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理工类院校的人文精神传播研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eiho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是教育部对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精神,以适应我国经济调整、产业升级、人才供求关系等发生的深刻变革。大学生应该接受怎么样的专业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角度,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从人文精神的营造和传播入手,浅探应用型高校大学精神的塑造。
  关键词 理工类 院校 人文精神 传播
  作者简介:张萌萌,徐州工程学院,哲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404
  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校中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功能的转折和方向的转折。这也为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既上得了生产一线,做称职的高素质工人;又学富五车,拿得起经典、说得了理论,做合格的工程师;还善于思考,具有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做优秀的建设者。也就是大学要培养出“拧得了螺丝”的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大学生。
  全国1200所大学本科院将有50%面临“应用型”本科的转型,怎样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重大课题。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和转型时期的难题依然不容乐观。学术不端引发的学术诚信问题、行为不雅导致的教师道德质疑、犯罪行为牵扯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更多的质疑声不是源于专业学习知识,而在于学习活动之外的,精神层面的更高要求。大学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科学知识的积累、思维方式的培养,还有理想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和文化的坚守,这就有赖于大学人文精神在校园的传播。
  一、人才培养的导向——应用型不是“纯粹实用”
  大学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要讲求实用性的,大学本身就是培养一流的人才、兼具科研功能、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形成“产-学-研”的良性循环,这种“实用”是应大力提倡的。部分大学专业设置空泛,一度造成严重的人才资源浪费,培养出的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现实严重脱节,这个特殊时期的“实用”、“应用”,都是针对“华而不实”提出的。但是,建设应用型大学并不是让教出来的学生纯粹实用,弥漫在整个社会的“实用主义”思维影响着大学人才培养的导向,用人单位大多以是否通过更多的资格考试决定应试者的能力,以短时间能为单位做出多少贡献、实现多少收益来衡量个人价值,这种纯粹实用的短视行为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的。
  向应用型大学转变,是育人思维的转变,是用人方式的转变,是全社会都要参与的关乎中国发展的大事。要把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作为培养的对象,而不是把他们单纯作为可以做事的劳动者。为了迎合用人单位,取得更多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获得更多的就职机会,在校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成为常态,校园中随处可见考研、四六级、公务员考试、会计证考试、营养师等各类辅导班的报名海报。学生抱怨考证成为负担,业余时间被挤占,没有精力发展业余爱好。“一切为了考试”道出了多少大学生的无奈。精神家园的建设是需要一定的“闲暇”时光的,是需要一个从思考、认识到感受、领悟的过程。这个看 似不能产出价值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清晰的定位、情感的培养和道德感的塑造,从长远来看,意义非凡。
  二、“诗意地栖居”: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的文盲率为80%,更不用说高等教育率;2010年全国普查的数据显示文盲率不到5%,高等教育普及率也逐年增加。高等教育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平民化”的转身。在完成扫盲的历史使命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走向美学化和内涵化。而不仅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应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真理的崇高。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激发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有效途径。
  显性人文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打破以学院为教学单位的传统方式,弱化学院与学院之间的界限,注重理工科与文科的融合,实现学生的知识储备跨学科、跨学院,比如,在机电工程学院和艺术学院同时开设工艺美学等课程,作为专业课设置相应学分,当机械遇到艺术,工科生的思维与艺术生的奇妙想法擦出火花,将会是很有趣的过程,对不同专业学生加强美感的培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公共基础课的安排则更要突破传统,除了具备一般思政政治教育功能以外,还要巧妙融入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人文精神的观念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通识课,是拓展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兴趣的平台,更应涉猎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科技、时事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并在不同专业学生选择课程方面给予一定的规定和限制,为避免学生重复学习或者学生选课过于集中。不同类别的课程的设定方面要科学合理,在任课老师的选拔任用方面也要遵循严格的标准。以此保证课程的质量与吸引力,着力打造品牌课程,形成学生乐于发现兴趣点,老师乐于引导学生的良性循环。
