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对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展开调查,利用网站调查法对河北省10所高校和沪宁杭8所高校在生态建设能动性方面展开调查、比较和分析,找出我省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在能动性方面的不足之处,并基于其他高校先进建设经验,提出切合我省高校实际情况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 高校生态文化建设 能动性 沪宁杭
环境污染问题是当今中国的热门话题,环绕首都的河北省问题尤为严重,其环境问题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中央及省政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改善河北的环境状况。除此之外,社会各方力量都积极响应,为环境治理尽最大努力。高校作为未来主人的教育机构,其生态文化建设对我省环境问题的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通过文献分析和网站调查,我们发现高校的生态文化建设不容乐观。之前,学者多是针对高校生态建设现状和体系建设进行调查和研究[1]-[9],本文主要从高校在生态文化建设能动性方面展开研究,通过现状分析、比较研究,在吸取其他高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省高校生态文化建设改进措施,为我省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出谋划策。
一、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通过文献分析法,对中国知网上关于河北省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文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如下:大学生对于生态文化关注度、认知度不高;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较强的生态保护意识,但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责任感却较弱;大学生在涉及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环境价值观判断时,出现一定的波动,不能够清晰地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产生自身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大多数大学生在践行生态文明行为时,与人们的期待有较大差距,很难做到知行统一;大学生对生态实践行为的自我管制能力不是很理想,或由于消极从众心理的影响,放弃本应该践行的正确的生态行为。对文献[5][6]比较分析发现:我省高校大学生在生态知识、生态责任意识等方面要优于沪宁杭高校大学生,但是在生态行为方面却不如他们,说明我省高校大学生在生态素养方面“态度超前,行为滞后”现象较严重。
二、高校生态能动性现状及比较
通过网站调查法对河北省10所高校和沪宁杭8所高校从2016年学术讲座和学生活动两方面展开调查,通过相关文献,对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和相关课程开展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以上四个方面对高校生态文化建设能动性进行研究。
通过网站调研发现,沪宁杭有超过60%的高校生态知识讲座占总讲座的比例不到5%;河北省80%高校不超5%,且有50%的高校相关讲座数量为0(图1≤1%列);高校是否设置相关专业与学术讲座的开展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绝大多数讲座是针对相关专业学生开展的;从我省与沪宁杭高校的比较来看,我省高校生态学术讲座不如沪宁杭高校开展的好,见图1。
从学生活动开展情况看,我省高校略好于沪宁杭高校,见图2。但从李博文[5]的调研发现,我省高校环保类活动多由相关社团组织,但有近70%的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学校是否有此类社团,该类社团的存在感不强;且我省高校生态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持久性和吸引性,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学生对于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给出较好及以上评分方面,沪宁杭高校(32.97%)明显高于我省高校(23.3%)[5][6];我省甚至有40%多的高校没有设置分类回收垃圾桶,近30%的高校生态标语缺失,这说明我省高校生态环保硬件设施不到位,校园建设生态意识不够强,生态理念不够新。
在课程开展方面[5][6],两地高校情况差不多,有近80%的学生表示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课程;河北省高校有17.6%的学生明确表示有接受过相关教育,沪宁杭高校调查对象没有给出明确数据。这些数据说明我省高校在生态文化教育方面普及度不够。
综上所述,我省高校在生态讲座和校园生态建设方面不如沪宁杭高校,两地在课程开展方面差不多,只有在开展相关活动方面,我省高校略好于沪宁杭高校。说明我省高校生态文化建设整体上不如沪宁杭高校,我省高校在生态文化建设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我省高校生态建设能动性上的不足
(一)生态教育重视不够
多数高校把培养专业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责任,对于生态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在对河北省部分高校的调查中发现,近50%的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学校是否开展了生态文明课程,只有25%的学生是从学校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这些数据说明我省高校在生态文化教育方面做得不太理想。甚至有些高校没有把提高全体大学生的环境科学素质列入培养目标,更别提培养规格的设定、课程内容的安排和相关师资的培养。对生态教育的不重视是影响我省高校生态建设能动性的首要障碍。
(二)校园生态建设水平不高
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其影响面之广和深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所以高校要不断提升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水平。但我省高校生态环保硬件设施仍不到位[5],设施配备数量、品质、布置等做得还不够理想;某些高校或高校部分场所脏乱差现象严重,某些高校存在教室经常不关灯,或卫生间水流不停等现象,这不但造成浪费,而且不能给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建立发挥示范和榜样作用。这与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要求相差太远,说明我省高校校园生态建设理念和水平不高。
(三)生态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調查发现高校开展的生态活动多是配合相关节日进行,或更多的是开展清洁工作,形式感强,不能对生态文化给予深刻的宣扬,且其持久性、多样性、影响性、层次及规模不理想。活动多由相关社团组织,缺乏相应组织机构的管理和指导,活动的生态教育专业水平和效果无法保证。活动与学生的专业和生活结合不紧密,不从学生切身、实际情况出发,或不从学生角度开展活动,就不会对大学生形成足够的吸引和影响,结果只能事倍功半。
四、他山之石及改善对策
(一)构建管理部门和规章制度
被誉为“中国最美校园之一”的厦门大学,在校园管理上有着严密的组织结构和详细的规章制度。厦门大学有专门的校园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下设各综治成员单位,全校各单位按学校文件的治理方案落实各项工作;除了责任到位外,方案制订更详细到了各场所的文化品位提升、校园卫生死角的处理、垃圾处理安排、卫生间的保洁要求等。生态责任明确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这需要相应管理体制进行改进。 (二)校园建设要践行生态理念
