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在学前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视幼儿本身的思维特点,采用灌输的教学方法,把数学知识和幼儿的生活实际严重的脱离,使幼儿学起数学来感到枯燥难学,从而抑制了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参与各种游戏,让游戏反映生活,为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提供条件。使其在欢快的气氛中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望,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认识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含义及生活化的实质
游戏化的含义是指把幼儿数学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认识、积累有关数学的知识和经验。它的实质是要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实践证明,游戏法是幼儿学习初步数学知识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它有一套规定的动作和规则,我们可以将要求幼儿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游戏中渗透到规则中去,而幼儿在操作游戏规则和动作的过程中,必然引起不同程度的观察和比较,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至判断推理,形成概念的积极思维过程,从而使游戏成为幼儿感受生活经验,在经验中获得数学知识,并且成为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
二、在游戏中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在游戏中开展数学教学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幼儿喜欢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筑物,其实在这个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各种数学知识,包括几何图形、空间等等,而这些方面又与排序、数量的比较等密切相联系。因此,应该让幼儿多和积木“打交道”,让幼儿找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实物图案,和幼儿一起拼搭建筑物,在提出要求的同时,渗透有关数学知识。幼儿在选择积木、辨认形体、到拼搭建筑物的过程中,激活了数学思维并运用了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起到学习和巩固的效果。
2.分角色在游戏中进行教学
在游戏中分角色也可以不同程度的运用数学知识,促进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儿童超市游戏中,幼儿对“营业员”及“顾客”概念并不明确,出现“顾客”随意走动拿货,而“营业员”无事可干的现象。现在引导“营业员”为各种商品标上价格,“顾客”则按价格的高低来选择商品,按标明的价格,数清“钞票”进行交易。在这一活动中,他们很有兴趣,不但复习了数与数字,提高了认识数字的能力,并且使幼儿们感觉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习的积极性。
3.用幼儿爱玩沙和水进行游戏
除了现有的玩具外,幼儿爱玩沙和水。一节“筑长城”的游戏使幼儿们非常有兴趣,放弃了平时所用的玩具,直接用一双双小手垒起一座座各种形状的“城墙”,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巩固了幼儿对长短、大小的认识,同时也使幼儿对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提高了幼儿玩沙的兴趣。幼儿天性喜欢玩水,于是提供许多大小不等的瓶子,让幼儿在装水以及倒水的过程中,比较瓶子容量的大小,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数学知识。
4.在体育游戏中进行教学
体育游戏能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数学知识。例如:小班幼儿在玩“小白兔”的游戏中,让幼儿根据口令跳一下或许多下,区分“1”和“许多”的概念,大班的幼儿根据说的数字结成朋友,如念口令“2”,就2个人抱在一块儿,念口令“5”,就5个人抱在一块儿,他们紧紧抱在一起,感觉很有趣。我还将写有“1到10”的数字卡片,分别戴在他们的头上,按我说出的数或拿出的卡片,找相邻数和数的组成等“找邻居”游戏。例如出示“8”,那戴“7”和“9”的幼儿便迅速站在“8”的两边。再找“5”由什么数组成,戴“1”““2”“3”“4”的便迅速站在“5”的两边手拉手,这样在体育中游戏,使幼儿们既有兴趣又学到了数学知识。
5.在趣味音乐中提高思维能力
有很多以数字知识为内容的儿歌,把数学和音乐巧妙结合在一起,将单调的数形知识转变成有节奏的艺术形式,使幼儿在欢快活泼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在音乐《找朋友》中,给幼儿们挂上漂亮的不同形状、颜色和数字的胸饰,在音乐声中边唱边跳,寻找与自己数量相等、颜色相同或形状相同的“朋友”。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幼儿们的积极性高涨,游戏的效果明显,思维辨别能力明显的提高了。
6.在亲子活动中渗透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角色。通过实践发现:家长可以选择一些随机性较强的事物作为内容,在与孩子一起玩的游戏中自然而然的渗透数学概念。例如:请幼儿数爸爸妈妈的手指头,数衣服上有多少个扣子;请幼儿分筷子、分勺子;请幼儿看看父母拿几朵小红花,幼儿就举数字几;请幼儿看父母竖几个手指头就跳几下,然后跑到他们的身边,正确的予以奖励。在这些亲子活动中,不光增进幼儿与父母的感情,对应的数学概念也就自然而然的渗透了。
三、教师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有差异,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事物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并不能因某位幼儿反应慢而忽视他,而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热爱,对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的发现并给予肯定,并为他们创造更多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带来的的喜悦,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来自于生活,幼儿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可开展有趣的游戏。因此,作为教师应不断地积累,积极地探索,创新出更多更好的游戏,充分利用一日活动灵活地引导幼儿认识和复习数学知识,使幼儿感觉到自己生活的周围充满了数学知识,从而引起他们去探索、去学习的兴趣。