  隐性人文课程设置。 在课堂之外,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对培养学生的精神至关重要。社团活动、主题活动等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在传播人文精神方面的主体作用,学校就要打造丰富多彩的活动。徐州工程学院制定“五个一工程”计划,目标任务是在开展专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积极倡导“幸福生活观”,引导学生实践“读讲一本书、熟识乐理知识或掌握一种乐器、爱上一项体育运动、参与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参加一个科技创新团队”等,提升大学生素养、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职业竞争能力和幸福生活能力。在这个活动中充分发挥各个学院的优势,比如人文学院负责牵头实施“读讲一本书”工程,艺术学院牵头“熟识乐理知识或掌握一种乐器”等。由各社会科学学院共同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宣传活动,在学校内展出各种文化形式。   徐州工程学院拥有133个学生社团,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拓展成长的空间,还能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同时,了解自己潜在的兴趣,从而激发自身学习的潜能。学校定期举行摄影展、设计作品展、工业设计展 、大学生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主题活动。在文化的传播中,大师级别的学者是具有这种文化的感染力,汪国真先生生前曾做客徐州工程学院,一度成为学生谈论的话题和焦点,也掀起了一股文学热,引发了学生关于“青春和远方”的思考。此外,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是提升校园凝聚力和学生归属感的重要方面,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学会如何尊重他人 、尊重知识和真理,比如尊重学生对学校建设的意见、对关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校园建设方面充分体现学生的智慧,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三、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文化自信的塑造
  中国大学的人文精神中,具有中国的精、气、神的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特色元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才能具备分析鉴别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才能分辨和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诱导,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国要融入国际社会,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将于世界各个国家进行深层次合作,一方面我们要尊重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但我们要以中国面孔和中国姿态展示于世界面前,这就应更尊重本国文化,爱护民族语言文字,中国大学培养的人才,如果没有传统历史文化的武装,是无法在内心形成对祖国文化的自信与坚定,在与世界的交往中没有立场和国家意识。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科技愈是进步,社会对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需求也将更加强烈;交流合作越是深入,越是要坚守自己国家和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是巨大的,涵盖了文、史、哲等内容的文化内涵教育。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具人文情怀。传统文化教育还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方面的知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教育,提高道德素质,培养出的人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品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增强民族荣誉感和中华民族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大学生应该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发展潮流的人群,把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提供必要经费,建立长效机制。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徐州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徐州市博物馆、艺术展览馆、主题公园、汉文化景区、名胜古迹等 ,现有各类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如淮海战役纪念馆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鼓励和支持学生会及社团组织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通过演讲、讨论、辩论赛等,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如橱窗、校报、网络及各种大学生社团,使大学生处处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和熏陶,激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强校园网站建设,以及学校官方博客、微博、微信等,及时宣传先进的文化思想。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清明节组织同学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感受先辈们无私奉献的革命情怀;国庆节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和教育体系,使其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精神源泉,不仅是教育部门迫在眉睫的任务,更是全社会需要全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创造了奇迹的苹果公司创始人,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员工:他们首先是艺术家、音乐家,恰好又是电脑科学家。那些看似不能直接创造生产力的艺术、文学、音乐,和机械、工业碰撞出的火花是奇妙的。应用型理工类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应意识到:极富人文气息的大学校园,是学生灵魂自由的栖息地,是激发他们生活的热情和创造激情的源泉,受到人文精神滋养的大学生才能真正显现出大学教育的根本和人之为人的精气神,使他们一生受用。
  参考文献:
  [1]梅贻琦.中国的大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梅贻琦.大学的意义.北京:古吴轩出版社.2016.
  [3]刘楠、姜正国.牛津大学的人文精神及其现实启示.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
  [4]束霞平.大学人文精神中平民情怀的培育.中国成人教育.2015(21).