浙江农林大学将校园与植物园两园合一进行建设,学校的教学、科研、生活及文化传播全在植物园中展开,突出学校培养生态性创业型人才的特色[10]。内蒙古科技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校园里有梅花鹿奔跑的高校,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通过校园建设培育学生的生态观,这种身临其境的方式,生动、持久且影响深刻。我省高校可以结合地域特点或本校特色等建设适合自己的生态校园,高校从自身建设出发,以示范的方式改进学生的生态观。
(三)多渠道实施生态文化教育
生態文化教育尽量以必修课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开展,这是众多学者的呼声,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生态环保理念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或通过网络等学生惯用媒介进行宣传,并配合相应活动,如讲座、研讨、沙龙、辩论、演出、竞赛等,让生态理念转化成生态行为,进而促进学生生态习惯的养成。复旦大学走进学生生活园区,开展“习惯养成计划”系列活动,从学生的生活点滴出发,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行动中提升认识,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复旦大学利用心理学原理,从行为养成的角度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活动,使活动落到实处——培养有生态行为习惯的人才。我们开展活动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多方举措让活动更有吸引力,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王哲,索贵彬.高等学校工程类本科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38(4):137-140.
[2]李存霞,王琳.在参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推动高校生态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5):61-63.
[3]蒋爱林,李小梅,王荣加.“低碳”视域下大学生生态观现状调查与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95-98.
[4]李俊霞.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5]李博文.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养调查研究——以河北省部分高校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5.
[6]徐丽丽.高校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沪宁杭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6.
[7]李静.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3.
[8]张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以河北省部分高校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5.
[9]郑艳玲.大学生生态意识及行为特征调查研究——以衡水学院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4,16(3):126-128.
[10]张青夏,蔡建国,毛衍,等.校园生态建设比较研究——以剑桥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6(2):33-36.
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603040105)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高校生态文化建设 能动性 沪宁杭
环境污染问题是当今中国的热门话题,环绕首都的河北省问题尤为严重,其环境问题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中央及省政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改善河北的环境状况。除此之外,社会各方力量都积极响应,为环境治理尽最大努力。高校作为未来主人的教育机构,其生态文化建设对我省环境问题的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通过文献分析和网站调查,我们发现高校的生态文化建设不容乐观。之前,学者多是针对高校生态建设现状和体系建设进行调查和研究[1]-[9],本文主要从高校在生态文化建设能动性方面展开研究,通过现状分析、比较研究,在吸取其他高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省高校生态文化建设改进措施,为我省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出谋划策。
一、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通过文献分析法,对中国知网上关于河北省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文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如下:大学生对于生态文化关注度、认知度不高;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较强的生态保护意识,但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责任感却较弱;大学生在涉及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环境价值观判断时,出现一定的波动,不能够清晰地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产生自身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大多数大学生在践行生态文明行为时,与人们的期待有较大差距,很难做到知行统一;大学生对生态实践行为的自我管制能力不是很理想,或由于消极从众心理的影响,放弃本应该践行的正确的生态行为。对文献[5][6]比较分析发现:我省高校大学生在生态知识、生态责任意识等方面要优于沪宁杭高校大学生,但是在生态行为方面却不如他们,说明我省高校大学生在生态素养方面“态度超前,行为滞后”现象较严重。
二、高校生态能动性现状及比较
通过网站调查法对河北省10所高校和沪宁杭8所高校从2016年学术讲座和学生活动两方面展开调查,通过相关文献,对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和相关课程开展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以上四个方面对高校生态文化建设能动性进行研究。
通过网站调研发现,沪宁杭有超过60%的高校生态知识讲座占总讲座的比例不到5%;河北省80%高校不超5%,且有50%的高校相关讲座数量为0(图1≤1%列);高校是否设置相关专业与学术讲座的开展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绝大多数讲座是针对相关专业学生开展的;从我省与沪宁杭高校的比较来看,我省高校生态学术讲座不如沪宁杭高校开展的好,见图1。