总之,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很强的逻辑性。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容易导致其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教学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感受数学,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注意对幼儿进行数学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在游戏中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够有效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一、认识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含义及生活化的实质
游戏化的含义是指把幼儿数学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认识、积累有关数学的知识和经验。它的实质是要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实践证明,游戏法是幼儿学习初步数学知识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它有一套规定的动作和规则,我们可以将要求幼儿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游戏中渗透到规则中去,而幼儿在操作游戏规则和动作的过程中,必然引起不同程度的观察和比较,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至判断推理,形成概念的积极思维过程,从而使游戏成为幼儿感受生活经验,在经验中获得数学知识,并且成为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
二、在游戏中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在游戏中开展数学教学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幼儿喜欢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筑物,其实在这个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各种数学知识,包括几何图形、空间等等,而这些方面又与排序、数量的比较等密切相联系。因此,应该让幼儿多和积木“打交道”,让幼儿找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实物图案,和幼儿一起拼搭建筑物,在提出要求的同时,渗透有关数学知识。幼儿在选择积木、辨认形体、到拼搭建筑物的过程中,激活了数学思维并运用了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起到学习和巩固的效果。
2.分角色在游戏中进行教学
在游戏中分角色也可以不同程度的运用数学知识,促进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儿童超市游戏中,幼儿对“营业员”及“顾客”概念并不明确,出现“顾客”随意走动拿货,而“营业员”无事可干的现象。现在引导“营业员”为各种商品标上价格,“顾客”则按价格的高低来选择商品,按标明的价格,数清“钞票”进行交易。在这一活动中,他们很有兴趣,不但复习了数与数字,提高了认识数字的能力,并且使幼儿们感觉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习的积极性。
3.用幼儿爱玩沙和水进行游戏
除了现有的玩具外,幼儿爱玩沙和水。一节“筑长城”的游戏使幼儿们非常有兴趣,放弃了平时所用的玩具,直接用一双双小手垒起一座座各种形状的“城墙”,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巩固了幼儿对长短、大小的认识,同时也使幼儿对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提高了幼儿玩沙的兴趣。幼儿天性喜欢玩水,于是提供许多大小不等的瓶子,让幼儿在装水以及倒水的过程中,比较瓶子容量的大小,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数学知识。
4.在体育游戏中进行教学
体育游戏能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数学知识。例如:小班幼儿在玩“小白兔”的游戏中,让幼儿根据口令跳一下或许多下,区分“1”和“许多”的概念,大班的幼儿根据说的数字结成朋友,如念口令“2”,就2个人抱在一块儿,念口令“5”,就5个人抱在一块儿,他们紧紧抱在一起,感觉很有趣。我还将写有“1到10”的数字卡片,分别戴在他们的头上,按我说出的数或拿出的卡片,找相邻数和数的组成等“找邻居”游戏。例如出示“8”,那戴“7”和“9”的幼儿便迅速站在“8”的两边。再找“5”由什么数组成,戴“1”““2”“3”“4”的便迅速站在“5”的两边手拉手,这样在体育中游戏,使幼儿们既有兴趣又学到了数学知识。
5.在趣味音乐中提高思维能力
有很多以数字知识为内容的儿歌,把数学和音乐巧妙结合在一起,将单调的数形知识转变成有节奏的艺术形式,使幼儿在欢快活泼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在音乐《找朋友》中,给幼儿们挂上漂亮的不同形状、颜色和数字的胸饰,在音乐声中边唱边跳,寻找与自己数量相等、颜色相同或形状相同的“朋友”。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幼儿们的积极性高涨,游戏的效果明显,思维辨别能力明显的提高了。
6.在亲子活动中渗透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角色。通过实践发现:家长可以选择一些随机性较强的事物作为内容,在与孩子一起玩的游戏中自然而然的渗透数学概念。例如:请幼儿数爸爸妈妈的手指头,数衣服上有多少个扣子;请幼儿分筷子、分勺子;请幼儿看看父母拿几朵小红花,幼儿就举数字几;请幼儿看父母竖几个手指头就跳几下,然后跑到他们的身边,正确的予以奖励。在这些亲子活动中,不光增进幼儿与父母的感情,对应的数学概念也就自然而然的渗透了。
三、教师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有差异,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事物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并不能因某位幼儿反应慢而忽视他,而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热爱,对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的发现并给予肯定,并为他们创造更多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带来的的喜悦,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来自于生活,幼儿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可开展有趣的游戏。因此,作为教师应不断地积累,积极地探索,创新出更多更好的游戏,充分利用一日活动灵活地引导幼儿认识和复习数学知识,使幼儿感觉到自己生活的周围充满了数学知识,从而引起他们去探索、去学习的兴趣。
总之,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很强的逻辑性。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容易导致其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教学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感受数学,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注意对幼儿进行数学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在游戏中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够有效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