其他文献
摘 要 诈骗罪的怀疑问题存在于生活、投资和投机等各个领域。理论界对该问题仍有诸多争议,被害人信条学否定了行为人之行为对结果的归责关系,本质上是刑法对人的保护的限制,正犯论下的危险接受又不能在此问题上概括适用。在被害人怀疑的诈骗案中,被害人自身防果并非唯一救济途径,被害人在怀疑状态下创设行为系容许信赖之行为。  关键词 诈骗罪 被害人怀疑 被害人信条学 危险接受 容许信赖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
摘 要 社会风险持续成为社会热点,而涉及普通老百姓“一生最大的财产”——房屋拆迁带来的风险和危机,近年来特别受全社会关注。本文从实践中解构房屋拆迁引发的社会风险之诱因,又将实践上升至理论高度提出风险防范之对策,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寻求城镇化进程中房屋拆迁风险预防的机制。  关键词 城镇化 房屋拆迁 风险诱因 风险预防  作者简介:陈百慧、冯迪、王子模,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版权侵权案件层出不穷。而网络服务提供者间接侵权考量因素的判断则成为了此类案件的重点与难点。本文结合中青文诉百度文库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案的判决,对间接侵权考量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考量作品畅销程度时应结合作品的性质;考量预设分类情况时应结合分类的目的;考量经济利益获取时应结合收益的来源;考量侵权是否明显时可结合传播的广度。  关键词 网络服务提供者 百度文库
摘 要 当前,民族地区迎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的同时,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种各样不稳定因素频发,维稳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本文认为必须正视现实,根据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特点,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切实加以解决。  关键词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维稳工作  作者简介:李格,中共环江县委党校。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4-169
摘 要 马航MH370失联事件已经过去整整两年,然而家属索赔依旧处于争议和模糊的状态。如何建立中国国情下的空难理赔体系,完善现有索赔程序的不足,从而与法制发达国家接轨,是我国现阶段空难理赔所关注的重点。本文以马航MH370事件为切入点,通过中外空难理赔制度的对比,分析我国现有空难理赔体系的缺点,并提出了完善方略和建立构想。  关键词 空难 理赔体系 法律规制  基金项目:天津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摘 要 本文在法律课程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基础上运用三位一体原理(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素质与创新融入教学中去,三者互相联系、影响和转化。)针对商科学生特点,结合日常教学与实践,总结归纳出商科法律案例教学三位一体模式。  关键词 商科 法律 案例教学 三位一体  基金项目: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级教改课题,编号:JG1411。  作者简介:章帷儿,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国际商法、知
摘 要 2013年新公司法的颁布,取消了最低注册资本制度和验资程序,股东出资的多少和出资期限均有公司章程规定,股东的出资义务从法定成为章定。股东的出资义务在缺乏强制性规范的约束之下能否及时履行,延迟履行的催缴制度及债权人利益保护的都成为各界疑虑的难题。因此,通过立法和司法等法律手段加以完善,对于新《公司法》的有效运行时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新《公司法》 股东出资义务 法律完善  作者简介:路晨,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对于无解除权人的合同解除行为,而相对人并未在约定或法定期间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情况是否适用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的规定。笔者对合同解除相对方提出异议的方式进行了探讨,建议合同相对方在接到解除合同通知后以书面回函、继续履行合同等方式表示异议时,应认定其与向法院起诉具有同等效力,以提高市场交易的效率,平衡合同双方的利益。  关键词 无解除权人 合同解除行为 评析  作者简介:赵邱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权益受侵害的现状。本文对比分析了德国、法国、美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大学生实习制度及实践运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实习生劳动权益保障体系的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实习 劳动权益保护 国际经验  作者简介:金秋平,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法学理论与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
摘 要 诚信原则作为合同法原则,是因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需要。诚信原则的义务确定,来自于主体行为与法律对比所形成的标准,并因此使其带有明显的符号化特征。但是,由于主体行为是否符合这一客观标准,仅只是一个具有突出中心意思的均衡存在,在市场的不确定状态下,“主观诚信”只有通过道德主体的“言语”,以直觉的心理体验方式,接受道德的客观规约性的拘束,也正是因为“客观诚信”作为社会或社会集团的“语言”强制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