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承担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它体现了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文化,以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传承文化这是对文言文教学内容的要求,也是我们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最好途径。
文言文教学文化传承文学素养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精华,是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载体,也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来源。然而,从当前初中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似乎并没有实现示其独特的魅力和传承文化的作用。现代教学效率的低下,大多数的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学习,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薄弱的基础积累以及文言文的常识掌握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大困难。中学生绝大部分学生的古典文化的熏陶和积累不够,从而无法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大意,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认为其晦涩难懂,很难理解古人的思想。其次,恐惧文言文的学习。当今时代,白话文一统天下,有些人认为文言文是死的语言,没有生命的活力,不应该再使用。而学生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而大部分学生把文言文学习当成考试的需要。还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只遵循一种固定的模式,造成了教师教“一”,学生只会“一”的死板课堂。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文言文教学受到高度重视,文言文在教学中的广泛意义以及多重价值也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文言文作品中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学生而言,不仅能够全面提高文学素养,而且学习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艺术情操和提高爱国精神修养。
一、在文言文中传承文化,要明确文化本位论下文言文的价值体现
1.有“精气”的文学语言
文言文中的字词之间流动有一种精气,这是文言文的生命所在,言有“气”的支撑,才能变成有意味的语言。曹丕在文学理论中最早提出“气”这个概念,他认为,诗文不应该是一些词语的简单堆加,必须在词语之间灌输一种“气”,即文学语言不是为语言而语言,应该是为传达作者的思想而生。例如,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通过叙写“被逼休妻、兰芝抗婚、夫妻殉情”这几个场景,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部爱情悲剧。同时也表现出两人忠贞的爱情。我相信,学习这篇文言文时首先要做的依然是对字、词、句、段、篇的掌握,但是在这基础之上,更应该让学生感受爱情的忠贞、封建家长专制的丑陋以及刘兰芝为之斗争的光辉妇女形象,对当下青年男女的启发。
2.达“神韵”之文学形象
文言文均是由意象、形象构成,这不是对事物、人物进行的简单勾勒,而是包含客观事物之神、传达作者主观之韵的形象塑造。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写此作时,作者因被贬,心情愤懑、痛苦,但又时时想从老庄哲学中求得解脱,思想非常矛盾。文章开篇便描述了苏轼与友人夜游赤壁,感受清风、流水、明月之美,把酒吟诗,畅快而谈。但乐极生悲,继而作者便转向对自己现状的无奈和痛苦,与友人一起感叹人生短促、功名难立,只能与长江、明月为伴,表达了一种层层深入的无奈。此时,作者却似乎豁然开朗,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豁达来驱散颓唐与失望,让我们又重新看到苏轼虽身处逆境,却能够洒脱、放达。文章以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线索为明线,却含着作者的心情从悠然自得转向愤懑痛苦最后自我解脱这条暗线,向我们展现了作者借不同景物寄托不同的情思。呈现了文言体式的独特魅力具有语言优美、情韵深致的特点。
3.饱含情感之文学“境界”
境不是客观的物象,而是诗人作家观物所悟并表现于作品中的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境应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一种感悟,感悟不同,所得之“境”也不尽相同。境界是一个被人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喜怒哀乐等真感情所填满的、无不体现着人的生命力的颤动。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春天之俏皮、盎然之态以及作者喜悦之情尽出言表。如《苏武传》中苏武针对不同人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面对自己所憎恨的卫律的劝降,苏武回答得义正言辞,语气激昂;面对老友李陵的劝降,其回答诚恳委婉,柔中有刚,简短的言辞包含着不容质疑的决心,致使李陵因自愧而“泣下霑衿”;在出使匈奴之初,通过苏武与张胜的对照,凸显了苏武以死保节、镇静无畏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
二、文化本位下文言文的教学方式
1.文言字词教学附以传统文化信息
在文言字词教学时揭示其隐含的文化信息,让学生了解古代民俗文化,从而理解作品内涵。例如,在《项脊轩志》中有“诸父异爨”一句,其中“爨”字写法异常复杂,但是,如果教师写出这个字的古文字写法,那么学生就发现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面两手端着一个锅放在灶上,灶下还有一双手往火上送柴火。这样一分析,学生就很容易记住这个字的写法和意义。
通过汉字字形探求本义。如李白的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学生经常会将“班马”误写作“斑马”,这是因为对“班”的意义理解不清晰。“班”是会意字,从玉从手,手于中间,是区分的意思,“班”的本义为以刀分玉,由其引申为“分离”之意,“班马”就是离群之马的意思。在此处与朋友挥手告别,有如离群之马,孤独、彷徨之感萦绕心头。在对“班”字做了如此解释后,相信学生也不会再将此字写错。
2.情境教学,充分展现古代传统文化
以音画入境。音乐和图画都是形象生动、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人的情感,营造氛围。在文言文教学中,用音乐、图画的形式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时,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整首词的意境绘成一幅图画,选取几幅最恰当贴切的在课堂上展示评价。
以表演导入。教师可以将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编成短剧,或者在新授课之前,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文本进行编演。这种游戏式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推动学生自觉地去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本内涵,《鸿门宴》就可以以表演导入。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上必然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又因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文言文教学承担了语文教育进行传统文化浸润的这一重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观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价值观……这些都成为当下应该极力颂扬和学习的思想观念。以此为指导,进行文言文的解读。在综合分析之后,我们得出文言文教学是以文化传承为核心内容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于漪,程红兵.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对话.文汇报,1996-4-15.
\[2\]陈天敏.关于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中国考试,2000,(11).
