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爹争子,王老吉还能火多久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mat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老吉”的“亲爹”广州药业如今应该乐开了花。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纸民事裁定书,驳回了香港鸿道集团(加多宝公司的母公司)提出的“撤销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做出的(2012)中国贸仲京裁字第0240号仲裁裁决”的申请,这意味着加多宝公司与“干儿子”王老吉的缘分已尽。赢家则是广州药业,17年后,白得了一个白白胖胖能赚钱的好儿子。
  加多宝痴心栽培“养子”
  虽然“王老吉”不是加多宝亲生的,但加多宝却没少在“王老吉”身上下工夫。
  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以前在超市的货架上能够看到两种不同包装的“王老吉”品牌的凉茶饮料,一种是红色的易拉罐包装,一种是绿色的无菌砖包装。1995年,加多宝从广药集团手里取得了红色易拉罐包装的“王老吉”凉茶饮料的商标使用权,同年产品上市销售,而这也是后来加多宝与广州药业恩恩怨怨的起点。
  实际上,“王老吉”归加多宝所有的前几年都还只是中国饮料市场中的小角色。1999年,加多宝才以外资的形式,在东莞建设了自主生产基地,并且在2003年以前,“王老吉”也仅仅是在广东、浙江等地区小有名声的区域性品牌,年销量不过2亿罐。
  “王老吉”品牌的真正成长始于2004年,加多宝为“王老吉”凉茶饮料找到了精准的市场定位——去火。中国人信中医,而上火和去火又是中医的经典理论,这一定位与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十分契合,加多宝基于这样的定位,又成功拓展了餐饮销售渠道,并通过大量的广告投入进行“怕上火喝王老吉”的营销传播……一系列的动作让“王老吉”凉茶饮料成功打开了全国市场。
  到了2006年,加多宝集团成功研制出凉茶浓缩汁液,成为国内首次研制并成功应用凉茶浓缩汁技术的企业。而“王老吉”品牌真正深入人心的起点,则是2008年为汶川地震灾区捐的1个亿,轰动全国,也让“王老吉”在2008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20亿元,比2007年增长30亿元。这时的“王老吉”,已经成为中国罐装饮料市场第一品牌,连可口可乐都被踩在脚下。
  到了2011年,加多宝的“王老吉”凉茶饮料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60亿元。这么一个能赚钱的儿子,谁不想当他爹?
  其实加多宝很清楚,“王老吉”毕竟不是自己的“亲儿子”,因此对“抚养权”也早有安排,只不过计划始终没能赶上变化。
  在1995年加多宝第一次从广药集团手中得到红色罐装“王老吉”凉茶饮料的商标使用权后,在2000年,双方又约定将协议延长至2010年5月,而在2002至2003年之间,双方又陆续签订了一系列的补充协议,约定将协议延长至2020年。
  如此看来,加多宝原本这个“干爹”原本还能稳稳当当地干几年,可让加多宝没想到的是,2005年时,原广药集团总经理李益民因受贿罪被判无期,而李益民收受的多笔贿赂就来自加多宝公司老总。所以,广药集团认为加多宝通过不合法手段取得补充协议,该协议理应视为无效,“王老吉”品牌租赁协议应该于2010年到期。
  双方就此争议进行了长时间的仲裁,最终于2012年5月9日,经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裁决,租赁协议于2010年5月到期,加多宝集团应停止使用“王老吉”商标。而加多宝当然不甘心,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了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于是就有了本文开篇的一幕。
  “亲爹”广药有潜力
  广药集团是广州市国资委下属的国有独资子公司,拥有广州药业(A+H股)和白云山(深圳A股)两家上市公司,以及近30家成员企业。2011年,广药集团销售收入331亿元,同比增长19.9%,实现利润总额13.63亿元,同比增长32.78%。广药集团旗下有20种产品属于独家生产品种,该集团拥有的5个全国驰名商标中,“中一”、“陈李济”属于广州药业,目前“王老吉”商标由也由广州药业托管,广药集团承诺在2年内将其转移至上市公司。
  广州药业则是广药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在1997年9月1日由广药集团旗下的中一、陈李济、星群、奇星、敬修堂、潘高寿、羊城(现为王老吉药业)、医药公司、药材公司(现为采芝林药业)、医药进出口公司、盈邦公司、环叶(后与汉方公司合并)12家企业组建,同年10月30日在香港上市,2001年2月6日回归沪市A股。广州药业经营范围包括医药生产及分销,2011年收入的52%来自中医药分销,由于利润率低,该业务盈利贡献不到40%,传统药品生产及分销仍然是公司利润主要来源。
  广药集团是拥有“老字号”品牌最多的中药企业,旗下品牌有“陈李济”“潘高寿”“敬修堂”“何济公”“采芝林”等,这些享誉百年的老字号品牌,无论是在医药市场还是在消费品市场,都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不过,现实是这些老字号品牌并没有让广州药业摆脱过去几年的困境。广州药业的盈利高峰是在2007年,股东净利润为3.2亿元,而更多年份则是在2亿元左右,停滞不前。整体上看,广州药业在过去10年中的增长都较为缓慢,收入增长速度在10%~20%区间。比较乐观的是,得益于费用的控制,广州药业的利润增长速度普遍高于收入增长。
  2011年,广州药业的制药业务销售收入为25亿元,其中糖尿病用药的贡献度达到20%,但这一类药品在近年来也呈现放缓的趋势。目前,广州药业旗下的“中一消渴丸”和“华佗再造丸”的单品销量达到了5亿元的规模,而其他产品均不足1亿元。这一方面说明广州药业在品牌开发、价值挖掘方面做得一般,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其仍有较大潜力可挖。
  加多宝痛失“养子”,才恍然大悟应该把精力花在自己身上。现在走进超市,已经能够看到打着“加多宝”的红色罐装凉茶饮料,显然加多宝正在规划自己的出路。而“王老吉”到了广药集团手中,未来又将如何?对投资者而言又是否具有价值?
