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小学的讲台上站了十八年,翻过的数学课本有六年制的、九年制的、新课改的。今昔对比,不光教材不同,课堂教学的变化更是巨大的。忆往昔: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学生机械的做题,呆板沉闷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高分低能情况严重;新课改应运而生,十年的努力,与传统教学进行了无数次的唇枪舌战,如今的课堂已基本上跳出了原来的机械模式,课堂有了生机,有了活力,新课改曙光初现。当然新课改并非完美无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成绩两头分化情况突出……这些问题已被多数教师所认同。提高小学教学有效性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1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特别是小学生,他爱数学,首先是从爱他的数学老师开始的,我们从教者必须懂得这一心理学知识。所以课内课外要努力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课堂上要想办法启发他,鼓励他,表扬他,帮助他。课外要亲近他,喜欢他,和他们做游戏,听他们讲故事……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爱能燃起他们求知的希望。有了希望,教育才有了可能。否则,这些后进生将刀枪不入,后进生面积扩大,班级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气,教学进度都将受到影响。后进学生大都调皮,没老师听课时经常进行课堂捣乱,有效教学难以实施,教师的教学压力增大。所以爱学生,爱后进生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我们老师自己。
2 重视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创设情境应注意几个方面:
2.1 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2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3 创设情境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3 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后,很多老师都不敢讲话,生怕戴上“填鸭式教学”的帽子,學生想不出来的问题,老师就左启发右启发;归纳不出的规律,就轮着一个个,终于有一两个的沾点边,老师就像看到了救星一样。有时候为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花了好多时间,其实大可不必。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4 重视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在数学课堂中,提问的内容、方式,方法更是显得至关重要的。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4.1 提问要明确。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否则师生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浪费教学时间。
4.2 提问要适时。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柱的体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并利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当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后,就应及时提问“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与原来圆柱有什么关系?”,若不及时提问,学生就会把学具当玩具了。适时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4.3 提问要有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4.4 提问要巧妙。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设疑,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
总之,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方式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每个从教者认真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都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1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特别是小学生,他爱数学,首先是从爱他的数学老师开始的,我们从教者必须懂得这一心理学知识。所以课内课外要努力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课堂上要想办法启发他,鼓励他,表扬他,帮助他。课外要亲近他,喜欢他,和他们做游戏,听他们讲故事……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爱能燃起他们求知的希望。有了希望,教育才有了可能。否则,这些后进生将刀枪不入,后进生面积扩大,班级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气,教学进度都将受到影响。后进学生大都调皮,没老师听课时经常进行课堂捣乱,有效教学难以实施,教师的教学压力增大。所以爱学生,爱后进生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我们老师自己。
2 重视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创设情境应注意几个方面:
2.1 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2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3 创设情境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3 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后,很多老师都不敢讲话,生怕戴上“填鸭式教学”的帽子,學生想不出来的问题,老师就左启发右启发;归纳不出的规律,就轮着一个个,终于有一两个的沾点边,老师就像看到了救星一样。有时候为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花了好多时间,其实大可不必。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4 重视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在数学课堂中,提问的内容、方式,方法更是显得至关重要的。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4.1 提问要明确。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否则师生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浪费教学时间。
4.2 提问要适时。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柱的体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并利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当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后,就应及时提问“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与原来圆柱有什么关系?”,若不及时提问,学生就会把学具当玩具了。适时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4.3 提问要有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4.4 提问要巧妙。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设疑,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
总之,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方式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每个从教者认真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都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