文言文教学文化传承文学素养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精华,是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载体,也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来源。然而,从当前初中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似乎并没有实现示其独特的魅力和传承文化的作用。现代教学效率的低下,大多数的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学习,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薄弱的基础积累以及文言文的常识掌握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大困难。中学生绝大部分学生的古典文化的熏陶和积累不够,从而无法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大意,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认为其晦涩难懂,很难理解古人的思想。其次,恐惧文言文的学习。当今时代,白话文一统天下,有些人认为文言文是死的语言,没有生命的活力,不应该再使用。而学生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而大部分学生把文言文学习当成考试的需要。还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只遵循一种固定的模式,造成了教师教“一”,学生只会“一”的死板课堂。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文言文教学受到高度重视,文言文在教学中的广泛意义以及多重价值也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文言文作品中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学生而言,不仅能够全面提高文学素养,而且学习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艺术情操和提高爱国精神修养。
一、在文言文中传承文化,要明确文化本位论下文言文的价值体现
1.有“精气”的文学语言
文言文中的字词之间流动有一种精气,这是文言文的生命所在,言有“气”的支撑,才能变成有意味的语言。曹丕在文学理论中最早提出“气”这个概念,他认为,诗文不应该是一些词语的简单堆加,必须在词语之间灌输一种“气”,即文学语言不是为语言而语言,应该是为传达作者的思想而生。例如,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通过叙写“被逼休妻、兰芝抗婚、夫妻殉情”这几个场景,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部爱情悲剧。同时也表现出两人忠贞的爱情。我相信,学习这篇文言文时首先要做的依然是对字、词、句、段、篇的掌握,但是在这基础之上,更应该让学生感受爱情的忠贞、封建家长专制的丑陋以及刘兰芝为之斗争的光辉妇女形象,对当下青年男女的启发。
2.达“神韵”之文学形象
文言文均是由意象、形象构成,这不是对事物、人物进行的简单勾勒,而是包含客观事物之神、传达作者主观之韵的形象塑造。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写此作时,作者因被贬,心情愤懑、痛苦,但又时时想从老庄哲学中求得解脱,思想非常矛盾。文章开篇便描述了苏轼与友人夜游赤壁,感受清风、流水、明月之美,把酒吟诗,畅快而谈。但乐极生悲,继而作者便转向对自己现状的无奈和痛苦,与友人一起感叹人生短促、功名难立,只能与长江、明月为伴,表达了一种层层深入的无奈。此时,作者却似乎豁然开朗,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豁达来驱散颓唐与失望,让我们又重新看到苏轼虽身处逆境,却能够洒脱、放达。文章以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线索为明线,却含着作者的心情从悠然自得转向愤懑痛苦最后自我解脱这条暗线,向我们展现了作者借不同景物寄托不同的情思。呈现了文言体式的独特魅力具有语言优美、情韵深致的特点。
3.饱含情感之文学“境界”
境不是客观的物象,而是诗人作家观物所悟并表现于作品中的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境应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一种感悟,感悟不同,所得之“境”也不尽相同。境界是一个被人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喜怒哀乐等真感情所填满的、无不体现着人的生命力的颤动。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春天之俏皮、盎然之态以及作者喜悦之情尽出言表。如《苏武传》中苏武针对不同人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面对自己所憎恨的卫律的劝降,苏武回答得义正言辞,语气激昂;面对老友李陵的劝降,其回答诚恳委婉,柔中有刚,简短的言辞包含着不容质疑的决心,致使李陵因自愧而“泣下霑衿”;在出使匈奴之初,通过苏武与张胜的对照,凸显了苏武以死保节、镇静无畏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
二、文化本位下文言文的教学方式
1.文言字词教学附以传统文化信息
在文言字词教学时揭示其隐含的文化信息,让学生了解古代民俗文化,从而理解作品内涵。例如,在《项脊轩志》中有“诸父异爨”一句,其中“爨”字写法异常复杂,但是,如果教师写出这个字的古文字写法,那么学生就发现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面两手端着一个锅放在灶上,灶下还有一双手往火上送柴火。这样一分析,学生就很容易记住这个字的写法和意义。
通过汉字字形探求本义。如李白的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学生经常会将“班马”误写作“斑马”,这是因为对“班”的意义理解不清晰。“班”是会意字,从玉从手,手于中间,是区分的意思,“班”的本义为以刀分玉,由其引申为“分离”之意,“班马”就是离群之马的意思。在此处与朋友挥手告别,有如离群之马,孤独、彷徨之感萦绕心头。在对“班”字做了如此解释后,相信学生也不会再将此字写错。
2.情境教学,充分展现古代传统文化
以音画入境。音乐和图画都是形象生动、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人的情感,营造氛围。在文言文教学中,用音乐、图画的形式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时,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整首词的意境绘成一幅图画,选取几幅最恰当贴切的在课堂上展示评价。
以表演导入。教师可以将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编成短剧,或者在新授课之前,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文本进行编演。这种游戏式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推动学生自觉地去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本内涵,《鸿门宴》就可以以表演导入。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上必然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又因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文言文教学承担了语文教育进行传统文化浸润的这一重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观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价值观……这些都成为当下应该极力颂扬和学习的思想观念。以此为指导,进行文言文的解读。在综合分析之后,我们得出文言文教学是以文化传承为核心内容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于漪,程红兵.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对话.文汇报,1996-4-15.
\[2\]陈天敏.关于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中国考试,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