  根据2012年2月的商标托管协议,广州药业将负责广药集团目前所拥有的25个“王老吉”商标的日常管理,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商标保护及推广服务,以及任何与第三方订立任何新的(或重续)许可权协议,期内广州药业每年将向广药集团收取100万元作为托管费。此外,广药集团与广州药业将分别按照80%和20%的比例,分占任何许可协议所产生的“王老吉”商标的任何新许可费,广药集团同时承诺,其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在“王老吉”商标可供转让当日起2年内,将王老吉商标权转让给广州药业。   根据广药集团规划,“王老吉大健康公司”到2015年将实现销售300亿元,2020年突破600亿元。目前中国饮料市场的零售额约为2000亿元,以每年增长10%计算,广药5年内的凉茶销售目标占整个饮料市场份额的10%,且约为2011年加多宝“王老吉”红罐凉茶销售额的2倍。这个目标并不现实。乐观的看,如果未来“王老吉”凉茶销售能达到加多宝2011年销售及利润水平,加上目前广州药业的既有的3亿元利润,而目前广州药业市值250亿元左右,从估值上来看已经基本上反映了市场较为乐观的预期。
  从“大健康产业”对广药市值的影响评估来看,短期而言投资广州药业股票的最好时候已经过去了。而对广州药业本身长期价值而言,在于把手中已有珍贵的百年老字号打造出更多的“王老吉”。虽然在目前,广州政府和管理层都对整个广州药业的发展都进行了宏图展望,但是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作为谨慎投资者,一方面要听其言,另一方面还要观其行。好公司从来不缺买入的机会。
  1828年,“王老吉”由广东鹤山人王泽邦始创。
  1956 年,八家历史悠久的中药厂合并,取名为王老吉联合制药厂。
  1992 年,王老吉联合制药厂改名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于广州药业。
  1995年,广药集团将红罐王老吉的生产销售权租赁给加多宝,绿盒包装王老吉凉茶则由旗下合营公司王老吉药业生产销售。
  1995年,加多宝公司同年推出第一罐红罐王老吉。
  1997年9月1日,广药集团发起设立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分别在香港和内地上市。
  2000年,广州药业和加多宝约定,将合作协议延长至2010年5月。
  2002至2003年间,广州药业和加多宝又陆续签订一系列补充协议,约定将协议延长至2020年。
  2004年,加多宝公司通过精确定位,成功打开全国性市场。
  2005年,原广药集团总经理李益民因收受加多宝公司老总的贿赂被判无期。广药集团因此认为,与加多宝的协议理应视为无效,王老吉品牌租赁协议应该于2010年到期。
  2007年,广州药业创得盈利高峰3.2亿元,但其他多数时期均增长较为缓慢。
  2008年,加多宝在汶川地震中捐款1亿元,名震全国,公司当年的销售额也突破140亿元,成为中国灌装饮料市场第一名。
  2011年,王老吉凉茶(绿盒包装)终端销售超20亿元。同年,红罐王老吉(加多宝)销售约160亿元。
  2012年5月9日,经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租赁协议于2010年5月到期,加多宝集团应停止使用王老吉商标。
  2012年7月16日,法院驳回加多宝撤销仲裁的申请,从此王老吉就归广州药业一家使用。
其他文献
“我们根本不愁卖”,一位前三大信托公司财富管理中心的销售人员对记者说:“客户都等着,产品出来一个就卖光了,现在我们的门槛都变成三百万了。” 早在今年3月就有消息称要将个人投资信托起点提高到600万元。  根据普益财富的统计,今年5月共有49家信托公司发行了270款集合信托产品,环比增加20%,发行火暴的根源无非是“固定”而撩人的预期收益率,单房地产信托一项,一年和一年以上的产品预期收益率超过10%
期刊
环顾全球,去年以来GDP增长能够保持5%以上的国家,只有国内A股市场跌得最惨。无论实际增长状况到底如何,股市作为未来经济的“晴雨表”已反映得淋漓尽致,我们的问题似乎要比临近的其他亚洲国家更加严峻。  在全球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必然会面临很多投资上的困难,但这代表不了全世界都缺少投资机会。在国内市场四处碰壁的投资者,不妨开阔一下眼界:东南亚诸国的投资机会、美国的股市和REITS,以及香港的股市和离
期刊