从学生活动开展情况看,我省高校略好于沪宁杭高校,见图2。但从李博文[5]的调研发现,我省高校环保类活动多由相关社团组织,但有近70%的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学校是否有此类社团,该类社团的存在感不强;且我省高校生态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持久性和吸引性,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学生对于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给出较好及以上评分方面,沪宁杭高校(32.97%)明显高于我省高校(23.3%)[5][6];我省甚至有40%多的高校没有设置分类回收垃圾桶,近30%的高校生态标语缺失,这说明我省高校生态环保硬件设施不到位,校园建设生态意识不够强,生态理念不够新。
在课程开展方面[5][6],两地高校情况差不多,有近80%的学生表示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课程;河北省高校有17.6%的学生明确表示有接受过相关教育,沪宁杭高校调查对象没有给出明确数据。这些数据说明我省高校在生态文化教育方面普及度不够。
综上所述,我省高校在生态讲座和校园生态建设方面不如沪宁杭高校,两地在课程开展方面差不多,只有在开展相关活动方面,我省高校略好于沪宁杭高校。说明我省高校生态文化建设整体上不如沪宁杭高校,我省高校在生态文化建设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我省高校生态建设能动性上的不足
(一)生态教育重视不够
多数高校把培养专业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责任,对于生态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在对河北省部分高校的调查中发现,近50%的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学校是否开展了生态文明课程,只有25%的学生是从学校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这些数据说明我省高校在生态文化教育方面做得不太理想。甚至有些高校没有把提高全体大学生的环境科学素质列入培养目标,更别提培养规格的设定、课程内容的安排和相关师资的培养。对生态教育的不重视是影响我省高校生态建设能动性的首要障碍。
(二)校园生态建设水平不高
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其影响面之广和深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所以高校要不断提升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水平。但我省高校生态环保硬件设施仍不到位[5],设施配备数量、品质、布置等做得还不够理想;某些高校或高校部分场所脏乱差现象严重,某些高校存在教室经常不关灯,或卫生间水流不停等现象,这不但造成浪费,而且不能给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建立发挥示范和榜样作用。这与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要求相差太远,说明我省高校校园生态建设理念和水平不高。
(三)生态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調查发现高校开展的生态活动多是配合相关节日进行,或更多的是开展清洁工作,形式感强,不能对生态文化给予深刻的宣扬,且其持久性、多样性、影响性、层次及规模不理想。活动多由相关社团组织,缺乏相应组织机构的管理和指导,活动的生态教育专业水平和效果无法保证。活动与学生的专业和生活结合不紧密,不从学生切身、实际情况出发,或不从学生角度开展活动,就不会对大学生形成足够的吸引和影响,结果只能事倍功半。
四、他山之石及改善对策
(一)构建管理部门和规章制度
被誉为“中国最美校园之一”的厦门大学,在校园管理上有着严密的组织结构和详细的规章制度。厦门大学有专门的校园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下设各综治成员单位,全校各单位按学校文件的治理方案落实各项工作;除了责任到位外,方案制订更详细到了各场所的文化品位提升、校园卫生死角的处理、垃圾处理安排、卫生间的保洁要求等。生态责任明确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这需要相应管理体制进行改进。 (二)校园建设要践行生态理念
浙江农林大学将校园与植物园两园合一进行建设,学校的教学、科研、生活及文化传播全在植物园中展开,突出学校培养生态性创业型人才的特色[10]。内蒙古科技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校园里有梅花鹿奔跑的高校,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通过校园建设培育学生的生态观,这种身临其境的方式,生动、持久且影响深刻。我省高校可以结合地域特点或本校特色等建设适合自己的生态校园,高校从自身建设出发,以示范的方式改进学生的生态观。
(三)多渠道实施生态文化教育
生態文化教育尽量以必修课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开展,这是众多学者的呼声,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生态环保理念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或通过网络等学生惯用媒介进行宣传,并配合相应活动,如讲座、研讨、沙龙、辩论、演出、竞赛等,让生态理念转化成生态行为,进而促进学生生态习惯的养成。复旦大学走进学生生活园区,开展“习惯养成计划”系列活动,从学生的生活点滴出发,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行动中提升认识,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复旦大学利用心理学原理,从行为养成的角度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活动,使活动落到实处——培养有生态行为习惯的人才。我们开展活动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多方举措让活动更有吸引力,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王哲,索贵彬.高等学校工程类本科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38(4):137-140.
[2]李存霞,王琳.在参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推动高校生态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5):61-63.
[3]蒋爱林,李小梅,王荣加.“低碳”视域下大学生生态观现状调查与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95-98.
[4]李俊霞.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5]李博文.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养调查研究——以河北省部分高校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5.
[6]徐丽丽.高校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沪宁杭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6.
[7]李静.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3.
[8]张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以河北省部分高校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5.
[9]郑艳玲.大学生生态意识及行为特征调查研究——以衡水学院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4,16(3):126-128.
[10]张青夏,蔡建国,毛衍,等.校园生态建设比较研究——以剑桥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6(2):33-36.
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6030401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