databases),更确切地
期刊
当今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日益严重,通过研究不同配比的非均质滤料与无砂混凝土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渗流取水与排水,可有效的控制渗流量的变化,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轻水资源浪费所带来的多方面影响。在实际工程中所使用的透水介质都是通过复杂介质组成的透水层来实现渗透功能,本文以“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和山西省“辛安泉取水工程”作为选题背景,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水头压力、滤料粒径和不同滤料混
【内容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比较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荀子的“人性恶”观点与美国联邦共和制下全面的人性观,分析人性与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动态关系。前者是专制制度下单一的人性观,并由此推演出“礼治”政治设想,后者作为当代西方典型的民主制,在全面的人性观基础之上进行了共和制度设计。通过比较,一则能明示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的制度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人性假设,思想家或制度制定者在设计或制定制度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
期刊
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为实现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水资源平衡分配,开发建设长距离、大流量、高扬程的供水系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中国地形大面积复杂的山区,如何设计优化复杂供水系统并安全经济的实现多水源、多目标、多用户的长距离供水工程,已成为许多科研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保证复杂供水工程以最安全、最经济的方式运行,提高泵站运行效率降低运行费用,对节约水资源、提高工程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基于《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首次运用国内软件(复杂泵管供水工程经济及安全运行决策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