七月初,一则涉嫌敲诈拟上市企业的名单在微博上公之于众,博主痛骂这些媒体“黑社会收保护费般无耻”,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种现象的讨论。稍后几天,又有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吐槽,历数企业上市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公关艰辛,传媒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攻讦漩涡。  日前,郭主席在多种场合要求新闻界规范上市公司领域里的财经报道,并言之凿凿要追究不实报道者的责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发布通知,要求严查新闻报道领域里的有偿新闻报
期刊
7月16日的报纸靠这条渗人的标题赚足了眼球——《百股跌停百亿资金大逃亡》,当日,上证指数收盘创下自2009年3月16日以来近40个月的新低,两市有超过100只个股被封死在跌停板上,上一次出现这样的“百鬼夜行”是在龙年伊始,2012年股市才开张两天,166只个股下跌9%以上。  小散撤离,大资金悄悄入场  眼下中国股市每周新开账户数,比2008年熊市底部时少了一半还多,没有人愿意入场就是现在的写照。
期刊
60%,是股票型基金的仓位下限,这意味着无论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有多不看好股市都必须保持六成的持仓,相比之下,混合型基金是天生的配置者,他们不仅要投资搏收益,也要判断大趋势游刃于股市和债市之间。  本期《钱经》杂志邀请了三位混合型基金经理,他们分别是富国基金经理于江勇、银华基金经理陆文俊和泰达宏利基金经理梁辉,一同探讨混合型基金如何应对下半年的A股市场,债券市场的拐点真的要来了吗?  下半年经济有
期刊
2012年,国内投资理财实践举步维艰,面对实在不给力的股市,尽管凭历史经验,我们都知道股市最终将达到物极必反的境地,也都知道坚持就是胜利,但除了坚持以外,对于具有相对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还有什么可做的?我建议,把外汇投资作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  目前人民币的总体单边升值趋势已告一段落。因此,是时候考虑以分散风险为目的来持有一部分外汇资产了。资产组合中的活跃外汇币种通常有两种基本用途:一是覆盖某一计
期刊
希腊的大选结果,仅仅让人稍稍松了口气,没过多久,人们又被拉回到了现实。  如果美国的金融市场和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及意大利都“脱钩”、毫无瓜葛的话,那该多好啊!可不幸的是,债务状况在这些国家中,就像微波的海面,表面无大碍,下面却暗波汹涌,会危及其他金融市场,尤其是华尔街。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欧洲,特别是所谓“欧猪五国”的欠债情况吧:共计超过4万亿美元的债务,是当年美国1万亿美元次贷的4
期刊
银行股成了烫手的山芋,价值投资者们在极度悲观的气氛中纠结于是否要全盘抛弃银行股,一些想当然的判断显然不可取,通过对比国际上已经走过利率市场化的美国银行业,预测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可以让我们在认清风险的同时也不丢掉机会。  低估值视而不见?  由于股市的持续低迷,截至2012年7月中旬,A股市场16只银行股的市盈率已经跌至4~6倍,而人们对银行股的各种疑虑似乎让这样的市盈率水平也失去安全边际。尽管银行
期刊
朋友打来电话说,前段时间买的银行理财产品这几天就要到期了,有100多万元,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信托产品可以推荐。  长期委靡不振的股市,让投资者的神经越绷越紧,从去年开始,固定收益信托成为不少投资者的避风港。信托产品的发行和销售过程也经常被“秒杀”。相较之下,只要是与股票沾上边的基金产品就会无人问津。今年以来,基金公司很少有新的股票型基金问世,少数几只新发的股票基金也在包装上下足了工夫。但即便被贴上
期刊
经济疲软和货币走强这两者的组合永远是令人怀疑的,但是这种组合在日本持续了这么长时间,以至于连外国人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我认为这是某种集体性的歇斯底里。  日本文化是群体导向的,个人常常会支持团体的活动,这种心理也是导致日本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泡沫无比巨大的原因。之后,这种团体心理将能量转向了强劲的日元,将日本推上了日元上涨、通缩和政府债务攀升的道路:一方面,日本瘫痪的政治体系导致政府支持通过增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